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例HE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7例HED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多形皮损(红斑、丘疹、结节、水疱、角化过度、色素沉着等)伴剧烈瘙痒,院外曾多次误诊为"湿疹"、"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血常规及骨穿检查提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提示:真皮血管周围有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随访:糖皮质激素及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HED是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EHS)病谱的良性一端,早期诊断、治疗及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腹水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EG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患者以“腹胀半个月”入院,入院前腹部CT提示腹腔及盆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异常增多,腹水有核细胞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骨髓穿刺提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直肠黏膜组织活检镜下见黏膜内散在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转上级医院继续诊疗,上级医院修正诊断为腹水型EG。EG发病率低,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类似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临床对不明原因的腹水患者,应警惕浆膜型EG存在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4.
1例62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反复出现低血糖入院。血常规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分别为1.72×109/L、25.4%,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追问病史,患者因胃窦癌根治术后给予阿地白介素,皮下注射200万U/次,隔日1次,持续4个月余。阿地白介素治疗期间,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百分比逐渐升高如下:第3天,0.02×109/L、2.3%;第11天,0.33×109/L、7.4%;第26天,3.07×109/L、38.7%;第34天,4.21×109/L、47.1%。嗜酸粒细胞升高,考虑与阿地白介素相关。停用阿地白介素,2周后嗜酸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1病例
男,35岁,工人,因颈部肿块伴右上腹痛、发热1月余入院。发现右颈部数枚黄豆大小肿块1月余,无肿痛,半月后右上腹疼痛,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入院前4d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8℃,抗生素治疗无效。无盗汗,无恶心、呕吐、呕血及黑便,无腹泻,无咳嗽、咳痰、心悸、胸闷等。查体:体温37.8℃,血压正常。神清,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黄染及出血点。右耳后至下颌角可触及4枚淋巴节,最大直径约0.5cm,活动,无压痛。口腔黏膜无溃疡及破损,牙龈无红肿。 相似文献
6.
7.
8.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女,23岁。因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1年,加重1个月,于2002年11月7日收住我院风湿科。患于2001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双肩关节疼痛,无肿胀,关节活动如常,去医院查类风湿因子(RF)、抗“O”均正常,未予服药,后自行缓解,以后反复发作,均未就诊。1个月前,四肢关节疼痛加重,呈对称性,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膝、双 相似文献
9.
10.
<正> 氯氮平有致粒细胞减少,发热,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已有报道,我们遇服用氯氮乎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报道如下。患者郭某、男、27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先给予氯丙嗪治疗,效果不理想,于1987年3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共265例,分为A、B两组,就其手术方式、化疗方案及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基本相同,A组采用PAC化疗方案,B组采用TC方案.结果 两组肿瘤残留病灶直径〉2 cm者分别占29.2%、14.2%,临床缓解率、部分缓解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分别为51.7%、81.4%(P〈0.05).A组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0.2%、86.9%、62.7%、45.8%、32.7%,中位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37.9个月和17.4个月;B组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91.1%、68.7%、56.4%、44.2%,中位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50.5个月和32.2个月;两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手术残留病灶的大小及化疗方案影响卵巢上皮性癌的疗效,TC化疗方案优越于PAC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国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等方法对202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02例患者中UGT1A1野生型TA6/TA6 156例(77.2%);杂合突变型TA6/TA744例(21.8%),纯合突变型TA7/TA7 2例(1.0%).3~4度不良反应的情况:腹泻27例(13.4%)、白细胞减少19例(9.4%),TA6/TA6与TA6/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白细胞减少与1~2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7/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100%,白细胞减少50%.结论 用伊立替康化疗前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筛查高危人群,预测伊立替康的严重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价值. 方法 宫颈癌患者118例,手术前给予2个疗程联合化疗(即新辅助化疗,A组);另选择手术前未接受化疗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作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A组5年生存率(80.5%)高于B组(67.6%)(P<0.01).不同病理类型及有无放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A组均高于B组(均P<0.05).两组5年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适宜手术切除的宫颈癌患者是有益的,能提高近期控制率、手术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减少复发与转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化疗药物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按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动脉灌注组)24例和对照组(静脉化疗组)22例,观察临床疗效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动脉灌注组客观缓解率为45.83%(11/24),临床受益率58.33%(14/24);生存时间6—2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静脉化疗组客观缓解率18.18%(4/22),临床受益率27.27%(6/22);生存时间3~1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动脉灌注组客观缓解率、临床收益率及生存期均优于静脉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化疗药物区域性动脉灌注介人治疗胰腺癌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治疗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T)方案(紫杉醇加顺铂)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局部复发的晚期宫颈癌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患者意愿分为术前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40例,观察组)和直接手术治疗(40例,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分析近期疗效以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7,P〈0.05);观察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5.0%,对照组为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讨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可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研究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的化疗药物治疗,乙组在给予常规化疗基础上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临床疗效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下降及皮疹、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晚期NSCLC患者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化疗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对子宫内膜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1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Х^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GO分期(OR=3.234,95% CI:1.324~ 13.454)和淋巴结转移(OR=8.235,95%CI:1.563~18.574)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FIGO分期(HR=4.342,95%CI:1.643~ 15.856)和淋巴结转移(HR=3.853,95% CI:1.864~9.675)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新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与化疗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放疗、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16例经过放疗治疗和手术后均再次复发的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放疗、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进行治疗,在B超引导下将氟尿嘧啶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以交替的方式植入;对照组单纯进行放化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状及神经损伤或气管损伤。治疗后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所植入的放射粒子的位置均未发生任何变化。治疗后6个月对肿瘤进行CT检查,两组肿瘤体积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观察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无明显变化1例;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无明显变化2例;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无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死亡1例。结论采用放疗、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表阿霉素(DE)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均按DE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即注射用多西他赛75mg/m2,表阿霉素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1d为1个周期,共进行2~3个周期的治疗。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8例中有2例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35例获得临床部分缓解(cPR),11例疾病稳定(SD),无临床进展(PD)病例,有效率为77%(37/48);48例均不具备保乳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有19例(40%)经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缩小,病期降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结论使用DE方案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进行3周期新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缩小效果,并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