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涛 《健康生活》2007,(1):21-21
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统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又根据中风的性质,是血管栓塞还是血管破裂,还是两者皆有之,又称之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或混合性中风。  相似文献   

2.
《大众健康》2022,(4):56-57
中风 中风即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三种状况要当心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或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患者中80%左右为缺血性中风,20%左方为出血性中风。中风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成为扼杀人类健康的元凶。引起中风的罪魁祸首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情绪波动更能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因此,预防中风,首先一条是治疗高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有心血管病或有中风家族史的人,应及时治疗。平时要注重自我保健,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防患  相似文献   

4.
呼市王正祥先生: 正常人在睡眠不足或疲劳时会打哈欠,因哈欠的深呼吸作用可增加氧的吸入,使人暂时减轻疲劳。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如频频打哈欠,应警惕为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大量病例观察表明,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中风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因大脑缺血、缺氧而出现打哈欠的现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变窄,血管弹性降低,以致流向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虽然大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左右,但其耗氧量却  相似文献   

5.
降压与中风     
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可以引起中风,殊不知血压过低也同样可引起中风。医院里经常可看见由于降压药使用不当,造成降压过度而引起的中风。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出血,称为出血性中风,如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一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高血压病人,一方面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另一方面血管内壁逐渐有类脂质和胆固醇沉积,久而久之,形成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在这种情况下,若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则会影响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过缓,血粘度增加,血液中的血小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可见中风对人类的危害之大。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它是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脑梗死是最多见的疾病之一。众所周知,中风是老年人的疾病,常常是在老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不仅使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发病率增高,中风的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7.
正中风的危险因子可分为不可改变与可改变两大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气候与遗传等;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抽烟、过量饮酒、颈动脉狭窄,以及肥胖、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脏疾病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年龄是脑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约2/3的脑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上者。一般来说,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年龄较出血性脑中风高。有资料显示,缺血性  相似文献   

8.
肖爽 《长寿》2003,(8):26-27
俗话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堪称众病之首。 急性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在出血性中风中,由脑出血引起者最为多见,约占95%;由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因引起者仅占5%。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9.
中老年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已呈上升趋势,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则是危害身体健康的严重疾患。中风的预防除了注意治疗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外,一些疾病的蛛丝马迹也要格外留意。被人称为“小中风”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常可演变为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病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言语蹇涩,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明显动脉硬化者。中风为当今老年人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中风、心脏病和癌症)之一。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二大类。  相似文献   

11.
目前脑血管病的发生越来越多,在大家通常的观念中,脑卒中(中风)只在老年人群中发生,其实中年人、年青人,甚至年龄更小的学生也会发生脑卒中,但是大家不必恐慌,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只要认识这个疾病,能够以预防工作为主,脑卒中是可以防止的.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外,它是一类突发性疾病,本文主要讲解其中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就是突发的脑血流中断.具体来说,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增厚,导致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所致的卒中叫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另外20%~30%则是因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进入脑实质所致的卒中叫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2.
通常人们总是把“中风”的发生和高血压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在中风病人中,约有80%左右患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病史。殊不知,在病人中也常常遇到一些血压不高,又没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都突然发生“中风”原因如下:从病理学分析,“中风”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这类称“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一类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  相似文献   

13.
漫谈中风     
正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在多数国家,该病已和心血管、肿瘤一起,成为占前三位的主要死亡原因。多数患者中风后还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导致残疾。因此,中风不但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还给家庭、社会带来诸多不幸。出血性中风更严重中风者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前者由于血管破裂出血,后者则由于血管堵塞不通。虽然原因不同,但后果是相似的,都会造成所辖部位的脑细胞坏死,丧失功能。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比较高,严重威胁生命健康。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梗塞、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年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易发此类疾病,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及脑出血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5.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通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型。前者可见于脑血栓形成(有称脑梗塞或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后者常见于脑溢血(有称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这类脑血管病变而引起中风后,大多数患者会遗留肢体偏瘫,屈伸不利,手足拘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孙清廉 《长寿》2008,(3):21-21
很多人都知道,中风临床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缺血性中风,最多见的是脑血栓,约占临床的70%左右;另一种就是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造成脑功能障碍所致。脑溢血是一种发病突然、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有人认为这种病发作前没有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17.
每当提到中风,人们会自然地与脑出血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会想到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诱因,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中风的概念包含着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如上所说的是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其中包括脑溢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按出血部位而言);二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也叫做缺血性中风,并且又可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上海预防医学》2010,(2):61-61
脑卒中是由于大脑的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上将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IS)和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7%,其余为出血性脑卒中。约有1/3的卒中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超过24h,也叫“小中风”。  相似文献   

19.
脑中风是指一组急性脑血管病而言,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中风又可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致残率更是高居各种疾病之首,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也给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包括  相似文献   

20.
孙川 《长寿》2011,(4):22-23
很多老年人都害怕患高血压,而认为血压低些没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低血压同样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因为它会促进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成为间接危险。这是因为血压偏低的老年人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高,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加之动脉硬化,血管腔变得狭窄,血管壁弹性减弱,因此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