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睡眠情况调查,并对其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和健康指导的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入睡更加容易,夜间不再觉醒,白天精神抖擞,心肌梗死的治疗取得了更好的疗效.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睡眠情况调查,并对其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的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入睡更加容易,夜间不再觉醒,白天精神抖擞,心肌梗死的治疗取得了更好的疗效。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睡眠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16年2~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治疗患者9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睡眠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老年患者(≥60岁)睡眠时间评分低于青中年患者(<60岁),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指数及睡眠质量总评分均高于青中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患者睡眠质量、睡眠障碍评分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睡眠质量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术后用药、腰臀比对患者睡眠质量有明显影响;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术后用药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老年患者睡眠质量较青中年患者明显下降,男女患者间睡眠质量无明显差异,腰臀比、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术后用药与睡眠质量降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8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睡眠质量和情绪的影响。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运动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肺运动试验并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低中强度(心率储备的20%~59%)有氧运动训练8周,2组患者观察前和观察8周后均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睡眠质量和情绪测评。 结果 运动组进行低中强度有氧运动8周后PSQI总分及其因子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均小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SQI总分较干预前下降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SDS标准分均小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标准分,运动组焦虑抑郁标准分较干预前分别下降9.07、1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低中强度有氧运动训练8周能有效改善AMI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而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睡眠情况调查,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本组资料中,入睡困难占54%,早醒占40%,睡眠中断和醒后难睡分别占29%和25%。失眠产生的原因第一位为心理因素占52%,第二位为睡眠环境占48%,其次白天睡眠过多占21%和疼痛占12%;睡眠护理干预后,患者PSQI的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质量纠正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9月于普宁华侨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发病后到介入治疗所用时间差异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发病到介入治疗时间为3~12 h,研究组发病到介入治疗时间为3 h内。对两组的睡眠质量、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心肌酶[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50%)比对照组(72.50%)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日间功能、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50%)比对照组(35.00%)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SV、LVEDV、BNP、CK-MB、cTnT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监护室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的患者而言 ,充足的睡眠可降低心脏的负担 ,对心功能及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 AMI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AMI患者入院后一律收入冠心病监护室 (CCU )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发现在 CCU的AMI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严重影响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住院AMI且存在睡眠障碍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干预组(28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总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安眠药的应用及日间功能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干预组睡眠总体情况优良率(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52,P〈0.01),干预措施的有效率高达85.7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干预组为(24.9±2.5)d,对照组为(28.0±2.6)d,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4,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睡眠障碍,增加治疗效果,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赵志强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4):1-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50mg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给予阿替普酶50mg、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冠状动脉溶通率,治疗组88.8%,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明显,溶通率高,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就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5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分析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结果显示,显效35例(53.8%),有效25例(38.5%),无效4例(6.2%),死亡1例(1.5%),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患者病情稳定后送至上级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结论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早期给予溶栓治疗。患者发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5 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符合溶栓疗法的适应证。溶栓前即刻口服阿斯匹林 2 0 0mg后 ,立即给予尿激酶 5 0万u加生理盐水 4 0mL静注 ,继以10 0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 10 0mL静滴 ,30min内滴完。同时应用肝素 10 0mg皮下注射 ,1次 /d连用 5d ,用药期间监测凝血时间。保证凝血时间在参考值的 1 5倍。阿斯匹林次日改为 10 0mg 1次 /d口服。结果 本组 5 8例中溶栓成功 4 1例 ,再通率 70 6 % ,发病 3h内再通率为 88 9% ,3~ 6h者再通率 72 4 % ,6~ 12h者再通率 4 4 4 % ,未通率 2 9 4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再通率高 ,尤其发病在 6h之内者 ,疗效确切 ,简便易行 ,是不具备PTCA条件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心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御炎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御炎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用脑心通治疗25例AMI患者3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18(LI-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脑心通治疗组血清LI-18、TNF-d均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I-18、TNF-α均值均较治疗前低(P〈0.01),此外脑心通治疗组治疗后血清LI-18、TNF—α均值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常规治疗后其致炎因素有所改善,用脑心通加常规治疗后其致炎因素改善程度较单纯常规治疗组好,在护理上,注意观察患者血清LI-18,TNF-α等致炎指标的变化情况,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选用药物治疗时,应当努力保护其内皮功能,适当采用御炎等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睡眠呼吸暂停(SA)患病情况,并分析SA对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STEMI患者169例,患者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于住院期间采用便携式监测仪进行床旁睡眠监测。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h定义SA,依据患者是否发生SA将其分为SA组和无SA组。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无MACCE的生存率,分析急性STEMI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床旁睡眠监测,其中SA组93例(55.0%),无SA组76例(45.0%)。SA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大于无SA组(P<0.05)。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共15例(8.9%)患者发生MACCE。SA组12例(12.9%)患者发生MACCE,其中心因性死亡1例、心力衰竭再住院3例、再发心绞痛6例、缺血性脑卒中2例;无SA组3例(3.9%)患者发生MACCE,其中靶血管血运重建1例、心力衰竭再住院1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6,P=0.04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48,95%CI(1.001,1.097),P=0.046〕、BMI〔HR=1.132,95%CI(1.002,1.295),P=0.044〕、合并高血压〔HR=4.255,95%CI(1.193,15.152),P=0.026〕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具有较高的SA患病率,但并发SA并非急性STEMI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SA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前壁sT段压低改变的原因。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分为前壁sT段正常7例、sT段压低18例、sT段抬高3例,均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记录相应导联(Ⅱ、Ⅲ、avF、V1~V9)sT段抬高或压低的值,并行急诊或择期CAG术了解冠状动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梗死范围、不同病变血管数、前降支血管病变程度与前壁sT段变化不相关(P分别等于0.7322、0.8932、0.2632),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与前壁sT段变化相关(P=0.012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前壁sT段压低与病变血管狭窄程度〈99%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及4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心电图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指标,分析校正QT离散度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71.4±13.5)及校正QT离散度(80.9±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校正QT离散度水平大于等于60m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97.4%)明显高于校正QT离散度水平小于60m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越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越高;校正QT离散度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性心律失常预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对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63例老年AMI猝死病例分析归纳诱发猝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因急性心肌缺血发生猝死者13例,心力衰竭11例,心律失常10例,再发心肌梗死9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神经、精神因素5例,电解质紊乱3例,饱餐2例,运动2例,睡眠1例。结论早期预防、避免危险因素、及时处理是预防以及提高老年AMI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蔡爱红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0,(4)
AMI时心肌酶学与全血粘度均明显升高。本文旨在探讨全血粘度在AMI时的变化规律,及与心肌酶学的关系。结果心肌酶学有典型的曲线变化规律,全血粘度亦呈曲线样变化,两量之间无直线回归关系。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心梗时血液的生化生理变化过程。在监测AMI转归上意义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