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CTCA评价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82例经CTCA检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口服,12个月后复查冠脉CTA,观察斑块变化,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组12个月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治疗后分别下降33.5%、52.6%,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TCA显示,治疗组患者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斑块CT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斑块,CTCA可对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疗效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入院后3组病人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诊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每次20mg,每天1次;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每次10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病人的生化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神经功能以及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间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内中膜厚度(IMT)及混合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回声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谷丙转氨酶(A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且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有一定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影响。方法 74例高龄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国产瑞舒伐他汀组(37例)和进口瑞舒伐他汀组(37例),两组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国产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进口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CIMT用超声检测,并检测血脂、hs-CRP、IL-6、TNF-α和MMP-9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IMT、斑块积分、hs-CRP、IL-6、TNF-α和MMP-9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CIMT、斑块积分、hs-CRP、IL-6、TNF-α和MMP-9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8.1%,进口组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均有明显的调脂和抗炎效果,并可显著改善颈动脉硬化程度,两者疗效相当,使用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40 mg,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明显,HDL-C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斑块缩小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均可起到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瑞舒伐他汀组(43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2例)。对照组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瑞舒伐他汀6个月,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脂指标、肝肾功能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内中膜厚度(IMT)、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且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G、TC、HDL-C和hs-CRP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 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恶心、呕吐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且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治疗,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炎症反应、降低病人血脂水平等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相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降脂作用和抗炎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组分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直径狭窄50%~70%的病例,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狭窄部位进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记录斑块组分(如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易损斑块)及结构(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管腔面积狭窄率、外弹力膜面积)的变化。所有病人给予瑞舒伐他汀10~20 mg。根据LDLC水平分组,强化达标组42例(LDLC≤1.8 mmol/L),对照组41例(LDLC 1.9~2.6 mmol/L)。服用瑞舒伐他汀1年,完成试验80人,重新做CAG及VH-IVU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后脂质斑块成分减少,易损斑块减少,强化达标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后纤维斑块及纤维混合斑块均增多,强化达标组较对照组增多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后斑块负荷均明显下降(45%±6%比62%±7%,P0.05;49%±6%比61%±7%,P0.05),强化达标组较对照组斑块负荷下降更明显(45%±6%比49%±6%,P0.05)。两组治疗后最小管腔面积增加,强化达标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略有减少,正重构减轻。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能减少临界病变斑块的脂质成分,稳定斑块,减轻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及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降血脂效果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比较每组治疗前后(3和6个月)的血清脂质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数量变化、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总胆固醇(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TC、TG、LDL-C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LDL-C明显升高(P0.05)。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斑块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在短期内降血脂效果明显,阿托伐他汀钙在长期内降血脂效果明显,在抗动脉硬化稳定斑块方面,均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观察常规剂量、不同的他汀药物对轻中度EH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将68例(男40例,女28例)经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检查诊断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d,n=34)组和普伐他汀(20 mg/d,n=34)组,1月复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达标者剂量加倍,12月后复查DSCTA观察斑块变化。结果治疗12月后两组LDL-C、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后斑块引起的冠脉狭窄下降幅度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胆固醇,能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9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患者被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联合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组,对比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斑块、血脂水平、血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数量都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更高,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降低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能够改善患者血脂和血糖水平,降低颈动脉斑块数量和面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对炎性因子具有明显下调作用,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40例,选取非冠心病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层厚度(C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CIMT及斑块积分变化情况以及斑块检出率。结果冠心病患者CIMT及斑块积分[(1.16±0.15)mm,8.12±5.18]明显高于对照组[(0.85±0.20)mm,2.65±1.68,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1.18±0.13)mm,9.27±3.26]与中度狭窄者[(1.12±0.15)mm,7.69±4.52],中度狭窄者与轻度狭窄者[(1.01±0.13)mm,5.28±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汀组及非他汀组CIMT[(1.16±0.14),(1.15±0.16)mm]及斑块积分(8.45±4.35,7.85±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他汀组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CIMT及斑块积分[(1.13±0.16)mm,6.88±3.58]虽低于治疗前及同期非他汀组[(1.14±0.15)mm,7.18±4.5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CIMT[(1.06±0.16)mm]及斑块积分(4.39±4.12)明显低于治疗3个月及治疗前(P<0.05),也明显低于同期非他汀组[(1.14±0.13)mm,6.89±4.73,P<0.05]。非他汀组及对照组在相关治疗3、6个月后CIMT及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息息相关,是冠心病高危预测因素之一。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逆转血管狭窄,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与对照组(53例),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每日1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血清VEGF、NO、TNF-α、IL-1、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斑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IL-1、IMT、斑块面积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VEGF、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升高VEGF、NO的表达,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了解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存在20%~50%狭窄(目测)的70名患者,利用Excel表格按1∶1比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35例)组和氟伐他汀(80mg/d,35例)组。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C-IVUS)和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脱机分析软件分别测量降脂治疗12个月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体积及成分的变化。结果 56例(80%)患者完成全部随访过程,阿托伐他汀组及氟伐他汀组各28例。经过12个月的降脂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43±0.65)mmol/L降至(2.11±0.41)mmol/L(P0.001),下降(36.9±14.7)%;氟伐他汀组LDL-C由(3.36±0.69)mmol/L降至(2.75±0.85)mmol/L(P=0.002),下降(16.1±30.3)%,两组间LDL-C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351.0±152.2)mm3减至(314.4±112.9)mm3(P=0.001),下降(8.5±12.9)%;氟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294.6±87.6)mm3增至(308.4±91.5)mm3(P=0.001),增加(4.7±9.2)%,组间斑块体积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6,P=0.001)。坏死核心(NC)比例阿托伐他汀组由(13.8±3.9)%下降至(10.8±6.9)%(P=0.023),而氟伐他汀组由(12.7±3.4)%增至(15.0±7.8)%(P=0.111),组间NC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阿托伐他汀20mg降脂治疗可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并可减少斑块坏死核心比例,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而氟伐他汀80mg不能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H型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LDL-C、hs-CRP、Hcy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明显减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可降低患者hs-CRP、Hcy水平,使颈动脉IMT及斑块减小,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血脂、血清MMP-9水平,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脂达标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降脂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达标率、更好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CHD)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因CHD伴高脂血症入院接受治疗的27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衡分为三组各90例,均采用降血糖、降血压、硝酸酯类药物及抗凝等常规治疗方式,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5 mg/次,1次/d,观察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瑞舒伐他汀钙剂量增为10 mg/次,观察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瑞舒伐他汀钙剂量增为20 mg/次,疗程均为8 w。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三组治疗前后IMT变化情况,对比组间以及治疗前后血脂、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hs-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后hs-CRP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2组hs-CRP水平降低程度最大(P0.05);治疗前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2组降低程度最大(P0.05);治疗前组间IM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IMT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2组IMT值降低程度最大(P0.05)。三组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CHD伴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后,IMT增厚现象、血脂升高情况显著改善,且疗效与药物剂量存在量效关系,同时发现hs-CRP与瑞舒伐他汀钙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分析IMT的改善与患者机体内hs-CRP间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73例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73例患者采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炎症因子变化情况、S100β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头晕头痛、皮疹、肌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是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方案,能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脂状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7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3例,其中根据瑞舒伐他汀剂量又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组22例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2例,治疗6月;另选35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斑块的形状和回声情况、大小、数量和厚度,同时测量分叉内膜厚度(IMT)。结果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斑块厚度、IMT减少方面,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但瑞舒伐他汀20 mg组与瑞舒伐他汀10 mg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ACS患者早期服用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反应炎症,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严重心血管病发生率,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2016年湖北省襄阳军分区襄阳七里河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炎性因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IMT、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肝肾功能不全、呕吐、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发生失眠、腹胀、恶心等。结论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神经功能和预后,减轻炎性反应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重危险因素干预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关系,评估强化他汀降脂治疗重要性、安全性、有效性及达标剂量. 方法 入组181例经彩色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有多重危险因素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2组给予综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 mg,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24个月.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脂、血糖、微量白蛋白尿(MAU)及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或P<0.01);强化治疗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差值分别为(0.9±0.6) mmol/L,(1.3±0.7)mmol/L、(3.9±3.0) mg/L,常规治疗组分别为(0.3±0.3) mmol/L、(1.0±0.6) mmol/L、(2.9±1.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强化治疗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改善(P<0.01);斑块个数两组均减少,强化治疗组的变化趋势更显著(P<0.01);强化治疗组颈动脉双侧斑块面积均改善(P<0.05). 结论 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治疗,可稳定、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老年人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可使LDLC达到目标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疗效,探讨其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男性高血压合并CAS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强化组,各4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晚和20mg/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斑块面积,血脂指标,血清Hcy、CysC水平,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治疗后CIMT、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CIMT、斑块均小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低于治疗组,HDL-C高于治疗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cy、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Cys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CAS的疗效可靠,强化治疗能更有效地减小CIMT、斑块面积,降低血脂及血清Hcy、CysC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