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系统论中“功能A”的概念和中医学“气”理论的比较,从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等方面证明:中医学“气”理论的功能本质实际上就是人体结构的功能A。  相似文献   

2.
气与系统功能及物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并使之系统化.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通过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气"应归到系统论中的"功能"范畴内,以有利于对"气"本质的研究和现代中医系统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可通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而气郁则为机体功能郁滞的一种病理表现,与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关系密切。文章分别从气郁的概念、行气解郁之法的配伍、运用等方面,论述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行气解郁的重要性。通过阐述中医学气及气郁的概念、理论,一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气郁"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血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独特的功能;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表达人体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概念,但其对应的客观实在是什么仍未可知.本文首先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总结了精、气、血、津液的来源、性状、分布、相关脏腑、功能和分类等传统认识,并据以将其归于功能性五藏;其次基于中医学与生物医学都是关于人体...  相似文献   

5.
肖振卫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3-714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虽然关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目前还存在“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和“中医学气学理论并非源于哲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人对呼吸之气及人体‘热气’的观察与体悟……古人正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形成了中医学的气概念……中医学的气概念有气自己的生成之源,并非脱胎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的不同认识,但是中医学气理论与哲学气理论既具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气的当今认识——乃功能基因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气是中医学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但它的定义却十分困难 ,它有极其广泛的意义 ,其内涵相当模糊 ,其外延范围无穷。人体的气是纷繁复杂的各种功能 ,几乎包括整个活体生命[1] 。人们说气是活的物质表现 ,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形式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和能量 ,就是新陈代谢的底物和代谢中释放或转化的能量 ;气是人体之生命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2 ] 。从分子生物学来看 ,气可理解为一种生命活动的基因功能组的种种表现。气似乎即基因 ,它包括结构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 ,但重点在功能基因组 ,气的复杂表现是基因功能活动的外显。1 重温…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理气血津液增强自愈力,达到扶正目的,是中医学在预防、治疗及疾病康复过程中特有的重要手段。 传统理论的气指人体的各种功能,用现代语言阐明气,除了指植物神经支配下的功能外,还应有象随意肌一样按照人的意志发挥功能的“随意系统”概念(本文称“随意系”),但尚未见到相关的论述。 补气药的一个有效成分可同时激活植物神经支  相似文献   

8.
论线粒体与中医“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气”的内涵,揭示人体气的本质,是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中医理论对气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学的气理论与人体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等相比较,提出人体的气与人体的线粒体有许多密切关系。线粒体可能为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并规范中医学精气理论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构建中医学精气理论的逻辑架构。方法:提出了中医学精气理论中的10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检索尽量全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以归纳或区分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结果:①论证了中医学中精、气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②论证了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及其来源;③明确了人体之精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精的区别;④明确了人体之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气的区别;⑤明确了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的区别和联系;⑥分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⑦论证了人体之气阴阳两分的思想渊源以及人体之阴气、阳气的基本概念;⑧论证了精虚、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⑨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精化气,气分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的中医学精气理论逻辑架构,进而构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⑩提出了精气理论的深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魏凤琴 《陕西中医》2010,31(3):381-382
1对中医学气的认识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气的生理作用和来源不同,人体之气又有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不同的名称。从逻辑层次角度言,处于最高层次的气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一身之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从而名称各异,如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五脏则称为五脏之气,激发推动和维持人体五脏的功能;分布于六腑,则称为六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则称为经络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包括现代免疫学免疫系统中的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也贯穿着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等免疫学功能的思想;从气虚、血虚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发生变化,而补气血方药多能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研究资料分析,也能进一步佐证"气血"学说与免疫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天癸"本质及其作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帝内经》原文为依据,论定前人精气、精血与天癸不能混为一谈。从其物质性来看,天癸是先天肾气化生的、标志着生殖功能成熟的生殖信息类物质;从其功能性来看,天癸具有人体内部生殖功能的动力性调节作用。所以,天癸既是一个物质和功能的统一体,又是对其统一性的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3.
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心神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论"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背景,根植于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理论,是对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着浓厚坚实的文化底蕴。"心主神明论"不仅阐述了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心身统一,一元化地阐述了人类复杂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可见"心主神明论"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5,22(4):302-303
“气”和“真气”是真气学说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使用混乱。“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不能简单认为是某种元素,真气是相对于“气”的无形的功能,以质能说明两者的关系。研究“气”的重点是“真气”,真气的特性有非形态性、非常规性、超常性和系统性。作为一般概念“真气”的特性,涵盖中医学真气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蒋先伟  马战平 《河南中医》2021,41(4):495-498
“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出发,建立了一气化四象的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中气为轴,四象为轮,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为脾陷胃逆,风邪外受;脾湿胃壅,肺气不降;肾气不温,痰瘀留驻等,中气的盛衰为贯穿疾病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可从健运脾胃、运土化湿、温肾助阳、祛痰化瘀等方面恢复体内气机流转,“一气周流”则疾病自消。  相似文献   

16.
从"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论述张仲景对三焦整体的认识。"三焦"概念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张仲景以三焦为工具阐述人体的气化功能,提出"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三焦生理特性为"气之终始""三焦分部"。疾病的病因、发病、发生发展均由"三焦竭部"(即气化失常致三焦阻竭,相互不通)产生。疾病的病因为外邪干忤经络;根本病机是三焦不归其位,上中下相逆。诊治疾病应"审查表里,三焦别焉",即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形、病势进行诊治。张仲景对三焦整体认识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为代表的秦汉医家对三焦认识基础上的综合和超越,丰富了"三焦"的概念,为后世医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罗桂青  李磊 《河南中医》2011,31(5):452-454
中医教材对"心主血脉"的解释是根据西医解剖和生理学的概念推导产生,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的"心"并不是一个单纯解剖学的形态器官,而是一个以整体性原则确定的功能概念,是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综合概括."心"与"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的应象关系,<内经>中并没有所谓血液由心产生,心气维持心的搏动,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对气、管道、脏腑各自的含义、种类和作用进行概括,并构建"气-管道-脏腑"理论,阐释其与人体生理的紧密联系,对气、管道、脏腑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辨证思考(气与管道、气与脏腑、管道与脏腑),得出气-管道-脏腑实为一气的结论,并就"气-管道-脏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平衡稳态、天人合一、状态医学)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20.
疏肝、柔肝、镇肝、平肝法治疗脂肪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清代王旭高治肝八法中疏肝法、柔肝法、镇肝法、平肝法四法治疗脂肪肝。古今在临床治疗中,确实有很多案例,但以疏肝法较为常用,其次是柔肝法和平肝法,镇肝法则较为少用。这与中医肝的生理功能有关:(1)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舒畅气机。(2)它的主要功能表现于调节全身气血流通,情绪变化。(3)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急躁善暴,不思饮食,肝气久郁,气火由此而生。总之,以疏畅条达之法以复肝的正常生理之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所以在治疗脂肪肝时多用疏肝法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