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患脊髓灰质炎后,由于肢体神经及血运供给障碍,常常影响肢体发育.据我们统计短肢畸形达97%.过去曾对儿童采用较长下肢骨骺阻滞术,对成人用较长下肢短缩术来治疗.近年来多采用肢体延长术.我们从1977年起在参照国外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较轻便的骨延长器和简易的骨延长方法,在延长过程中患者可以下床行动.今已施行4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多次术后骨不连的效果。方法对15例肱骨骨折多次(≥2次)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早期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4±3.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肢体短缩2.0~5.1 cm,平均(3.8±0.8)cm。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6个月,平均(10.4±2.3)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其中2例为桡神经陈旧性损伤,予行屈肌腱转位重建背伸功能。术后6个月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和H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结论采用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骨折多次术后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缺点是肢体短缩影响外观,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对后期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2例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病患者施行病灶刮除(骺板开孔)并植骨术,术后测量患肢的短缩长度,并分析术后骺板缺损大小与肢体长度的关系。结果 1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患肢的长度较健侧短缩3~14 mm,平均为(5.00±2.13)mm;10例无术后骺板缺损及轻、中度骺板缺损病例的患肢短缩长度均小于10mm,2例重度骺板缺损患者的患肢短缩长度不超过15 mm。术后骺板缺损的面积与肢体短缩长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r=0.998),全部病例的ISOLS功能评分平均为28.2分(94%),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发生部分植骨吸收,余病例的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长骨软骨母细胞瘤,采用骨开窗并骺板开小孔的病灶刮除、灭活并植骨术,在获得较满意的肿瘤控制的同时,也较易保证<10%的骺板缺损面积,对骺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技术对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A组采用骨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内固定结合骨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愈情况及恢复时间。结果:A组患者的骨愈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且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采用骨外固定技术对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明显,具有恢复时间短、肢体长度恢复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苗小军 《吉林医学》2012,33(24):5167
目的:分析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6例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患者,将其设为治疗组;选取同期26例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肢体短缩畸形患者,如先天性等原因,将其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骨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6%。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的方法简便,不仅可以修复骨缺损,还能恢复肢体的长度,并且对神经功能的缺损也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同时还能治疗骨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下肢严重短缩的延长和平衡处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下肢严重短缩的延长和平衡处理。方法:选择患肢短缩〉4cm的患者,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维持肢体的延长、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髋部肌力之间的平衡。术后评估肢体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后平均延长肢体长度为4.7cm,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9.4分。结论:通过术中重建髋臼、适当松解或截骨以及选择合适的假体,能较好地解决患肢严重短缩现象,获得下肢肢体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髋关节翻修病例中下肢不等长发生的原因,评估翻修手术后肢体不等长平衡的效果。方法:36例(36髋)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存在肢体不等长,测量下肢长度差异,评估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位置,随访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最低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26.7(12-55)月。术前Harris评分38.6±39.1,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3.3±26.4,肢体长度差异:术前平均肢体长度差异2.35(-3.8-2)cm,术后平均肢体长度差异0.65(-2-1)cm。髋臼侧原因导致肢体不等长12例,股骨侧原因导致肢体不等长20例,关节间隙造成肢体短缩8例,股骨侧及髋臼侧差异均存在的患者为2例。结论:翻修术前仔细分析下肢不等长的来源,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假体可以尽量减少肢体长度差异。  相似文献   

8.
肢体短缩、畸形程度越重,功能障碍越明显,手术方案和手术方式亦应随之改变.本组资料中将肢体延长需超过8 cm者称为重度肢体短缩.1983年以来本科共收治重度肢体短缩50例,约占同期收治肢体短缩患者的3.6%.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肢体延长术     
肢体缩短,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都会引起行路困难。当肢体缩短超过3.5厘米,骨盆固定或骨盆侧斜不足代偿时,步行时出现骨盆摇摆与严重跛行。虽然利用支架垫高鞋跟可以补偿长度,但在肌力较差的病例中,反而增加了步态的困难、行走迟缓、乏力、甚至不能走路。因此,既要使已短缩的肢体延长,又不增加负担,肢体延长是一个合理的方法。肢体缩短时,在治疗平衡肢体中可以有四种方法:即骨骺刺激术、骨骺阻滞术(健腿)、健腿缩短术及患肢延长术。首先,骨骺刺激术在理论上最理想。但是,本院采用了手术钻孔、手术埋藏肋骨,明胶海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前臂短缩畸形肢体延长术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2014.4~2016.4收治的前臂短缩畸形患儿18例,均行肢体延长术治疗,并开展围术期护理,探讨其临床效果。结果 18例患儿经肢体延长术治疗与围术期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结论儿童前臂短缩畸形肢体延长术效果较好,与围术期护理配合效果更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股骨延长术在提高髋关节强直并肢体短缩年轻患者跛行步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6至2005年共收治12名髋关节强直并肢体短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髓内钉进行延长。患者肢体短缩6.20~12.50 (中位数 8.45) cm。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的评定标准,所有患者都严重跛行。根据Harris评分标准(无跛行11分,轻度8分,中度5分,重度0分),术前跛行评分为0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00~46.00 (中位数 38.55) 个月。患者肢体延长6.00~12.50 (中位数 8.20) cm,残余肢体短缩0~0.50 (中位数 0.20) cm。患者治疗时间41.00~82.00(中位数61.50)周,延长时间14.00~38.00(中位数29.55)周。10例患者为轻度跛行,2例为中度跛行。所有患者跛行评分总分为90.00分,中位数评分8.00分(P25为8.00,P75为8.00)。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跛行评分较较术前(0分)有明显的改善(P=0.001)。结论: 股骨延长术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强直并肢体短缩年轻患者的跛行步态。  相似文献   

12.
任立斌 《河北医学》2015,(4):618-620
目的:探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股骨缺损型骨不连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截段转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行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对比治疗后骨不连接愈合、肢体长恢复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不连接愈合率、肢体长度恢复率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2.1%、75%,观察组骨不连接愈合率为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端成角7例,其中1例大于10度,6例小于7度,15例发生针孔感染,经抗感染治疗痊愈;对照组患者骨不连接愈合率为肢体长度恢复率为访1年时X线显示骨不连未愈合,钢板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1例植骨吸收感染,手术取出内固定,感染控制后,给予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治疗痊愈。结论: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疗效确切,患者术后随访骨不连接愈合率、肢体长度恢复率均显著高于行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是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姜殿凤 《吉林医学》2009,30(21):2571-2571
我院于1995年2月~2002年10月收治3例骨盆骨折合并严重骶髂关节脱位、伤侧肢体短缩较为严重的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赛芬  莫心女  赵翠兰 《吉林医学》2011,(11):2239-2240
目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依从性,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方法:对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提高其依从性,使患者术后能有效地配合早期患侧肢体康复锻炼。结果:8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主动进行患侧肢体康复锻炼。术后疼痛减轻,上肢肿胀明显减退,引流管拔管时间短,皮瓣生长良好。结论: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依从性,增强其信心,配合早期从手握弹力球及循序渐进的患侧肢体康复锻炼,有效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正> 小儿麻痹症(下称儿麻)后遗下肢瘫痪常造成肢体短缩,其中以短缩2~6 cm为常见(占74%)。为解决下肢短缩问题,我院自1978年4月以来,先后施行股骨一次延长术42例、胫骨截骨延长术13例、髂骨截骨延长术35例,胫骨骨骺牵引延长术5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4例、双下肢均衡术10例、健侧肢体短缩术3例,共计112例,并作了随访。现分析如下: 4.小腿延长术 17例,其中胫骨截骨延长术13例,用胫骨中段钻孔折骨术或胫骨“Z”型截骨,年龄16~26岁,平均21.5岁。延长3~6 cm,平均3.7cm。胫骨干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平均35.1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髋关节Harris评分71~90分,平均79.8分,优良率达到70%。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3分,平均1.4分。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5 cm,平均(1.6±0.9)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8 cm,平均(0.6±0.6) 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功能要求以及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1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桡骨短缩距离在4mm以上的患者作为桡骨短缩组(n=23),将桡骨短缩距离在4mm以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58),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桡骨短缩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植骨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型骨折患者的桡骨短缩发生率与B型骨折患者比较明显较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手术人路、内固定物的选择、末次随访掌倾角、尺偏角及Fernandez评分优良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具有较高的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采用手术对其进行治疗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可能导致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肢体延长术是一个应用广泛、有效、成熟的骨科技术.是骨外固定技术用于矫形外科治疗各种长骨缺损、肢体短缩和肢体不等长等骨科疾病的新技术.我科对8例肢体短缩的患者施行骨延长术,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有良好的功能肢体,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Vancouyc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进行治疗,观察患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具愈合,患者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分数为(79.14±5.63)分,治疗优良率为75.00%.患者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平均分数为(1.42±0.12)分.手术之前,患者假体周围骨折肢体较对侧肢体平均短缩(1.62±0.37)cm;手术治疗后,平均短缩(0.83±0.26)cm,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依据患者的年龄、功能要求及Vancouycr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通过制定手术方案,即可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73-75+7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8年2月手术治疗的2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B1型5例,B2型12例,C型8例,其中1例B1型患者为陈旧性,根据具体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观察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膝关节Hiss评分,并对骨折愈合情况、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0~46个月,平均(28.5±3.0)个月。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1.0~3.0 cm,平均(1.80±0.60)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3 cm,平均(0.90±0.35)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性愈合时间11~18个月,平均13.4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83~96分,平均(90.2±5.2)分,优良率达85.6%。术后膝关节Hiss评分85~100分,平均(94.3±3.8)分,优良率100.0%,临床疗效良好。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术前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功能要求、骨头质量以及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方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