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持  群森  吴君仓 《安徽医学》2010,31(7):751-75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年龄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17例脑梗死患者,根据1周前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A(有TIA)组和B(无TIA)组,比较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和病程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年龄〈65岁者,有TIA史与无TIA的患者相比,MESSS较小,Ⅰ级预后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5岁者,有TIA史与无TIA的患者相比,MESSS较小,Ⅰ级预后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IA的神经保护性与TIA患者的年龄有一定关系,年龄超过65岁的TIA患者对后继脑梗死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索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 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某些因素的相关性,及发病前一过性缺血发作(TIA)发作是否对后继的腔梗具有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我院1996~2006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收集发病的相关因素,并分为三组:A组:发病前无TIA发作;B组:发病前一周内有TIA发作;C组:发病前一周以上有TIA发作。入院后行常规治疗,并于入院时和一个月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结果在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及TIA的比例较高,梗死前一周内有TIA发作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好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是危险因素,TIA是预报因素,发病前一周的TIA对后继腔隙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嘉辉 《吉林医学》2014,(4):766-767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其中33例脑梗死前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对照组;其余32例为脑梗死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小时和治疗后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3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前1周内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的脑梗死发生患者的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影响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尤群生   《中国医学工程》2009,(12):21-2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208例,根据脑梗死发病前3个月内是否出现有同侧TIA史分为两组:有同侧TIA史的100例为观察组,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检测发病72h梗死灶体积,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和40天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发病72h时观察组患者梗死灶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20和40天,三个不同时间点分别比较,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可减轻随后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10例,TIA组患者为脑梗死前同侧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症状者,剩余患者为非TIA组;其中TIA组65例(在TIA组中按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的不同分为1次组(8例)、2~3次组(18例)和3次以上组(39例),非TIA组245例。观察不同频度TIA组与非TIA组之间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比较中,TIA组发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小于非TIA组(P〈0.05),其中TIA组中2~3次组中轻中重度神经缺损发生的比例均小于其他两组(P〈0.05);在预后上,在Ⅱ级预后中,TIA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TIA组(P〈0.05),在TIA组中发作次数为2~3次组在Ⅱ级预后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与对应的神经保护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尽管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完全恢复,但可因反复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形成脑梗死。为探讨TIA患者近期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与TIA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以及发病年限等因素的相关性,我们选择2002年1月-2004年5月66例 TIA住院患者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急性脑梗塞228例,分为三组。A1组58例TIA症状发生时间与随后发生的脑梗塞症状发生时间相差不超过1周;A2组52例TIA症状发生时间与随后发生的脑梗塞症状发生时间相差超过1周;B组118例脑梗死前无TIA发作。记录三组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及发病后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塞病变面积,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入院24 h及入院1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A2和B组高于A1组。梗塞病变面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A2和B组大于A1组。而A2和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塞病变面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有脑保护作用,脑保护作用有一定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2000年至2005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1周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236例无TIA脑梗死病例为对照。有TIA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75%)高于对照者(53%,x^2=10.5137,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均低于对照者(P均〈0.01)。TIA使大脑通过脑缺血预处理机制对抗脑梗死所产生的神经损害,从而对脑神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娜 《中外医疗》2012,31(21):15-16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抵抗素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缺血病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0例研究对象的血清抵抗素含量,急性脑缺血患者60例,其在稳定型脑梗死组、进展型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①进展型脑梗死组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稳定型脑梗死组.而稳定型脑梗死组抵抗素水平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抵抗素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r=0.657,P=0.001)。结论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抵抗素的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示抵抗素水平与急性脑缺血病情进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不同部位后继脑梗死的关系.②方法 选择首次入院脑梗死患者658例,其中有同侧TIA的患者122例,按照脑梗死前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无TIA组和有TIA组.采用CSS和ADL评分标准,于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有无显著性,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分析TIA的神经保护性与不同部位后继脑梗死的关系.③结果 脑梗死部位及范围在有无TIA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在皮质表层I级预后预先有TIA为68%,无TIA为56%,比率高于无TIA,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皮层下梗死I级预后有TIA为73%,无TIA为6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TIA的神经保护性与脑梗死部位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文静 《中外医疗》2016,(16):78-79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关系。方法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内径狭窄<7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跟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40例)﹑非溃疡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5例),针对3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发生脑梗死14例,发病率为11.7%,其中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5.0%(10/40)﹑非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6.7%(3/45)﹑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9%(1/30)。3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溃疡斑块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患者高于非溃疡斑块组和溃疡斑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CT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脑梗死发病风险非常有帮助,值得医学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郭晓彬  马力  李恬 《中国病案》2012,13(1):70-7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学指标的特点。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5例,比较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的不同。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急性脑出血组(P〈0.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急性脑出血组(P〈0.05),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急性脑出血组(P〈0.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组无差异(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有关,定期化验,及早干预,可能会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陈翔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22-2623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脑梗死、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脑保护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口服治疗(10 d~14 d)后,继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口服维持治疗。随访6个月,对治疗情况加以分析观察。结果住院期间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强化治疗,短暂性脑缺性发作患者仅2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和1例脑梗死事件,脑梗死患者仅4例出现再梗死事件,出院随访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再发率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周瑞.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9.],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MR弥散成像(DWI)及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判断血清hs-CRP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例,记录其影像学(DWI)资料、入院后2 h内血清hs-CRP水平。分成3组,即急性脑梗塞组、非急性期脑梗塞组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急性脑梗塞组按照DWI上显示的病变部位及面积分为3个亚组(A组:TIA组;B组:小面积梗塞组,C组:大面积梗塞组)。比较各组间血清hs-CRP水平,并与DW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塞组最高,TIA组次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急性期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DWI显示的梗死部位及面积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hs-CRP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升高,与缺血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DWI显示的梗死面积及部位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共同用于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