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输注血小板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为白血病患者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51例白血病患者中35例输注机采血小板,16例输注手工血小板.输注前常规作ABO及R h鉴定及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观察输注后1h、24h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结果 输注机采血小板平均1h后CCI>22.9×109/L,24h后CCI>8.01×109/L;1h后PPR>36.32%,24h后PPR>30.77%.结论 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且需反复进行输血的患者,将其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各60例。为2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后再输注血小板,比较2组输注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输注的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 h的CCI值为(6.62±1.23)×109/L,低于阴性组的(15.53±2.17)×109/L,输注后24 h的CCI值为(2.17±1.16)×109/L,低于阴性组的(7.74±1.36)×109/L,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输注无效41例,无效率为68.3%;阴性组输注无效17例,无效率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反复输血的患者,一旦其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将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须及时调整患者血小板抗体情况,确保较高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RZE治疗肺结核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其临床处理。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52例,所有患者于强化期给予HRZE方案治疗,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顿服,2个月,治疗前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变化及反应,当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后给予地塞米松及血小板输注治疗,并观察治疗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值为(131~296)×10~9/L,平均(238.45±36.26)×10~9/L,给予HRZE方案治疗一周后,有11例患者血小板出现下降情况,治疗一周后所有患者血小板值在(80~196)×10~9/L,平均为(153.85±39.40)×10~9/L;临床治疗两周后,血小板明显下降患者共计32例,值范围在(27~84)×10~9/L,平均为(42.74±10.27)×10~9/L。给予地塞米松及血小板输注治疗一周后患者血小板值为(124~225)×10~9/L,平均(153.63±19.16)×10~9/L。结论肺结核HRZE方案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与利福平及异烟肼用药有关,积极的预防与治疗血小板减少对用药安全及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有输注血小板适应证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如有证据表明不能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则定义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就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于以综述。1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CCI可简单地判断疗效:患者输注后血小板增量(输注后血小板数×10~9/L-输注前血小板数×10~9/L=增量×10~9/ L)除以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成年人血小板的输注量通常在3×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笠  张广波  孙光伟 《医学综述》2009,15(9):1431-1434
目的通过对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后相应指标的测定,观察其输注效果,分析输注血小板前的临床指征对血小板增值的影响。方法对64例各类患者输注前后24 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的校正增值计数(CCI),观察64例患者101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结果按输注后24 h CCI计算,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36.63%,血小板相关抗体检出率37.84%。在回归分析中是否反复输注血小板(X1)、是否有出血表现(X2)、血小板相关抗体(X3)成为血小板输注前主要的临床指征。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基数变异较大,存在滥用的情况;输注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而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增加;X1、X2、X3是影响临床输注疗效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治疗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出统一的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86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后72 h开始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30×10~9/L及≤5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5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结论 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89-9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后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采用化疗方法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80例患者,按照选择的不同血小板输注来源分组:输注经过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的40例患者为研究组,皮下注射抗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5%,对照组为17.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水平为(51.58±16.34)×10~9/L,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为(68.53±42.15)×10~9/L;对照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水平为(51.39±17.05)×10~9/L,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为(57.05±22.72)×10~9/L,两组的血小板水平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水平有所改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输注经过深低温冻存的自体血小板,可以有效缓解其血小板减少症状,同时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浅论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近几年临床应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分析进一步证明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推广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临床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患者检测输注前,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的血小板值,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且进行临床疗效分析观察。结果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48.8±16.6)×10^9g/L,显著高于输注前(17.6±8.2)×109,(P〈0.01)。1小时,24小时CCI有效率分别为79.3%、44.9%。临床显效32例(55.2%),有效19例(32.8%),不良3例(5.1%)无效4例(6.9%)。临床总有效率88%,输注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应用于临床具有输注血小板指征的各类患者,尤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止血的急症患者。临床证明它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在重度血小板减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的治疗效果及不同输注时间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62例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30×10~9/L,均为重度血小板减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依据围手术期是否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及输注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20例)围手术期未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治疗Ⅰ组(22例)于切开皮肤前开始输注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治疗Ⅱ组(20例)于脾脏切除后开始输注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比较3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总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及术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 2个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总量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Ⅰ组:t=3.459、3.935,X~2=4.772,P<0.05;治疗Ⅱ组:t=3.347、4.148,X~2=5.584,P<0.05),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输注后1h、24 h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回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后1h:t=4.306、8.464,P<0.05;输注后24 h:t=4.239、5.767,P<0.05),治疗Ⅱ组输注后1h血小板计数较治疗Ⅰ组高(t=3.272,P<0.01);治疗Ⅱ组输注血小板后1 h、24 h CCI、PPR值明显高于治疗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输注后1 h、24 h有效率高于治疗Ⅰ组,其中输注后1h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0%vs.54.55%,X~2=4.546,P<0.05)。结论对血小板计数≤30×10~9/L的重度血小板减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可在短时间内提升血小板水平,且在脾切除后开始输注可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