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差异性传导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产生影响的机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 选择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357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26/18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6/170例,观察出现差异性传导时心内电图的影响。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时,心动过速的频率和心内电图无改变。右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右束支差传导心电图类似于慢一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伴心率下降。出现左束支差传时,心电图类似于慢一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或房速,心率不变,左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传时,心内激动顺序不变,出现左束支差传时心率下降,右束支差传时心率不变。结果 差异性传导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无影响。但对右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有较大的影响,旁道的电生理特性结合电生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旁道折返的少见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几种少见的旁道电生理特性。例1为一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心室扫描示旁道逆向有效不应期260ms,但520-390ms时无逆向传导功能。例2为一慢-慢型房室交接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存在一条右侧隐匿性房室旁道作为旁观者。例3为一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其体表心电图呈典型马海姆纤维型预激综合征,电生理揭示存在左侧房室隐匿性旁道和束室旁道两条附加旁道,前者为心动过速的逆传支,后者与房室结-希室束同为顺传支。对上述几种少见的电生理现象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8岁,因发作性心悸5~6年入院。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侧His束旁道及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VV(RR)间期330~350ms,并且QRS波形态一致。导管消融成功阻断旁道传导,随访9个月心动过速无复发。结论:左右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同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临床相对少见,应注意识别。  相似文献   

4.
短P-R间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四例李正恭梅霞郭利华蒋淑冰(重庆市外科医院心内科重庆630013)报道体表心电图表现为短P-R间期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例。男1例、女3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均确诊为慢-快型AVNRT(不伴有旁道),经射频...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不典型AVNRT与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鉴别,不典型AVNRT在心动过速发生时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后间隔区域,与后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相似。通常检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方法仅能鉴别63%的不典型AVNRT。该文介绍了两者的主要电生理鉴别方法,包括希氏束旁起搏、在希氏束不应期给予心室期前程序刺激、心室或希氏束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之差(PPI-TCL)和刺激信号至心房波减去室房(SA-VA)间期的区别、校正的心室PPI-TCL和VA间期、心动过速时VA分离现象及TCL行心室起搏时的VA间期与心动过速时的VA间期之差等9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隐匿性后间隔慢传导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隐匿性后间隔慢传导旁道的特殊电生理表现,其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需与非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鉴别[1~3]。本文报告1例心中静脉处逆向递减性传导旁道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过程。1病例资料及消融过程患者男性,16岁,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对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近5个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标准诊断)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96例,与其食管调搏的诊断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电生理检查诊断慢-快型AVNRT符合率100%,但食管电生理检查对快-慢型AVNRT及慢-慢型AVNRT与起源于心房下部靠间隔的房速不易鉴别。结论: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对慢-快型AVNRT具确诊价值。对快-慢型或慢-慢型AVNRT容易误诊为房速。  相似文献   

8.
张玉荣 《心电与循环》2024,(1):73-74+83
本文报道1例2017年6月19日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行食管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呈现窄、宽交替的规律,食管导联显示逆行P波(P-波)均隐埋在QRS波群中,RP间期≤70 ms,且RR间期稳定无改变,反映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心动过速无影响,进而表明房室结折返环路中无希氏束及心室参与。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食管调搏对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准确率,对3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35例隐匿性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作食管调搏(该65例诊断结果与射频消蚀诊断一致率为98.5%).结果显示:电刺激重复诱发和终止以及心动过速时R-P/P-R<1诊断两型的必备指标;室上速第1个P-R间期<240ms、房室结双径路、R-P间期<70ms或>95ms、P_(v_1)-P_E时距≥25ms、P与QRS重叠、QRS后逆行P等是鉴别两型的综合指标.认为食管调搏多指标综合分析对诊断两型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是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常规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笔者通过对176例经心内电生理(EPS)证实心动过速类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食管导联RP’间期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 AVN-R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正>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为折返机制所致,其折返环路位于房室结(AVN)者约占半数以上,主要类型为慢径前传,快径逆传(慢—快型).我们遇见1例典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伴下部共同传出径路2:1阻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食管电生理检查病人男性,26岁,主诉阵发性心慌5年,体表ECG 正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食管电生理检查递增起搏刺激,可见 S-R间期随刺激频率增快而延长;程控早搏刺激 S_1S_1 600ms,以 S_2于舒张晚期开始反扫描,当 S_1S_2为350ms,S_2R_2跃增20ms 并诱发二次心房回波与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22岁,因发作性心悸7年,伴黑矇2次入院.心悸时体表心电图捕捉到2种节律整齐,频率、形态不同的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终止后体表心电图正常.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Mahaim纤维(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存房室结双径道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3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29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简称FS组)的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参数,并与61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简称SF组)的心内电生理进行比较.结果FS组心电图RP>PR,PR间期平均为122±37 ms,其中5例PR≤100 ms,P波在QRS波群之前,类似交界区心动过速,P波在Ⅱ、Ⅲ、aVF导联为完全负向,V1导联为负正双向.FS组无AH间期跳跃现象较SF组更常见(69.0%vs.19.7%,有显著性差异P<0.05);FS组心房和心室刺激更易诱发心动过速(79.3%vs.6.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S具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4.
报道8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①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②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③心动过速能由心房刺激诱发。④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冠状窦近端A波最提前。熟悉快-慢型AVNRT的电生理特征,对于鉴别房性心动过速及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十分重要,也是指导快-慢型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径路持续前传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体表心电图诊断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且频率≤150次/分的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资料。结果 S1S2扫描中,S2-R间期在跳跃性延长后诱发出与检查前相同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结论在心率≤150次/分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中有必要行食管电生理检查以明确房室结双径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启功  王晨 《心电学杂志》2000,19(3):143-144
为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揭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的价值和局限性,回顾性分析成功射频导管消融的138例隐匿性单房室旁道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100例单一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食管心房调搏结果。结果显示:前138例中,3例前间隔旁道引起者食管心房调搏均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余为左右侧其它部位的旁道,诊断正确。后100例中,5例为慢-慢型,2例为快-慢型,食管心房调搏均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  相似文献   

17.
逆行 P'波在鉴别房室折返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 ,I导联逆行 P'波对左侧房室旁道尤其是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诊断价值高 [2 ]。作者分析了经临床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 ,以探讨 V1 导联 r Sr'波的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71医院近 6年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结双径路并发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AVNRT)患者 (A组 )15 2例和隐匿性预激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 (B组 ) 96例。 A组 :男性 5 7例、女性 95例 ,年龄 14~ 6…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最常见,通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即指这两种类型的心动过速。由于两者在QRS形态和频率方面相似,R—P-间期均〈P-R间期,有时鉴别较为困难。但详细分析各自的电生理特征和心电图改变仍可明确诊断,通过对顺向型AVRT的P波形态分析,甚至可对房室旁道作出初步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房室双旁道的食管心脏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室双旁道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对1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术证实的房室双旁道的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房室双旁道的电生理特征为:(1)心房起搏时显示两种不同的预激图形和/或特殊类型室性融合波群,经食管心房起搏有利于显现左侧旁道。(2)诱发出两种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两条旁道形成折返环路。(3)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出现两种不同的R-P^-间期和P^-波或房性融合波。(4)排除房室结双径路后,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过速的频率快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预激旁道的部位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P^-波提示的部位不同。(6)双旁道隐匿性传导是造成其中一条旁道丧失传导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另4例未能表现出上述电生理特征,其中右侧隐性旁道合并左侧隐匿性旁道1例,右侧隐匿性双旁道1例,左侧隐匿性双旁道2例。结论: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能够确诊大部分的房室双旁道,采用多导联同步记录及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仔细分析电生理表现有助于揭示房室双旁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网和电生理检查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旨在为临床长RP。心动过速鉴别提供帮助。方法1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及电生理检查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动过速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RP’〉P’R,P。在Ⅱ、Ⅲ、aVF导联倒置,RP’间期为350±25ms,心率为1664-30bpm。11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室房逆传跳跃现象。心房程序刺激无明显跳跃现象,11例均可由心房StS: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发作,且容易诱发,容易终止。心动过速发作时,5例CS9.10A波最早,6例HiS的A波最早,其中1例静推ATP心动过速终止。11例患者中9例经房室结改良消融传统慢径获得成功,2例在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均未再发作心动过速。结论长RP’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如能排除慢旁道和房速,应考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