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坏死、骨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原因和应用皮瓣治疗的途径。方法对228例(266足)跟骨骨折采用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术后12足皮瓣拐角部边缘坏死骨及内固定物外露,给予皮瓣手术修复,对皮肤坏死的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术后12足皮肤坏死骨及内固定物外露,给予皮瓣手术修复,术后皮瓣成活,创面愈合。结论跟骨骨折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易出现切口皮肤坏死、骨及内固定物外露,若采取适当措施可减少切口皮瓣坏死的发生,对皮缘坏死骨外露经非手术方法无效者,可采用皮瓣手术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程建岳 《医学信息》2009,22(4):364-365
目的本文总结分析了26例乳腺癌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的基本方法以及疗效。方法通过术前穿刺细胞学、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共26例,女性25例,男性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4岁,平均46岁。采用改良根治术切除肿瘤。结果25例病例切口均为印级愈合。1例患者术中用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发生皮瓣较大面积坏死,给予植皮后治愈。结论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仍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要注意手术当中分离乳腺或清扫腋窝时尽量用电刀,利用它的高温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其种植或转移。但在分离皮瓣时注意使用普通手术刀。以免使用电刀高温损伤皮肤血运,造成皮瓣坏死。  相似文献   

3.
张宝亮  赵成茂 《医学信息》2010,23(6):1681-1681
探讨横切口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具有术野暴露良好,腋淋巴结清扫满意,皮瓣坏死率低,切口愈合好,上肢功能影响小,能够达到术后美容效果,能够提高对乳癌患者的身心保护.经近年来临床验证效果十分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手术治疗乳腺癌152例,其中根治术30例。改良根治术122例,统计分析其术后皮瓣坏死率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结果:152例患者中36例皮瓣坏死(23.7%),皮瓣坏死与皮缘的对称性、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伤口与腋窝的加压与否明显相关(P〈0.01),与基础病、手术方式、游离皮瓣的工具、止血剂的应用无关(P〉0.05)。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的破坏是术后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其解剖认识对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8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下积液35例(42.68%),皮瓣坏死32例(39.02%),患侧上肢不同程度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28例(34.15%),切口愈合困难27例(32.93%),局部复发9例(10.98%)。经治疗73例痊愈,9例局部复发予以放疗化疗延长生存时间。结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切口愈合困难、局部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术中及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皮钉固定的办法预防皮瓣坏死.结果 乳腺癌17例,男1例,女16例,年龄28~74岁.均采用乳腺癌根治术,其中纵行梭形切口12例,横行梭形切口5例.结论 均未发生皮瓣坏死及切口裂开,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郭艳 《解剖与临床》2008,13(6):450-45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子宫切除术式,以减少传统术式的并发症。方法:对48例子宫良性病变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行改良腹部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另48例患者行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对两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相比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疼痛程度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病率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改良腹部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式优于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式。对子宫良性病变又有切除指征者,改良腹部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式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 方法 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 结论 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冼日凤 《医学信息》2007,20(9):1678-1680
的探讨腹腔镜手术病人的需求,解决围手术期影响手术效果和康复的心理危机,采用正确的护理干预,提高病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促进术后康复。方法对568例手术病人术前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微创手术知识、手术效果、切口及手术恢复等8个方面内容。探讨病人在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健康需求。结果病人对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知识需求(96.6%),担心手术疼痛(81.8%),对微创手术知识(63%),护理质量(79.8%),对手术室环境的恐惧(s2.9%),切口及手术后恢复(73.O%)费用(56.8喻,心理需求中要求得到关心照顾(98.9%)。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的需求应针对不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护理的关键.使患者身心两方面安全度过手术关.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横切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实施妇产科横切口手术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部横切口,手术时间短,孕妇出血量少,身体恢复快,容易被产妇及家属接受.结论 该术式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远离乳晕的乳腺纤维瘤用乳晕边缘切口的可行性。方法收治约220例肿物距乳晕边缘大于3 cm的乳腺纤维瘤手术病人,分为实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采用乳晕边缘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切口。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疤痕大小、能否哺乳、血肿有无、拆线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短作为检测指标。结果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6~7 d拆线。对照组传统切口疤痕宽0.2 cm及以下(小于等于0.2 cm)的有20例(20%),实验组乳晕边缘切口疤痕宽0.2 cm及以下的有90例(7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不能哺乳发生率、血肿、拆线时间相似,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结论乳晕边缘切口应用于远离乳晕的乳腺纤维瘤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取得治疗及美容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臂机透视下跟骨骨折跗骨窦区小切口骨刀经骨折间隙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40例跟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来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则采用C臂机透视下跗骨窦区小切口骨刀经骨折间隙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来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后的疼痛程度、B?hler角、Gissane角进行对比,最后观察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局部皮瓣坏死感染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的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平均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后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B?hler角、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中,在手术后未出现局部皮瓣坏死感染。对照组中,在手术后出现局部皮瓣坏死的患者有4例,占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优良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C臂机透视下跟骨骨折跗骨窦区小切口骨刀经骨折间隙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来治疗跟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时间短、住院费用较少,并能有效地避免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引起的局部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能取得非常理想的临床效果,患者伤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医用胶粘合剖宫产腹部切口的方法取代传统缝合皮肤切口。方法将剖宫产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应用康派特医用胶粘合皮肤切口)100例,对照组(应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切口)100例。观察术后切口渗血渗液、线结反应红斑、硬结,观察术后切口瘢痕增生明显程度。结果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炎症轻,愈合快,疤痕小,外观好。结论应用康派特医用胶粘合剖宫产切口,省力、省时,避免了切口皮肤因缝合产生的线结反应红斑、硬结及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4.
骨髓基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机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rMSCs体内促进大鼠随机皮瓣存活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rMSCs。将SD大鼠随机分成rMSCs组和对照组,于其背部形成超长随意皮瓣。以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标记rMSCs,注射于皮下。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并计算皮瓣坏死率。取皮瓣远端标本,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r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5代。术后七天,在移植组皮下能检测到DAPI标记的细胞,移植组大鼠皮瓣坏死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的皮下血管数及VEGF的表达密度和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大鼠背部,局部移植rMSCs,能存活并增加皮瓣局部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形成,减轻皮瓣的坏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皮瓣延迟转移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实验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术.术后患者进行愈合评分,评定标准包括术后皮瓣肿胀消退时间、愈合时间、水疱出现情况、皮瓣皮缘发黑情况、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愈合评定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皮瓣肿胀消退时间(3.19±0.38)d、愈合时间(13.34 ±0.21)d分别少于对照组(5.54±0.35)d、(15.49±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5、-20.637,P=0.001、0.001);实验组水疱发生率0(0/20)、再次手术发生率0(0/20)分别低于对照组30.0%(6/20)、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02、4.902,P=0.027、0.027);皮瓣皮缘出现发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20) vs 30.0%(6/20),χ^2 =2.771,P=0.096].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术相对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能够明显提高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愈合评分,显著改善受瓣区位于踝关节平面以远的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沙培林腔内注射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抽净积液后腔内注射沙培林混合液,3h后抽净药液,再用绷带加压包扎积液创面;对照组仅以50%葡萄糖腔内注射,其余步骤相同。观察两组皮下积液改善的效果以及发热和局部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45±36.22ml vs 172.41±45.37ml,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二次治疗后,观察组积液量均少于对照组(55.43±36.29ml vs 132.31±41.65ml,18.39±15.47ml vs 69.42±38.75ml;P0.05),积液完全消失时间(3.22±0.64天vs11.84±1.8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率均为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皮肤坏死事件。结论:局部腔内注射沙培林可很快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小切口在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8例食管下段癌和贲门癌随机分为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实验组90例采用左胸前外小切口,对照组88例采用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除数、术后并发症、切除率和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淋巴结清除数、肿瘤切除率和复发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左胸前外小切口食管癌手术治疗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疗效好,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手术切口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I、II期乳腺癌患者76例,术中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42例(实验组),切除肋间臂神经34例(对照组)。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1月时分别为19.1%和73.5%,术后3月时分别为7.1%和61.8%,术后12个月分别为2.4%和50.0%,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在I、II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留患者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