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为观察组,检测其免疫功能,其中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体液免疫功能(血清IgG、IgM、IgA、补体C3和C4),采用流式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以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血清IgG、补体C3、CD3^+、CD4^+、CD8^+、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gMI、gA和补体C4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与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60例大肠癌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结果 大肠癌患者CD3^+、CD4^+、INK、C3、C4、IgG、IgA、IgM、CD4^+/CD4^+比值降低,CD4^+高于正常对照组,这种变化随临床分期的增高更加显著(P<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加重。测定大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以判断肿瘤发展情况与预后。根治性切除肿瘤,行免疫化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病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CAA病儿治疗前后及35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CD3^+、CD4^+、CD8^+、CD19^+、NK细胞等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IgA、IgG、IgM的含量。③结果CAA病儿治疗前后CD4^+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或t′=2.52~5.35,P〈0.01);CD8^+、NK细胞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t或t′=3.15~9.15,P〈0.01);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t=0.84~1.55,P〉0.05);治疗前后CD19^+、CD3^+细胞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或t′=0.38~1.15,P〉0.05).外周血IgG、IgA、IgM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或t′=0.38~1.77,P〉0.05)。④结论CAA病儿以细胞免疫异常为主,经治疗后免疫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免疫治疗应坚持长期足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郑福萍 《中外医疗》2013,(34):35-36
目的 研究HFM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HFMD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结果 HF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 〈0.05);血清IgG水平升高(P〈0.001);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2);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MD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HFMD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FM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项群优秀运动员细胞体液免疫机能状态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基础免疫状态参数,为了解运动员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时调整运动负荷、指导训练及采取一些合理的恢复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从事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T、B、NK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参数进行测定,按运动项目分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运动员组CD3^+、CD3^+CD4^+、CD3^+CD8^+、CD3^+CD19^+和CD3^+CD56^+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而CIM/CD8无统计学差异。B组(技能主导类项群)、C组(综合性项群)CD3^+、CD3^+CD4^+均高于A组(体能主导类项群)(P〈0.01);C组CD3^-CD56^+低于A组(P〈0.01);A组、C组CD3^-CD19^+均低于B组(P〈0.01)。结论运动员T、B、NK淋巴细胞基础免疫参数均较正常人低;不同项群运动员其免疫指标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全血和血清以及健康儿童对照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3+、CD4+、CD8+、CD19+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表达比例,检测血清标本IgG、IgA、IgM。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儿组急性期外周血CD4+、CD4+/CD8+和CD4+CD25+细胞比例明显下降,B淋巴细胞(CD19+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血清中IgM含量升高。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处于免疫失衡状态,T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增殖,体液免疫功能仍存在一定失调。  相似文献   

7.
孕期、哺乳期暴露十溴联苯醚对子代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针对环境污染中十溴联苯醚对母婴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经口胃灌十溴联苯醚对子代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母代孕期前后及哺乳期持续高剂量胃灌十溴联苯醚后,观察其子代大鼠免疫器官发育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NK细胞表面分子CD161表达及免疫球蛋白(IgM、IgG)等变化。结果 实验组免疫器官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变化,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8^+、CD3^+CD4^+及NK细胞表面分子CD161^+百分比、CD4^+/CD8^+比值下降。CD4^-CD8^-百分比升高。实验组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下降不明显,其IgM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IgG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母代持续暴露高剂量十溴联苯醚后,对子代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急性期的外周淋巴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5例HSP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细胞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免疫比浊法对其外周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HSP急性期患者CD4^+,CD4^+/CD8^+,CD16+56^+细胞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P〈0.01),而CD19^+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免疫球蛋白IgA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患者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失调,且与病情相关。提示可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30例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测定其体液免疫(透射比浊法)及细胞免疫(免疫荧光法)功能。对照组为同龄15名健康婴儿。结果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IgA、IgG、IgM及CD4^+、CD4^+/CD8^+水平明显降低,CD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或〈0.01);重症组较轻症组变化更明显。结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俞穴拔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gG、IgA、IgM和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背俞穴拔罐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了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入院未经正规除铜治疗的48例HLD患者分别在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前、疗后1年和疗后2年行Child—Pugh分级评分,并行血清透明质酸(hexadeceno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Ⅳ—collagen,Ⅳ-C)检测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治疗后1年,48例患者中Child—Pugh分级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好转者分别为32例(66.67%)和21例(43.75%),血清HA、LN和Ⅳ-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后2年,Child—Pugh分级评分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好转者分别为44例(91.67%)和31例(64.58%),与治疗后1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HA、LN和Ⅳ-C水平均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长期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可明显改善HLD患者的肝硬化程度,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对改善本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应用青霉胺治疗期间尿液中21种元素的变化.方法 WD患者40例(WD组),青霉胺治疗并低铜饮食;另设健康对照组(n=12).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24 h尿液中21种元素(铬、铁、钴、硒、锰、铜、锌、砷、铍、铝、钒、镍、镉、锑、钡、铅、铊、钍、铀、钙和镁).结果 24 h尿液中7种必需微量元素(铬、铁、钴、硒、锰、铜和锌)检测结果 显示,WD组的锰、铜和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P<0.01和P<0.01).24 h尿液中12种非必需微量元素(砷、铍、铝、钒、镍、镉、锑、钡、铅、铊、钍和铀)检测结果 显示,WD组的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 h尿液中宏量元素钙和镁检测结果 显示,WD组的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在WD患者使用青霉胺驱铜治疗期间,24 h尿液中除铜的排出量增加外,锰、锌、砷和钙的排出量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应用青霉胺治疗期间尿液中21种元素的变化。 方法 WD患者40例(WD组),青霉胺治疗并低铜饮食;另设健康对照组(n=12)。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24 h尿液中21种元素(铬、铁、钴、硒、锰、铜、锌、砷、铍、铝、钒、镍、镉、锑、钡、铅、铊、钍、铀、钙和镁)。 结果 24 h尿液中7种必需微量元素(铬、铁、钴、硒、锰、铜和锌)检测结果显示,WD组的锰、铜和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P<0.01和P<0.01)。24 h尿液中12种非必需微量元素(砷、铍、铝、钒、镍、镉、锑、钡、铅、铊、钍和铀)检测结果显示,WD组的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 h尿液中宏量元素钙和镁检测结果显示,WD组的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在WD患者使用青霉胺驱铜治疗期间,24 h尿液中除铜的排出量增加外,锰、锌、砷和钙的排出量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肝豆汤Ⅱ号干预治疗Wilson病患者肝纤维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我院经验方-肝豆汤Ⅱ号治疗对Wilson病(W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其它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LN、PCⅢ、C-IV)以及肝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阐释该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61例WD患者分为DMPS组(30例)和DMPS+肝豆汤Ⅱ号组(31例)。DMPS组单纯予DMPS驱铜治疗8个疗程,DMPS+肝豆汤Ⅱ号组予DMPS驱铜同时,口服肝豆汤Ⅱ号治疗8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IASA法检测血清MMP-1、TIMP-1;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HA、LN、PCⅢ、C-I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等肝功能指标。结果DMPS组治疗前后所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而DMPS+肝豆汤Ⅱ号组治疗后血清TIMP-1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MMP-1/TIMP-1的比值明显升高(P<0.01);AL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HA、LN、PCⅢ水平仅略有下降(P>0.05),血清C-IV、MMP-1亦仅略有升高(P>0.05)。结论WD患者短期内单纯驱铜治疗并不能改变血清MMP-1、TIMP-1等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及肝功能,而联合应用肝豆汤Ⅱ号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并且通过抑制TIMP-1的表达,提高MMP-1/TIMP-1的比值,即间接通过提高MMP-1对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活性,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FISH技术在检测复杂核型中的价值。方法:联合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和M-FISH检测2例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测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核型分别是:病例1为46。xy,der(8)t(8;21)。+mar;病例2为46。xx.r(1)(p36p11)。del(5)(q22q34)der(8)t(8;21),+mar。而应用M-FISH检测2例中的标记染色体分别是:t(8;21;8)和t(21;8;18;1)。例1经过1次诱导缓解治疗未获得完全缓解.并很快死亡。例2在4次不同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后才获得完全缓解。结论:M-FISH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复杂核型异常的方法。伴有复杂变异的t(8;21)核型的AML患者预后似乎不良。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Gandouling plus low-dose D-penicillamine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Wilson's disease (WD) who have neurological symptoms.

METHODS

WD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symptom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treatment group (n = 53) and a control group (n = 50).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nti-copper therapy with a combination of Gandouling and low-dose D-penicillamine (10 mg/kg),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was with conventional dose D-penicillamine (20 mg/kg) monotherapy.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sults of the various hema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Overall, 98.11% of the WD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combined therapy experienced alleviation of their neurological condition (paralleled by a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lobal Assessment Scale score or remained stable). Their white blood cell and platelet counts stabilized, and their liver function was improved or remained stable. The combined therapy also obviously promoted improved 24-h urinary copper excretion. Only 15.09% of the WD patients with the combined therapy experienced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ing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one case (1.89%) and hepatic worsening in one case (1.89%), which was less freque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dose D-penicillamine monotherapy.

CONCLUSION

Treating WD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symptoms using Gandouling plus low-dose D-penicillamine is effective and saf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FWD)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FWD患者.观察采用激素、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血浆置换联合治疗FWD患者的疗效;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点、生化资料与治疗的差异.结果:13例FWD患者均有重度黄疸,合并重度溶血性贫血7例,自发性腹膜炎5例,肝性脑病8例;凝血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累及眼部的儿童早期重症多形性红斑(EMM)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纳入我院眼科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早期EMM患儿25例和早期SJS患儿21例,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 EMM组患儿年龄(4.7±1.6)岁,明显低于SJS组的(9.1±3.3)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MM组患儿发热率为20.0%(5/25)、黏膜受损>2处患儿占比16.0%(4/25)、好转时间(3.6±1.2) d、后遗症发生率0,均明显低于或短于SJS组的85.7%(18/21)、71.4%(15/21)、(11.6±3.9) d、33.3%(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M组患儿的眼部症状仅为结膜充血,SJS组眼部症状更复杂;两组患儿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EMM组应用激素治疗后不利于控制疾病,SIS应用激素治疗后预后更好。结论 EMM与SJS在临床表现、治疗转归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EMM患儿,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且不应用激素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 fragment,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对130例肺癌患者、67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49例正常人的血清TPS,CYFRA21-1和SCC-Ag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肺癌组血清TPS和CYFRA21-1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TPS,CYFRA21-1和SCC-Ag阳性率与浓度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TPS和CYFRA21-1在化疗前后和手术前后有明显变化。结论:肺癌患者血清TPS和CYFRA21-1阳性检出率较高,是诊断肺癌的一种敏感性强的肿瘤标志物。TPS和CYFRA21-1联合检测肺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组人B-型利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试验对入选的107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入选患者随机分配为rhBNP组(n=40)和对照组,rhBNP组是在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判定患者出院后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NT-proBNP下降幅度界定值;行不同治疗组的出院后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生存分析。结果 NT-proBNP下降幅度≥35%患者的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NT-proBNP下降幅度<35%患者,P=0.001。rhBNP组患者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均数明显超过标准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 rhBNP组患者出院后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患者,且NT-proBNP下降幅度≥35%者,其累积生存率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