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冻干保存的鼠疫菌菌落和菌体形态、噬茵特性、生化特性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冻干能长期而稳定地保持鼠疫菌的自然性状,且生化特性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受影响;对菌体和菌落形态、噬菌体裂解能力绝大多数与冻干前基本一致,仅个别菌株稍有差别。该法仍是目前保存鼠疫菌株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鼠疫菌某些生化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鼠疫菌株生化表征的遗传变异与分型地位。方法 采用平皿单菌落法,实验观察我国17个生态型共336株鼠疫菌酵解麦芽糖、鼠李糖、阿胶糖、甘油及脱氮反应的变化。结果 发现松辽平原、滇闽居民区和滇西纵谷区3个生态型部分菌株对甘油、阿胶糖、麦芽糖酵解有变异,可同时出现酵解和不酵解的单菌落,而且特性较稳定;其余14个生态型鼠疫菌单菌落酵解能力与过去资料报道一致无明显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可将中国鼠疫菌分为12个生化型。结论 我国鼠疫菌对糖酵解特性稳定,具有一定的分型意义,滇闽居民区与滇西纵谷区生态型鼠疫菌株可能源于一个祖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2002~2003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27株鼠疫菌,得到其生化特性的本底资料。方法采用液体汤管法和固体试管法(斜面或高层)实验测定27株鼠疫菌对糖醇的酵解能力和生化反应。结果(1)27株鼠疫菌对甘油、L-阿胶糖等多种糖酵解,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麦芽糖、鼠李糖,72h内对密二糖不酵解,5d以后有8株菌的部分糖管呈迟缓发酵。(2)生化反应:27株鼠疫菌在还原KNO3、硝化反应、V—P试验、尿素试验、靛基质试验呈阴性.不液化明胶,在无蛋白胨酸性琼脂培基上不生长,不能利用枸橼酸盐;甲基红反应阳性,均能轻微产生H2S。结论被试的27株鼠疫菌按中国鼠疫菌生态型分型标准属于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主要生化特征稳定,与疫源地过去分离的鼠疫菌株生化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发现的玉龙鼠疫菌的遗传特征,分析其与中国各型鼠疫菌的亲缘天系。方法根据鼠疫菌C092株基因组DNA中的6个IS285位点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五龙鼠疫菌及我国其他各型鼠疫菌进行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聚类。结果与CO92相比,我国鼠疫菌的某些IS285位点存在变异。5株玉龙鼠疫菌中有4株结果一致,另1株的一个位点发生变异。通过6个位点的PCR,可以将我国鼠疫菌聚为8类。所研究的5株玉龙鼠疫菌分别属于2种聚类,其中4株与滇西纵谷型、滇闽居民型及大部分灰旱獭菌株、全部喜马拉雅旱獭菌株聚为一类。结论对玉龙鼠疫菌的遗传特征获得初步了解,提示玉龙菌株在我国鼠疫菌传播演化过程中可能具有较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是鼠疫耶尔森菌的毒力因子之一,在鼠疫菌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鼠疫菌内毒素与其他细菌内毒素之间的差异,导致了鼠疫菌的某些特性。目前对鼠疫菌内毒素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确定内毒素在蚤和哺乳动物中的精确结构对深入研究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初期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毒力较强,脱氮能力稳定,质粒种类丰富,但在流行末期分离的鼠疫菌往往毒力较弱,脱氮能力不稳定,质粒易缺失。鼠疫菌的形态学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该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鼠疫菌的生物学、生化、质粒和毒力变异情况,揭示鼠疫静息期存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纸片法应用20种抗生药物对青藏铁路沿线部分鼠疫菌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部分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对鼠疫菌的敏感性效果较好,19种抗生素均较链霉素为佳。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临床治疗鼠疫的新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人类的死亡率大幅降低,研究发现在多个国家地区出现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耐药的变异菌株,这些变异菌株通过不同的耐药机制抵抗抗生素的作用,产生耐药性。鼠疫耶尔森菌不仅可以通过从其他细菌中获得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也可以通过基因点突变抵制抗生素。本文从鼠疫耶尔森菌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治疗鼠疫的抗生素、鼠疫耶尔森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鼠疫耶尔森氏菌(简称"鼠疫菌")L型菌株是鼠疫菌在自然界中长期保存的一种可能形式。鼠疫菌L型菌株是一种多型性、缺少细胞壁且可以透过0.45μ滤膜的原生质体,结构以及生化特性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以及NCBI等数据库,从鼠疫菌L型菌株的一般生物学特性、诱导及回复、基因组变化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5株鼠疫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115株鼠疫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关系。方法:生化试验及毒力决定因子测定。结果:由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不同,所分离的鼠疫菌株在表型特征方面存在着相对稳定性的判别,结论:按中国鼠疫菌的生态分型标准,被试菌株属鄂尔多斯高原型。  相似文献   

11.
鼠疫菌质粒种类功能及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鼠疫菌质粒种类功能及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进展董兴齐综述俞东征审校自80年代初发现鼠疫菌质粒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研究鼠疫菌质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十年有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时展,相继发现了一些新质粒,证实鼠疫菌某些毒力因子受质粒介导。进一步的遗传...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内鼠疫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湟中总寨,811602)王丽,祁芝珍,李敏,师献卿,戴瑞霞,席亚芳青藏高原山地喜马拉雅旱獭(以下简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首次证实于1954年,在其后的40年间,广大鼠防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存在大面积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无论是疫源地结构和类型的复杂性,还是宿主动物、媒介生物及鼠疫菌生态型的多样性,都是世界之最。对鼠疫现疫流行区,特别是对广大的历史疫区的监测和调查,都需要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的检测方法来及时获取动物鼠疫活动的信息,通常血清学检测(IHA)达不到这一要求。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检查鼠疫菌F1抗体的方法可检测出极微量的鼠疫F1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IHA。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方法:以青藏高原1954-2016年不同地区及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378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常规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表型特征、质粒谱、基因组分型等研究,并对青藏高原鼠疫菌病原学、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探讨。结果:青藏高原鼠疫菌含6个生化...  相似文献   

15.
西林县鼠疫流行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不同检测方法,探讨鼠疫情的快速诊断和鼠疫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鼠脏器用1/20万龙胆紫胰酶消化液溶血琼脂培养基,溶血琼脂培养基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用RIHA检测FI抗原,IHA测FI抗体。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20只自死鼠分离出12株鼠疫菌,225只活鼠分离出2株鼠疫菌。15只死鼠RIHA阳性12份。7份死鼠同时进行RIHA和鼠疫菌分离培养,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符合率100%。人血清检测247份,猫血清43份,狗血清80份,阳性分别为7份,5份,3份。鼠疫菌对26种抗菌药物中的22种敏感。结论 RIHA是动物间鼠疫最快速诊断方法,而IHA检测指示动物FI抗体是新疫点早期发现发现鼠疫疫情的线索之一。鼠疫菌对氟哌酸敏感优于其他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表型性状、质粒组成、外膜蛋白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常规糖醇发酵管法检测生化等表型性状;采用反向血凝试验、用假结核菌为复盖种子层法、用草酸镁培养基和刚果红色素培养基检测FraI、Pstl、Vwa和Pgm4种毒力因子;用Lawton最小培养基测定营养型;采用常规的动物接种试验测定毒力;采用碱裂解、酚一氯仿抽提法提取鼠疫菌质粒;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采用纸片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实验用的青藏铁路沿线鼠疫菌株生化性状表现为甘油+、鼠李糖一、阿胶糖+、密二糖一、麦芽糖+、脱氮+的特征;具有鼠疫菌荚膜抗原(FraI+)、毒力抗原(Vwa+)、鼠疫菌素I(PstI+)、色素沉着因子(Pgm+)4种毒力因子;营养型表现为对Trp、Thr、Leu、Arg不依赖,而对Phe、Met、Cys依赖,对Ile和Glu表现出低营养;对小白鼠的LD100在10^2~10^3个菌,LDs。为7.94-31.62个菌,对豚鼠的LD100在10^5~10^7个菌,LD50为68.14-685.49个菌;携带Mr为6×10^6、45×10^6、52×10^6、65×10^6、92×10^6]质粒;在10%的SDS-PAGE上37℃条件下的培养物可表达26条外膜蛋白带,28℃培养物可表达36条外膜蛋白;部分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敏感性效果较好,20种抗生素均较链霉素为佳。结论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型菌株,都是强毒力鼠疫菌,临床治疗除常规的链霉素外可选用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该项研究可为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鼠疫是一种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发现可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动物有223种。鼠疫指示动物是指在自然界中可自然感染鼠疫菌,对其具有低敏感性、高抗性的动物,该类动物在鼠疫菌的保存和传播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高抗动物的调查和研究,为早期发现和追踪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滴鼻感染的方式对Balb/c小鼠进行鼠疫强毒株敏感性实验。方法将鼠疫菌141标准株37℃24 h培养物,用灭菌生理盐水研磨制成均匀菌悬液,标准比浊后稀释成不同剂量组,分别滴于Balb/c小鼠鼻孔处,攻击感染后连续观察22 d,记录小鼠特异性死亡。同时进行平板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可推算出实际攻击活菌数量。结果活菌计数结果:培养48 h后7个平板菌落形成单位平均为23.6 cfu,强毒鼠疫菌141株滴鼻感染Balb/c小鼠的绝对致死量为118 000 cfu。结论 Balb/c小鼠经滴鼻感染后对鼠疫菌的敏感性远远低于皮下感染,故鼠疫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的方式在鼠疫鉴定和鼠疫疫苗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鼠疫菌对某些抑菌剂的抵抗力和酶底物显色的方法研制一种鼠疫菌显色培养基,并对其进行检测效果评价,方法 以耶尔森菌选择性培养基(CIN琼脂)为基础添加促进鼠疫菌生长的营养成分以及不同浓度抑菌剂,制备4种鼠疫菌显色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鼠疫菌显色培养基.结果 经单因素筛选出的1%胆盐显色培养基对常见致病...  相似文献   

20.
鼠疫菌质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它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而消失 ,但可编码很多重要的遗传物质 ,决定鼠疫菌的毒力因子等某些表现型性状。自20世纪80年代Ferber首先研究鼠疫菌质粒以来 ,已发现了约30余种质粒。这些质粒与鼠疫菌某些毒力、侵袭力相关 [1],并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本文就鼠疫菌质粒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鼠疫质粒基本图谱李敏 (1995年 )将鼠疫菌所含质粒种类大致可分为 pPst、Appendices、pCad、pFra4种类型。一株鼠疫菌可携带数种质粒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