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4例ITP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100mg qw,4次;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3 000 μg/kg·d^-1,ih,14 d.治疗前后定期监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14例患者中CR 7例,R6例,NR 1例,总有效率93%.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刘丹  符祥俊  陈文婷  孟灿 《河北医学》2021,27(8):1256-1260
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疗效及对凝血功能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8例ITP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获得一般资料均衡的对照组61例和研究组63例,对照组以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以rhTP O...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周,连用4周)为基础治疗的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结果 32例ITP患者中可评估29例,完全反应18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79.3%.新诊断ITP患者6例,完全反应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持续性ITP患者5例,完全反应4例,有效1例;慢性ITP患者18例,完全反应13例,有效2例,无效3例.先前治疗史:糖皮质激素有效17例,完全反应12例,有效2例,无效3例;糖皮质激素无效10例,完全反应6例,部分反应3例,无效1例.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有效的二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难治性ITP患者23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周静脉滴注,连用4周,每次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00 mL。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D3+、CD3+CD4+、CD3+CD8+、CD19+CD20+的细胞数。结果:23例患者中完全有效9例(39.1%),有效6例(26.1%),无效8例(34.8%)。随访时间1.5~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其中4例复发。起效和达完全有效中位时间分别为25(7~102)d和39(15~112)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方法,但其最佳用药方案以及长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66例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2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剂量为每周100 mg/m2,连用4周;B组34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剂量为每周375 mg/m2,连用4周。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血小板、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 A组中完全反应9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9%;B组中完全反应11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5)。A组和B组药物治疗后均未发生输液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低于B组的55.88%,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和抗GPⅠb/Ⅸ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组50例和标准组48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100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剂量(375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PLT、PT、APPT水平。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小剂量组分别为68.00%、4.00%、6.00%,标准组分别为62.50%、6.25%、20.83%,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相比较,两组PLT、PT、AP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T、PT、APPT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均比较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小剂量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 ITP)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r ITP患者7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变化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和淋巴细胞CD3~+、CD4~+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4.10%、复发率为5.13%与对照组比较53.85%、7.69%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高(P0.05),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Ig 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Ig A、Ig G、CD3~+、CD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较对照组28.21%显著较低(P0.05)。结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r ITP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复发率低,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小剂量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袁朝晖 《中外医疗》2011,30(8):109-109
目的探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途径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难治性ITP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1次,共4次。同时根据病情联合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结果 12例患者中,完全有效6例(50%),部分有效2例(16.7%),微效2例(16.7%),无效2例(16.7%),总有效率(66.7%),未见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刘强 《吉林医学》2013,34(21):4278-4279
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对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10.
贾少艳  刘瑞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9):1656-1658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接受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  相似文献   

11.
胡丽  白燕  唐韫  黄杰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1):125-128
目的 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崇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8例原发性ITP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给予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治疗后,试验组完全反应2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完全反应1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试验组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有效率64.71%,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20)。此外,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水平(134.87±66.69)×109/L高于对照组(76.30±70.93)×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02)。试验组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间(5.05±1.26,8.79±2.21d)均早于对照组(8.31±2.01,13.68±2.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1,P=0.000;t=8.68,P=0.000)。在安全性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在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肝功能(ALT、TBil)、肾功能(Cr、BU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53)。结论 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23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使用流式细胞分析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在此类疾病患者治疗及预后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P=0.2607),治疗后血小板均有大幅上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除T淋巴细胞数量外其余细胞亚群占比均无显著变化,而研究组患者各项统计参数均有显著变化,除CD~(8+)亚群占比外其余统计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理论上能够有效的从根源上治疗此类疾病,抑制患者的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白血病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0×109/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15例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巩固化疗中患者作为治疗组。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化疗前1天即开始给予皮下注射rhTPO15000IU,每天一次至骨髓抑制期后血小板恢复。选20例急性白血病巩固化疗中未予rhTPO预防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时间推迟至化疗后12天,持续时间减少至4~5天,恢复时间提前6天,减少了血小板输注的次数,且仅有不影响治疗的轻微不良反应。结论:rhTPO应用于白血病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4.
王妍  马怀幸  刘天舒 《循证医学》2013,13(4):225-229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7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77年至2012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12年7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12年7月),纳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应用的所有平行对照试验.结果 最后共7篇文章进入本系统综述.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改善血小板最低值[加权均数差1.76,95%可信区间(0.08,3.43),P=0.04],提高血小板最高值[加权均数差74.87,95%可信区间(52.54,97.20),P<0.00001],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加权均数差-1.61,95%可信区间(-2.03,-1.19),P<0.000 01],缩短血小板恢复至≥75×10g/L[加权均数差-3.74,95%可信区间(-4.29,-3.19),P<0.000 01]及恢复至≥100×109/L[加权均数差-3.35,95%可信区间(-4.27,-2.42),P<0.000 01]的时间.且血小板输注比例[相对危险度0.39,95%可信区间(0.23,0.66),P=0.000 5]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相对危险度0.20,95%可信区间(0.13,0.31),P<0.000 03]更低.结论 目前的证据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应用于国内患者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特比澳)前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IL-10,CTLA-4,TGF-β1变化情况,并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后ITP患者以及正常人血浆IL-10,CTLA-4,TGF-β1含量的比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1例ITP患者(其中11例使用rhTPO治疗,10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前、后及15名正常对照者血浆IL-10,CTLA-4,TGF-β1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ITP患者血浆中IL-10、CTLA-4、TGF-β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经rhTPO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IL-10,CTLA-4,TGF-β1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并恢复至正常人水平;rhTPO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ITP患者血浆中IL-10,CTLA-4,TGF-β1水平的程度无差别.结论 ITP患者IL-10,CTLA-4,TGF-β1水平低于正常人,经治疗后水平可恢复正常;单用rhTPO后三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提示rhTPO可能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血小板生成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及其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PLT)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初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ITP)1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9例的血浆TPO、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latelet-associated IgG,PAIgG)水平。结果:AITP、AA、ALL患儿血浆TPO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尤以AA和ALL升高明显,且后两者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不同病因的血小板减少症血浆TPO水平不同,外周血血小板数是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TPO水平重要的反馈调节因素之一。TPO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计数≤20×10^9/L的25例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第一周期(对照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第二个周期(治疗组)化疗结束后,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皮下注射rhTP0 15 000 u,每日1次,连续7d,若未见效,最多延长至14 d;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小板绝对数升高50×10^9/L时停药.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4±6.7×10^9/L和(10.8±9.0)×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持续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3 d和6.5±1.7d(P<0.05).血小板恢复至≥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4±1.4 d、9.5±1.5d、11.7±1.8 d,短于对照组的10.3±1.6 d、12.4 ±2.0 d、15.4±2.8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3.0±6.8u,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8.5 ±7.6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TPO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监测各种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和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后抗rhTPO抗体的生成。方法于rhITO给药前及给药第7、14、21、28、35d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rhITO抗体。通过观察阳性血清对依赖TPO的TD3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判断抗体是否具有中和rhTPO的活性。结果81例中有3例(3.7%)用药第14、21或第21、28d的血清抗体检测阳性,滴度均1:5。中和性试验表明该抗体不具有中和rhITO的活性。结论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次皮下注射rhITO后体内可出现低滴度抗rhITO非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