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茯苓素对小鼠白血病L_(1210)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中药茯苓提取物——茯苓素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_(1210)细胞的抑制作用,对L_(1210)细胞DNA合成的补偿途径各个环节的作用。实验表明,茯苓素可明显抑制细胞膜对核苷的转运,对胸苷激酶的抑制作用较弱,但对DNA聚合酶则无影响。提示茯苓素对核苷转运的作用可能是抑制DNA合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移植物抗白血病 (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清除白血病细胞和防止复发的主要机制 ,对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白血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丙氧鸟苷 (HSV TK/GCV)系统在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同时能否保留GVL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一、材料与方法1 主要试剂和仪器 :小鼠白介素 2 (mIL 2 )购自晶美公司 ,GCV为罗氏公司产品 ,分离小鼠CD34+ 细胞的单抗采用加拿大StemCell公司产品。2 携带TK基因和标记基因 (neo、GFP)的逆转录病毒上…  相似文献   

3.
<正> 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就1989~1997年间在我院住院的126例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患者1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_1型9例,L_2型12例,L_3型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124例,M_219例,M_310例,M_49例,M_57例,M_62例,M_7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对615小鼠可移植性白血病瘤株L_(7712)及其用更生霉素化疗后建立的L_(797)瘤株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电镜、组化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L_(797)干系细胞众数及染色体核型与L_(7712)有很大不同,但两瘤株皆具有一个共同的高度特异标记染色体,电镜、组化资料提示L_(797)仍属于T淋巴细胞白血病。实验还发现更生霉素有很强的致615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初步认为L_(797)是一株来自L_(7712)又不同于L_(7712)的变异瘤株。其变异机制很可能是肿瘤细胞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及更生霉素对DNA的损伤造成了染色体重排,形成了新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逃脱了化疗药物的杀伤而成瘤。  相似文献   

5.
对10例正常骨髓的淋巴细胞和25例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细胞进行AgNOR染色。结果正常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_1,L_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的AgNOR/核分别为1.13±0.25,4.74±0.34,6.93±0.44和1.38±0.17。因此认为AgNOR不但对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亚型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望作为鉴别慢淋和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91年10月至1995年12月间对19例难治性白血病施行了小剂量HAE(LD-HAE)疗法,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难治性白血病19例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0~53岁,中数34岁。白血病类型:急性骨髓细胞性白血病(ANLL)14例(M_2 4例,M_3 6例,M_5 3例,M_6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L_1 2例,L_2 3例)。抗药类型:首次诱导治疗抗药者12例,复发后再诱导抗药者7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到同系正常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层对L_(801)白血病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而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只能抑制L_(801)细胞增殖,不能诱导其分化。提示基质层能产生抑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因子,基质细胞的直接接触或短距离因子的作用与L_(801)的细胞分化有关。这种抑制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可能不通过GM-CSF。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合并骨髓纤维化(以下简称MF)并不罕见,我院1989年11月~1993年5月对50例白血病患者同时进行了骨髓穿刺和活检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现将各型白血病MF的观察结果简介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50例白血病均系本院1989年11月~1993年5月住院患者。按1986年全国白血病分型讨论会制定的标准确诊。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26例,(M_223例,M_3、M_(5u)、M_(5b)各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9例(L_13例,L_25例,L_31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4~58岁,平均33.6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5…  相似文献   

9.
我院采用米托葸醌(Mitoxantrono Mx)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例FAB分型(按1986年白血病分类分型标准)其中急淋4例(L_1 3例,L_2 1例),急非淋8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三年来住院的70例急性白血病进行FAB分类。70例病人有10例为ALL,其中L_1型3例,L_2型7例,60例为ANLL,其中M_1型4例,M_2型22例,M_3型18例,M_4型6例,M_5型2例,M_6型7例,M_7型(按我国1980年苏州会议对我国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建议)1例。本文对FAB分类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的不一致性,以及各型与临床上贫血、出血、发烧、末梢血象和白细胞浸润,死亡原因,预后等关系进行了讨论。M_3型出血症状明显,L_2型的脑膜白血病发生率高于L_1型。M_4、M_5型皮肤粘膜浸润高于其他各型,M_3型死于脑出血和DIC者明显高于其他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痘苗病毒天坛株及池田株分别处理615鼠白血病L_(7711)细胞制备瘤苗,对鼠进行免疫后,再用L_(7711)细胞攻击。结果表明,免疫组均比对照组腹水增长缓慢、生存期延长。证明两株病毒均能增强鼠L_(7711)白血病细胞的抗原性,而且天坛株比池田株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63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ADA活性升高,慢性白血病急性变明显增高。对1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动态观察,未经治疗或复发的患者血浆ADA活性升高,完全缓解期降至正常。提示:白血病患者血浆ADA活性变化与病程有关;动态观察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和慢性白血病急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 ,TFPI的活性变化及其与凝血机能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 ,TFPI活性。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FPI活性低于对照组 (P <0 .0 1)。 7例初治患者化疗后血浆TF活性较化疗前下降 (P <0 .0 1) ,TFPI活性较化疗前升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紊乱与血浆TF和TFPI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血浆及脑脊液可溶性L 选择素水平 (sL selectin)与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 4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及 2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sL selectin ,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初治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sL selectin水平较缓解者及正常对照者均显著增高 (P <0 .0 0 1)。且sL selectin水平与临床过程有关 ,随着病情缓解和复发 ,sL selectin水平也随之变化。结论 :监测患者血浆和脑脊液sL selectin水平对早期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及脑膜浸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
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 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 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
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AP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初治组(38 例)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 0.01),缓解组(26 例)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t=0.72, P> 0.05),复发组(8 例)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5, P< 0.01)。患者初治时
D-二聚体的水平与缓解后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8, P< 0.01),复发时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与缓解时相
比差异明显( t=25.20, P< 0.01)。APL组初治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09, P< 0.01),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 0.05)。结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
病情进展、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型白血病肿瘤疫苗(简称瘤苗)联合1-甲基色氨酸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皂苷溶液中加入脂肪酶蛋白(1 mg/mL )7℃反应12 h ,加入80μL 脂类混合物溶液和5 mL 皂苷溶液(1 mg/mL )制备ISCOM 型白血病瘤苗。 C57BL/6小鼠分为模型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1-甲基色氨酸组和联用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1-甲基色氨酸),小鼠注射 FBL-3细胞建立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接受对应药物治疗4周后,记录体质量,NK 细胞、Mφ细胞和细胞毒 T 淋巴细胞(CTL)细胞杀伤活性、血清 IL-10和 IL-12表达水平。结果联用组瘤质量低于1-甲基色氨酸组和 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0.64±0.26)g vs .(2.49±0.91)g ,P<0.01;(0.64±0.26)g vs .(1.28±0.73) g ,P<0.05)];联用组 M φ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55.69±13.69)% vs .(69.47±14.79)%,P<0.01)];联用组NK 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38.41±8.27)% vs .(67.22±12.74)%,P<0.01];联用组 CTL 细胞杀伤活性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和 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43.77±8.89)% vs .(69.68±11.44)%,P <0.01;(58.87±9.45)% vs .(69.68±11.44)%,P<0.05)];联用组 IL-10均显著低于1-甲基色氨酸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76.2±6.82)pg/L vs .(98.3±13.4) pg/L ,P<0.01;(76.2±6.82)pg/L vs .(202.3±44.5)pg/L ,P<0.01)];联用组 IL-12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381.2±47.3)pg/L vs .(332.1±30.2)pg/L ,P <0.05;(381.2±47.3)pg/L vs .(291.2±17.3)pg /L ,P<0.01)。结论ISCOM 白血病瘤苗联合1-甲基色氨酸具有较佳的抗瘤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介导 IL-10和 IL-1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 分类计数 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TN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INR大都处 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D-二聚体含 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组报道7例浆细胞白血病(Plasmacellleukemia,PCL),其中3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plasmacellleukemia,PPCL)和4例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Secondplasmacellleukemia,SPCL)。PCL的诊断除需有外周血浆细胞增多外,还强调浆细胞全身脏器浸润及骨髓象中原、幼浆细胞百分比大于30%。疗效及预后与浆细胞多药耐药及再生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