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中风病是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的疾病,对中风病的防治和二级预防一直以来都是中西医界重点研究的课题。近来现代医药研究人员对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从IR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对中风病恢复期IR的作用机制及治疗上也有了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以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慢性脑损伤存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本文通过对有关慢性脑损伤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将慢性脑损伤按发病机制分为外源性损伤和内源性损伤2大类;并指出了对慢性脑损伤的中医学认识以及病因病机分析。  相似文献   

4.
候选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基因多态性在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及提高防治能力。文章综述了目前与中风相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载脂蛋白E、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RAS系统基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心房利钠肽基因Va17Met、bcl-2、P5细胞凋亡基因等的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年龄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年龄(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病人群正逐年递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为心血管科常见病,因其发病缓、进展慢而常被临床忽视,多年前认为病窦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缺血,近年来病理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而且最新研究表明Klotho基因是一个与衰老有关的基因,在小鼠心脏的表达局限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的心外膜下细胞内,恰对应于心脏窦房结区域,基因表达与窦房结功能相关,若Klotho基因缺失必致窦房结病变,可见病窦的发病与衰老相关。中药抗衰老机制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中医认为人的衰老由肾开始,肾精的亏损、气血的不足,脏腑功能的衰退,最终引起机体阴阳失衡而衰老,肾虚衰老是核心,阴阳两虚是衰老的重要生理基础;病窦的病机即为阳气衰微,鼓动无力,阴寒内结,血脉塞滞,久病则伤阴,致阴阳两虚,病位在心,根于肾;病窦的病机关键与衰老相同。中医与现代医学对病窦的病因认识上存在内在联系,故在治疗上也有共同之处,从中药补肾、调脏腑气血盛衰抗衰老治疗角度研究中药治疗病窦的机制对临床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也认识得越来越深入,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综合调控作用的结果。从对内皮屏障、脂质浸润、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近年研究的炎症反应等方面,认识这些影响机制对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对免疫疾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论述。自身免疫病是指以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和相应功能障碍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有其相同之处。中医对自身免疫病有其独特的理论认识,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  相似文献   

8.
探讨心脏神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加强医生对本病的认识,解除患者疾病。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也认识得越来越深入,活血化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综合调控作用的结果。从对内皮屏障、脂质浸润、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近年研究的炎症反应等方面,认识这些影响机制对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艾滋病的发病原因,西医认识非常明确,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临床症状复杂,祖国医学中未有该病的记载,因此也引起现代各医家对艾滋病的中医发病机制的争论,在治疗方法上也是各有千秋.根据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说“凡治病,须先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目”,因此须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认清病邪本质及疾病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1.
紫癜性肾炎(HenEch-SchE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继发于过敏性紫殿(HSP)的肾小球肾炎,也是较为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药物、食物及免疫异常、遗传机制等有关,主要涉及免疫学异常,其中以体液免疫异常为主。随着近年来国际对于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较前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于其与人体内免疫复合物含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较前也有了更多的实验证据,但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报道尚不多见。从免疫方面具体阐述紫癜性肾炎与免疫复合物,主要是IgA1的关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糖皮质激素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糖皮质激素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炎性疾病,但许多疾病都存在激素抵抗的现象。现代医学解释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机制与激素代谢异常、受体基因改变、靶基因乙酰化/去乙酰化等环节有关;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激素抵抗与肾阴、肾阳虚损有关。本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现代和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ds RNA)引起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具有序列特异性和高效性,RNAi作为一门新的基因阻断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及基因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RNAi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丢失,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是膝关节炎症中最常见的病因。临床上常见于老年人发病,可以单侧发病也可以双侧发病。对本病治疗有多种多样的中西医方法,故就中西医对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发病机制、治疗与功能锻炼进行论述,旨在为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中医认为银屑病发病有内外因之分,外因如外感风、寒、湿、热、虫等邪气,导致气血阻滞,皮肤失养而发病;内外因如风湿毒气袭表,血分热燥,血燥难荣或素体血虚,外感风燥之邪,合而致病。近现代医家多从血分认识,有血热、血虚、血瘀、血燥之分。现代医学则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相关,其机制研究也紧紧围绕基因遗传易感、免疫系统紊乱、病菌感染等方面。目前临床上疗法多样,主要有系统治疗、局部外用药物等。而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常采用中药内服或外用、传统疗法等,作用以调控体内免疫系统、基因靶点及抗氧化等为主,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目前,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机制虽已经逐渐深化,但关于中医药防治银屑病作用机制的详尽整理尚少。该文基于银屑病发病的中西医研究,对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机制进行综述,提供较为全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认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治疗及相应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物科学领域蛋白质、基因生物效应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生命过程及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深化,日益重视机体对外界环境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于发病的认识产生了由重视病因向重视病理过程的转变,由这些问题引起的疾病诊疗思路与对策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现代生命科学的认知取向,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显得力不从心,而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方法显示出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与技术优势,并已在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研究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解决需与中医药系统思想和方法广泛交融,从而在解决生命  相似文献   

17.
<正>颈心综合征又名颈源性心脏病,是由于颈椎病变而引起的心血管症状的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为了加深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避免忽视原发性颈椎病而出现失治误治延误病情的情况出现,现就颈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现代诊疗设备对颈心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1颈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针对这一疾病,中医学病因病机尚未形成一致定论;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认识未完全明确,在治疗及愈后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随着人们对血管性痴呆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旨在加强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网络药理学是应用系统生物学、网络生物学、基因的冗余度以及多效性等原理阐释疾病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利用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认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网络药理学结束了“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为主导的传统新药研发模式,开创了一种多靶点与多种疾病间复杂网状关系的新研究模式,对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的研究存在潜在应用价值。综述网络药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网络药理学在多个层面的研究和应用,展望了网络药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药物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