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凝血功能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通用环球西安西航医院收治的85例恶性肿瘤(宫颈癌26例,结直肠癌24例,肺癌19例,卵巢癌16例)患者作为肿瘤组,根据TNM分期分为早期组44例(TNM分期为Ⅰ、Ⅱ期)和晚期组41例(TNM分期为Ⅲ、Ⅳ期),同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NLR水平。结果 早期组、晚期组患者的FIB、PT、TT、D-Dimer水平分别为(3.04±0.41) g/L、(11.21±0.62) s、(17.23±2.95) s、(221.47±102.86)μg/L和(3.42±0.77) g/L、(14.32±1.78) s、(15.84±1.91) s、(545.76±320.15)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2.38±0.24) g/L、(10.83±0.39) s、(14.27±1.33) 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对9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及TT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及TT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肿瘤患者组Fib含量结果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会导致血浆Fib含量的异常,血浆Fib含量测定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探讨其对于该疾病临床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入住本院接受磁珠凝固法检测的22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17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探讨两组凝血指标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出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人员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指标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纤维蛋白原实施临床监测有利于促进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高凝现象,改善其预后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20,(4):506-50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五项凝血指标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联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13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组的FDP、FIB和D-二聚体检测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D-二聚体、FDP阳性率分别为86.8%和68.4%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PT和APTT结果低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肾炎组D-二聚体、FDP、FIB、PT和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提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凝状态和血栓风险,有利于患者的合理诊疗及血栓预防。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淑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11):24-25
目的:研究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冠心病(CHD) 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盐析沉淀定量法和ELISA 法测定了50 例CHD 患者(心绞痛29 例,急性心肌梗塞21 例) 和25 例健康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 和D- 二聚体(D- dimer,DD) 含量。结果:CHD 患者血浆Fg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心绞痛者Fg 和DD 含量分别为(4-34 ±0-64)g/L,(0-84 ±0-88)mg/L(均P< 0-05) ,急性心肌梗塞者增高更显著,分别为(4-94 ±0-88)g/L,(1-37±1-41)mg/L( 均P<0-01) ,呈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 对照组(P< 0-01 或P< 0-05)。结论:高水平Fg 和DD 与CHD 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20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3d内、第7、14、21天同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D -二聚体 (DD)水平 ,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 发病后第7、14、21天的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1) ;第14天、第21天的FIB水平及第21天的APTT水平高于3d内 (P<0.05) ;3d内及第21天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 脑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和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并将我院60例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手术第1,3,5天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等指标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血液呈高凝状态,因此,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组)、41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ATⅢ活性、Fib、D-D、FDP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高于脑膜瘤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膜瘤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级程度的加重,Fib、D-D、FDP水平也随之升高,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患者Fib、D-D、FDP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患者( P<0.05)。而ATⅢ活性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患者血浆中Fib、D-D、FDP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高水平的Fib、D-D、FDP可预示患者胶质瘤恶性程度高。 Fib、D-D、FDP的检测有利于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了解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胡1]月就诊骨一科及骨二科的骨折患者70例,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及未并发DVT组,选取同期体检科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结果 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8例并发DVT,阳性率占11.4%。并发DVT、未并发DVT术前Fbg和D-D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术后Fbg和D-D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凝血功能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妇女纤溶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Clauss法分别测定102例妊娠晚期妇女、30例非孕妇女和12例DIC和子痫患者血浆中D-D以及FIB的水平,对晩孕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晩孕组与疾病组纤溶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晚孕组妇女血浆中D-D和FIB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组与晩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纤溶活性增强,检测D-D对预防妊娠并发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等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中各实验室应建立当地孕妇D-D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T、TT、APTT、Fib和D-dimer临床指标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PT、TT、APTT、Fib和D-dimer指标。结果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PT、TT、AP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dime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APTT、Fib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探索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加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 :对恶性肿瘤患者 44例与健康人42例的血液流变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血栓长度、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组 (P <0 0 1 ) ;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血栓湿重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 ;有显著性差异 ,晚期转移组的红细胞沉降率 ,血浆粘度高于非转移组 (P <0 0 5 ) ;血细胞比容低于非转移组 (P <0 0 1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晚期患者尤其明显 ,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粘、高凝状态 ,检测血液流变学对判断病情预测、预后有一定意义 ,改善血液粘滞状态可以延缓病情 ,防止转移 ,预防血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抗体效价的变化及输血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月—2011年12月恶性肿瘤患者69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抗体效价测定盐水法检测血清中的抗-A、抗-B IgM抗体效价。结果肿瘤组血清中的抗-A效价主要分布于4~256,抗-B效价主要分布于8~128;对照组抗-A效价主要分布于32~512,抗-B效价主要分布于16~512。肿瘤组抗-A、抗-B IgM抗体效价与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肿瘤患者交叉配血时,注意血型的正确鉴定,如遇正反定型不符又需紧急输血时,应给予O型洗涤红细胞,以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防血栓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对我院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30d进行D-二聚体检测,其中25例行深静脉置管,25例未行深静脉置管,比较入院时和入院30d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39例D-二聚体检测值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两组D-二聚体检测值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P=0.733);入院后30d行深静脉置管组D-二聚体检测值偏高人数高于未行深静脉置管且(χ^2=6.818,P=0.009)。结论恶性肿瘤行深静脉置管患者有较大的血栓风险,动态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预防恶性肿瘤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catter factor,HGF/ SF)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 (EIA)法定量测定 5 8例恶性肿瘤患者 (已确诊 )血清中 HGF含量 ,同时对2 0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查阴性患者 (指术后复查未再发现肿瘤 ) ,12例癌前病变患者 ;1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结果 :1恶性肿瘤患者组同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中 HGF含量显著升高 (P<0 .0 1) ;而其他各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 HGF含量明显升高并同肿瘤的侵袭状态密切相关 ,HGF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筛选诊断和术后随诊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做好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化疗的全方位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方法采用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护理的方法。结果通过全方位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应提高,痛苦减轻。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是完成化疗计划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唐海英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5):1046-1048
目的分析高龄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2例高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痰培养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痰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占细菌总数的56.6%,革兰阳性菌占24.5%,真菌占18.8%。肿瘤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高龄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了解它们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泽峰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1):4-6
目的:分析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检验指标水平分布特点,总结干预对策。方法:选取腹部恶性肿瘤患者93例,治疗前行相关指标检验。结果:腹部恶性肿瘤组血瘀证发生率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早期PLT高于健康组,中晚期高于早期,中晚期PT长于健康组,早期与中晚期TT长于健康组,中晚期PSV、HCT长于健康组与早期,早期PU低于健康组,中晚期低于早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瘀证比重超出正常人,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防并发血栓性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