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大体分型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3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8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3例,年龄11~80岁,中位年龄49岁。3例位于叶支气管,4例位于段支气管,1例位于肺的周围部。肿瘤最大径为1.0~7.0 cm,平均2.5 cm。腔内结节型2例,腔内外肿块型5例,外周型1例。8例平扫均为软组织密度,其中1例伴多发点状钙化。4例行CT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2例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2例伴支气管黏液栓塞,1例伴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伴左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肺黏液表皮样癌,其中低级别6例,高级别1例,未定级别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8例CK5、P63表达阳性,6例CK7、P53表达阳性,3例EGFR表达阳性,6例Ki-67阳性率≤5%,8例Napsin A表达阴性,5例TTF1表达阴性,8例ALK表达阴性。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早期易误诊,好发于叶、段支气管,CT大体分型以腔内外肿块型居多,边缘清楚,肿块长径与支气管走行一致,呈轻度强化,可合并阻塞性肺炎和肺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回顾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肺黏液表皮样癌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内或肺内孤立性结节、肿块,呈卵圆形或分叶状,可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部分可见点、片状钙化,注射对比剂后肿块呈中度强化.结论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能为该病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肺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的肿瘤.本文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CT及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1 患者女,29岁,因痰中带血半个月入院,无吸烟史.肿瘤标志物无异常.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侧中间干支气管开口肿物.后行右全肺切除术.病理检查证实右肺中间干支气管内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11例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理所见,并复习文献。结果:11例肺肉瘤样癌中,中央型3例,周围型8例,病变部位以上叶为多,肿块直径较大(大于5cm者9例),8例淋巴结转移,胸膜受侵7例。组织学检查:梭形细胞癌1例,其余10例由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混合构成,梭形细胞具有肉瘤样生长方式,上皮成分主要为鳞癌和腺癌,其中鳞癌6例,腺癌4例,两种成分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检查11例,梭形细胞成分的上皮标记(CK)为阳性。结论:肺肉瘤样癌罕见,临床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虽有一些特征,但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标记在CT引导下肺肿瘤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收集海军总医院病理科近2年来的肺穿刺标本,对进行过免疫组化标记的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7(CK7)、p63蛋白(p6)、表面活性蛋白B(SP-B)、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D56蛋白(CD56)、突触素(Syn)、嗜铬颗粒A(CgA)及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的病例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及对比。结果 111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标记的肿瘤性病变中,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最终诊断支持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共有99例(鳞癌20例、腺癌65例、小细胞癌12例、特殊类型2例),3例为转移性肿瘤,良性肿瘤2例,确定为恶性肿瘤但无法分型的7例。结论肺鳞癌表达p63,腺癌多表达CK7和TTF-1,小细胞癌常表达CD56、Syn和TTF-1。免疫组化联合应用能够有效辅助常规病理检查下对肺穿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对23例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恶性间皮瘤的特殊类型包括印戒细胞样型、小细胞型、黏液样型、肌纤维母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样型、促纤维增生型。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Calretinin、CK5/6、CK及Vimentin。部分病例CI染色阳性,而HCI染色则阴性。19例电镜示瘤细胞表面见细长微绒毛,胞浆内有丰富的张力微丝及桥粒。结论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组织学形态多样,结合临床特征及其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测有助于诊断。需与肺腺癌、胃肠道腺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 CT 表现,探讨 CT 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 CT 征象,包括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密度、均匀度、有无坏死及临近组织侵袭,以及增强方式,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组织病理学分型中,低、中及高级黏液表皮样癌分别10、7、6例.CT 表现:各腺体部位:7例边界清楚,16例边界不清;9例轮廓规则,14例轮廓不规则;5例密度均匀,18例密度不均匀;9例发生坏死,14例未发生坏死;9例邻近组织受侵,14例邻近组织未受侵;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9例行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结论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 CT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的C 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肺肉瘤样癌C T 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例中12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中央型4例,周围型10例,病变平扫呈软组织密度,12例呈不均匀强化,内部有囊变坏死区,10例患侧胸膜肥厚,免疫组织化学14例均表达CK (+),Vim (+)。结论肺肉瘤样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肺肉瘤样癌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免疫组织化学CK和Vim对肺肉瘤样癌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毛玻璃细胞癌(glassy cell carcinoma, GC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分析3例宫颈GCC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诊断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HPV感染情况。对照组为宫颈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3例,鳞状细胞癌3例及腺鳞癌3例,无肿瘤病变宫颈组织3例。结果 3例GCC患者平均33.7岁,症状为阴道流血,其中2例有明显肿块,1例无明显肿块,3例组织学特点相似,均为细胞呈巢状,小灶状分布,细胞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呈毛玻璃样、胞质丰富、含大量嗜酸性颗粒、核膜薄、染色质细腻、核仁嗜酸性且较大。核分裂象及凋亡易见,间质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p63、CK34 βE12、CAM5.2、MUC1均阳性,HER-2有2例阳性(2/3),Ki-67指数80%,ER、PR、CK8、CK10、Syn、S-100均阴性。治疗均采取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化疗,术后无癌生存时间3~28个月。结论 宫颈GCC是腺鳞癌的特殊亚型,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谱,准确诊断该肿瘤对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的CT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中央型、肺门型和周围型三型。结果:9例中央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中,8例表现为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腔内结节灶;15例肺门型表现为肺叶或段支气管的管腔结节灶,其中10例(66.7%)合并病灶远端肺组织不张和扩张支气管黏液栓形成;4例周围型均表现为较大肿块。斑片样低密度区在各型中均常见,甚至可形成空洞。结论: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具有不同的典型影像表现,但均易出现内部斑片样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Merke!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皮肤Merkel细胞癌扁桃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免疫组化表达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特征及转移方式进行讨论。结果:本例Merkel细胞癌患者表现为臀部merkel细胞癌,于术后5个月发生附近淋巴结转移,再次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手术后2年,发现右颌下包块,咽部不适,扁桃体活检证实扁桃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EMA(+)NSE(4-)CK、CgA、Vim、ICA均(-)。结论:Merkel细胞癌罕见且进展快,即使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临床上需结合病史与扁桃体原发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对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附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对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25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7例,腺泡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淋巴瘤各3例,导管细胞癌、恶性混合瘤各2例,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各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5例中,仅1例基底细胞癌为双侧多发病灶,余均为单发病灶,双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1例见不同程度囊变,23例边界模糊,8例见浅分叶,10例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增强幅度最明显.结论 MSCT扫描有助于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气管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气管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80例CT表现及临床特征,总结其规律.结果:80例中腺样囊性癌37例,黏液表皮样癌26例及类癌17例.发病部位:腺样囊性癌发生于气管24例,主支气管10例,叶支气管1例,段支气管2例;黏液表皮样癌发生于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63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中右肺12例,左肺6例,1例为两肺多发肿块.中央型3例,周围型16例.19例均为肺内实质肿块,肿块最大直径2.5~8.3cm,密度不均匀,增强后10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强化不明显.14例周围型肿块位于胸膜下,其中11例侵犯胸膜.术后病理多形性癌14例、梭形细胞癌2例、巨细胞癌2例、肺母细胞瘤1例.免疫组化CK阳性18例,EMA阳性7例,Vimentin阳性19例.结论:肺肉瘤样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气管、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CT特征、临床表现及对应病理资料.结果 (1)部位:位于气管1例、主支气管1例、叶支气管3例、段支气管5例,均呈中央型.(2)形态及大小:分叶状2例、椭圆形或圆形7例、不规则形1例.肿瘤最长径10~39 mm(平均25 mm).(3)边缘:8例边缘光滑,2例边缘毛糙,邻近肺实质存在浸润.(4)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高于胸壁肌肉,4例与胸壁肌肉相仿,1例低于胸壁肌肉.4例肿瘤内见钙化.(5)强化特点:9例行CT增强扫描中8例呈相对轻度强化,1例轻微强化.(6)周围情况:所有病例均显示气管或支气管狭窄、阻塞,5例伴阻塞性肺炎,2例伴阻塞性肺不张,3例伴远端支气管阻塞性黏液栓塞,1例伴阻塞性肺气肿,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均未见明显肿大,1例合并左肺多发肺大疱及左侧气胸.结论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多为中央型、低度恶性肿瘤.CT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腔内或远端边缘光滑的椭圆形或分叶状肿物,常伴钙化,少数可呈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16.
张帆  郑琪  宋永平  于豪 《西南军医》2016,(5):500-500
患者男性,29岁,2015年6月无明诱因出现腹痛伴腹泻,每日3~4次,多为黑色稀软便,就诊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效果差。2015年7月22日至某三甲医院就诊,电子肠镜镜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示:升结肠大肠黏膜重度变性活动性炎伴杯状细胞减少及隐窝脓肿形成,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口服美沙拉嗪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患者有间断腹痛,偶有头晕,无畏寒、发热、腹泻,无黏液脓血便。于同年9月18日来院复查结肠镜:全结肠见节段性分布溃疡、糜烂,黏膜充血水肿,覆黄白苔及白色黏液,以升结肠、脾曲、降结肠为著,回盲瓣充血肿胀,有糜烂及凹陷性溃疡形成。镜检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对症治疗好转出院。2015年12月初症状加重,复查电子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较前无改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给予强的松片40mg,1次/d,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每7d减5mg,2016年1月底停用。停药后症状立即出现,且伴有黑便、头痛、头晕及咽喉部疼痛,遂于2016年1月27日查电子肠镜:升结肠、横结肠、肝曲、降结肠、脾曲、乙状结肠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地图样深凹陷溃疡,周围黏膜结节样增生。查电子鼻咽喉镜:鼻咽部明显隆起糜烂表面,呈菜花状。病理:坏死组织中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S-100(-)CK(-)、CD45RO(+)、CD3(+)、ALK(-)KI-67(72%+)、CD79a(-)、CD56(-)、CD20(+),符合(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结肠粘膜免疫组化:CD(+)、CD30(+)、KI-67(90%+)、CD34(-)、CD38(-)、CD20(-)、CD56(+)、CD5(-)、TdT(-),结合免疫组化诊断(脾区)结肠黏膜NK/T细胞淋巴瘤。结合上述检查、检验,淋巴瘤诊断明确。患者多次入院查体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等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鲍温病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00—2018年经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病理诊断为鲍温病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巨检、镜检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64例患者均行肿块切除术,送检标本最小为0. 5 cm×0. 3 cm×0. 2 cm,最大为4. 0 cm×2. 3 cm×0. 3 cm。其中,22例为不规则红斑、14例为灰黑灰白、10例为褐色、9例为乳头状瘤样改变、9例为湿疹样改变,表面粗糙,毛发无或稀少。镜下结果显示,表皮内全层细胞极性消失,表皮层内瘤细胞明显增生,非典型增生,棘层肥厚,可见瘤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或者呈空泡状,可见病理性和分裂象。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和空泡细胞,肿物基底层细胞完整,真皮层内可见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K-P、CK5/6、CK14、p63、p40为阳性,ki67阳性为30%~50%,p53阳性为30%~50%。结论鲍温病可进展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且临床上易误诊。因此,进行早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十分重要,诊断必须综合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作者回顾分析43例腮腺肿瘤MR多序列影像,以评价它们在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腺淋巴瘤)及恶性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3例巾男性2l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4.3岁(16—84岁)。其中良性病变32例。包括多形性腺瘤25例,Warthin瘤7例。恶性者11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5例,鳞状上皮细胞癌2例,多形性腺瘤癌变1例。表皮一黏液表皮细胞癌1例。黏膜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和基底细胞腺癌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3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CD10、CK7、EMA、P504S、Vimentin),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中,男1例,女2例,年龄39~57岁,平均48岁,肿瘤最大直径4.2~9.0cm,平均5.9cm,术后随访18~44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肿瘤大体切面为实性、灰白色,无包膜,但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晰。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包括由立方细胞紧密排列构成的狭长小管结构及梭形细胞两种成分,且两种成分交错分布,可以见到过渡区域,其中1例缺乏梭形细胞区域,2例背景中可见黏液样基质,1例可见透明细胞、乳头状结构及泡沫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3例肿瘤CK7、EMA、P504S均呈阳性表达,1例CD10呈阳性表达,2例Vimentin呈弱阳性表达。结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多形性肿瘤,组织形态学谱系较宽,由小管状结构和梭形细胞两种成分以不同比例构成,可以缺乏其中一种成分,也可缺乏黏液样基质,有些病例可见灶状透明细胞、乳头状结构。免疫表型上对于近端肾单位及远端肾单位的标记均可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鳞状细胞癌转移的梭形细胞肌上皮癌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颌下腺梭形细胞肌上皮癌及颈清扫淋巴结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异型性明显,分裂相易见伴大片坏死及玻璃样变.经广泛取材,见到少许小管样结构及小灶状鳞状细胞癌成分.颈清扫淋巴结可见鳞状细胞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梭形肿瘤细胞:SMA、Desmin灶状阳性,p53强阳性,CK(AE1/AE3)、S-100、CD34、GFAP、CD10、HMB45均为阴性;淋巴结转移癌成分CK(AE1/AE3)阳性、SMA阴性.结论 肌上皮癌属于罕见的恶性肿瘤,梭形细胞为主的肌上皮癌,其淋巴结转移癌的形态可以与肿瘤主体细胞的形态截然不同.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