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IM患儿急性组和恢复组淋巴细胞亚群 ,并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组CD3+ 、CD8+ T淋巴细胞明显上升 ,CD4 + T淋巴细胞、CD4/CD8、CD19+ 淋巴细胞下降 ,与恢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CD8+ 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恢复组CD3 + 、CD8+ T淋巴细胞下降 ,CD4 + T淋巴细胞、CD4/CD8,CD19+ 淋巴细胞上升与急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IM患儿存在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 ,对IM患儿应进行长期随访以防治恶性疾患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通过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功能与疾病的关系.早期了解疾病的发生并加以干预以减少不良的预后.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观察组18例IM患儿进行T细胞亚群测定,同时随机抽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另外对观察组18例患儿中的10例进行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CD4,CD4/CD8均明显下降(P<0.001),CD8明显升高(P<0.001).观察组的10例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值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是IM发病的关键,早期诊断治疗、长期随访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剑波  屈艺 《四川医学》2009,30(10):1503-1505
目的通过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 leosis,IM)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治疗2周和随访2个月后IM患儿外周血中CD3^+、CD4^+和CD8^+淋巴细胞分布情况,并分别与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①IM初诊患儿CD3^+和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而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②治疗2周后,CD3^+细胞明显降低,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和CD4^+/CD8^+仍低于健康儿童(P〈0.01);③随访2个月后,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健康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素娟  朱美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1997-1997,2002
目的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2例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IM患儿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IM患儿急性期CD汀淋巴细胞升高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IM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异常情况,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27-29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18年1~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IM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观察CD4~+、CD8~+淋巴细胞的表达数量和百分比,并对结果进行比较。IM组又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IM组患儿CD4~+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肝功能异常组CD4~+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预后判断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M患儿急性期、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随访期(治疗后4周)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期以及恢复期较对照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D8+T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CD8+T细胞百分比则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计数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2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2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检测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水平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D3^(+)、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淋巴细胞计数>10%患儿的CD3^(+)、CD8^(+)水平均高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10%患儿,且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10%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与CD3^(+)、CD8^(+)水平均呈正相关(r>0,P<0.05),与CD4^(+)、CD4^(+)/CD8^(+)水平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IM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与CD3^(+)、CD8^(+)水平均呈正相关,与CD4^(+)、CD4^(+)/CD8^(+)水平均呈负相关,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可作为检测IM患儿免疫功能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李慧  刘晶  杨金英 《海南医学》2023,(9):1295-1299
目的 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2020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5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儿童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3+、CD4+/CD8+)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淋巴亚群对IM诊断价值;依据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T淋巴亚群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儿童的CD8+、CD3+分别为(40.33±7.26)%、(78.29±7.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59±6.28)%、(62.94±8.14)%,CD4+、CD4+/CD8+分别为(20.53±5.19)%、(0.63±0.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94±6.57)%、(...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方  彭华  曾宾  张双船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1):1133-113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及细胞免疫特点。方法将本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87例分成0-3岁、3—6岁、6—14岁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资料分析。结果0~6岁发病率59.77%。发热天数0—3岁组平均(6.25±2.9)d,3—6岁组(7.83±2.79)d,6—14岁组(10.73±2.91)d,热程在6~14岁组与其它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肿大48例(55.1%),脾肿大21例(24.1%),3岁以上年龄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浮肿25例(28.7%),以0—6岁低年龄组多见。6岁以上儿童咽峡炎表现突出。颈淋巴结肿大68例(78.1%),皮疹12例(13.7%),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婴幼儿白细胞总数升高明显,而变异淋比例偏低。发病年龄越大,肝功能损害、心肌酶异常、外周血CD4^+T、CD4^+/CD8^+及CD16^+CD56下降愈明显。结论儿童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及细胞免疫状态有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载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M患儿40例为IM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EBV DNA载量、CD3+、CD3+CD4+、CD3+CD8+、CD4+/CD8+、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分析IM组患儿EBV 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ALT、AST的相关性。结果 IM组WBC、LYM%高于对照组,Ne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CD3+、CD3+ CD8+比率均高于对照组,CD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EBV-DNA转阴率.比较EBV-DNA阳性及阴性患儿的T细胞亚群分布,分析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过治疗后,67例(83.75%)患儿EBV-DNA转阴.治疗后,EBV-DNA阴性组CD3±和CD8+比例低于EBV-DNA阳性组,CD4+比例和CD4+/CD8+高于EBV-DNA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性别、白细胞计数(WBC)及淋巴细胞计数与EBV-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的使用、年龄及初始Ct与EBV-DNA未转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可以引起IM患儿T细胞亚群的紊乱,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Epstein-Barr 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及Toll 样受体7(TLR7)、TLR9 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 12 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8 例感染EBV 致IM 急性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50 例EBV 感染阴性 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IM 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病程满1 个月后 复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另外分离外周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qRT-PCR 检测 TLR7 和TLR9 mRN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M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CD3+、CD8+、白细胞介素-1β(IL- 1β)、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 干扰素(IFN-γ)、TLR7 和TLR9 mRNA 相 对表达量升高(P <0.05);CD4+、CD19+、CD16+56+ 降低(P <0.05)。IM 急性期患儿EBV DNA 载量与血清 IL-1β、TLR9 mRNA 呈正相关(r s =0.247 和0.348,P <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 >0.05)。IM 患儿在恢复 期时,外周血CD3+、CD8+、IL-1β、IL-6、IL-8、IL-10、TNF-α、IFN-γ、TLR7 和TLR9 mRNA 相对 表达量降低(P <0.05);CD4+、CD19+、CD16+56+ 升高(P <0.05)。结论 监测IM 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及TLR7、TLR9 的表达变化,尤其是重点关注血清IL-1β 和TLR9 mRNA 的表达,有助于了解病 情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53例IM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将53例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和干预治疗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IM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予以比较。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IM患儿CD3+、CD8+淋巴细胞上升明显(P<0.01),CD4+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降低明显(P<0.01);2匹多莫德治疗两周后,CD3+、CD8+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4+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两组IM患儿的热程、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日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匹多莫德能改善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且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详细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减少误诊率。方法:对本院2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既有相对集中,也有多样性。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漏诊、误诊,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7.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6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病变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不一,缺乏典型表现者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本科近6年收治的36例分析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5例,女2l例;~1岁5例,~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6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5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3.73±6.64)%、(23.23±6.27)%、(57.73±11.02)%、(7.38±4.44)%;恢复期为(71.62±5.30)%、(30.38±2.68)%、(37.81±5.52)%、(13.23±4.09)%;健康儿童对照组为(67.49±7.05)%、(40.51±5.65)%、(23.49±6.36)%、(17.83±6.65)%;结果显示:IM患儿急性期CD4+明显下降(P〈0.01),CD8+明显上升(P〈0.01);恢复期CD4+、CD8+仍明显异常(P〈0.05)。结论 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机体免疫功能持续不恢复,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纳入IM患儿100例,根据患儿感染病原体情况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53例和多重感染组47例,另外选取80例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多重感染组病原体分布特点,比较单纯EBV感染组和多重感染组临床特征及3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  相似文献   

20.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儿科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属自限性疾病,患者大多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出现多脏器受累,引发肝炎、血小板减少、噬血综合征及脾破裂等并发症,少数患儿可进展为重症IM,严重影响预后[1-3]。因此,IM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但IM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易与其他炎性疾病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