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手术失败及术后再脱位原因.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了32例(37髋,男11髋,女26髋,首次切开复位平均年龄4.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后未复位或再脱位患儿,包括:单纯切开复位者4髋, 切开复位加Salter截骨手术者18髋, 切开复位加Pemberton截骨手术者4髋,切开复位加Chiarii截骨者6髋, 切开复位加臼盖成形术者3髋, 术式不明者2髋.经X线片明确诊断后再次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依据病史、影像学资料及再手术时的发现,综合分析复位失败和再脱位原因.结果 32例(37髋)再手术复位成功率100%,经6个月至10年随访(平均4.3年), 显示中心性复位30例35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2例2髋,依据周氏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功能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优27髋,良6髋,差4髋,优良率89.2%.结论 髋关节切开复位手术失败或术后再脱位原因包括:术中误将假臼当真臼进行复位、手术指征及术式掌握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娴熟或髋臼因素(如后缘缺乏)等.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的技巧,并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才能有效减少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脱位儿童髋臼容积的测量及意义。方法应用CT技术,测量正常组(34髋)和异常组(36髋)的髋臼容积、股骨头体积。结果正常组儿童的髋臼容积较脱位组明显增大,二者直线回归方程的截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脱位的患儿髋臼发育差,与股骨头呈现明显的不匹配;早期手法复位时髋臼容积可以作为测量指标。手术复位前也应了解髋臼容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端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DDH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8例(28髋)DDH术后再脱位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其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髋臼后外侧缘倾斜角、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髋臼前倾角、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等参数指标,并观察髋臼外上缘(中上缘)的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是否为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并与38例(51髋)手术成功患儿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健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 术后再脱位组患儿的颈干角为(158.4±10.1)°,与正常组的(138.1±7.2)°和手术成功组的(139.0±5.9)°比较,数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患儿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为82.14%与手术成功组的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所有患儿均未能恢复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关系,而所有手术成功组患儿的髋关节均恢复或接近恢复了同心圆复位关系.结论 术后再脱位原因与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单侧发育性髋脱位(DDH)患儿闭合复位前后髋关节X线片进行测量,以自身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离(CHDD)和髋臼指数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患髋CHDD不超过5%者,闭合复位后2年,其优良率达95%,而CHDD大于6%者,则67%的髋脱位治疗效果欠佳;髋臼指数明显改善发生在闭合复位后3~6个月。这些发现对DDH的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发育性髋脱位患儿闭合复位成功后的转归,探讨髋臼指数与预后间的关系,研究行走年龄段(Walking age)发育性髋脱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随诊在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0年间治疗的闭合复位患儿,纳入研究范围者需具备下列条件:闭合复位时年龄介于1岁至2岁之间;复位成功且经过三期共9个月石膏治疗;随诊时间在2年以上.共计72例患儿97髋,按年龄段分为A组(1岁至1岁半)和B组(1岁半至2岁), 再按髋臼指数40°为界分成两个亚组,如A1组(<40°),A2组(≥40°).进行两个亚组间最终结果的比较.结果 评价以影像学Severin分级为标准,评为Severin Ⅰ、Ⅱ级者则计入优良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P值设为0.05.结果 A1组优良率56%(14/25髋),有4髋小现股骨头坏死,6髋进行手术矫正残留的发育不良,A2组优良率24%(7/29髋), 8髋出现股骨头坏死,10髋进行手术,B1组优良率62%(13/21髋),5髋出现股骨头坏死,3髋进行手术, B2组优良率仅18%(4/22髋);2髋股骨头坏死,10髋已行手术.A1与A2组、B1与B2组间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D2组优良率极低.结论 行走年龄段(Walking age)患儿如髋臼指数大于40°, 闭合复位后优良率低,不提倡强行闭合复位、石膏制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关节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 117例 ,共 16 1髋进行平均 7.4年的随访。临床上对髋关节功能和肌力进行了测定 ,对复位前后系列X线片进行了观察 ,正常侧作为对照组 ,X线观察的指标有 :髋臼指数、臼头指数、股骨头发育情况及髋关节间隙等。结果 全部病例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与对照组无差异。在X线上有 131个髋关节的发育与对照组的发育无差异 ,其中有 2 3髋在复位后 6个月去掉金属外展固定支架时出现了半脱位及关节间隙增大的改变 ,经平均 3年左右观察 ,逐渐恢复发育至正常。脱位侧股骨大转子骨骺出现时间比对照组延迟 1年左右。结论 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出现的半脱位及关节间隙增大不应急于手术 ,因其有逐渐发育至正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Dega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ega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Dega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6例40个髋,女29例,男7例;左髋16例,右髋16例,双髋4例。术前股骨头脱位高度平均2.0cm,髋臼指数平均38.5°。手术年龄平均5.3岁。结果术后随诊时间平均2年,根据McKay的临床评定标准,32个髋关节为优,6个为良,1个为可,1个为差。X线片结果显示CE角平均26°,2个髋关节出现Ⅰ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Severin的评定标准,29个髋关节为优,7个为良,4个为可。结论Dega截骨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二维CT与三维CT对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前倾的测量结果,来选择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明确髋臼前倾的程度,以指导治疗.方法 应用二维CT和三维CT对66例(132髋)发育性髋脱位患儿的髋臼前倾进行测量.男13例,女53例;平均年龄35.4个月(4~132个月).左侧脱位24例,右侧25例,17例为双侧脱位.单侧发病患儿的49个未受累髋作为对照.结果 全部132髋,二维CT测量结果为16.69°±4.55°,三维CT为15.91°±5.24°,P<0.05;两种测量方法间有明显的相关性,γ=0.720,P<0.001.正常髋臼前倾的三维CT测量为1 1.43°±3.82°,脱位侧为18.55°±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脱位髋中,年龄与髋臼前倾呈显著的正相关,γ=0.597,P<0.01.结论 三维CT对髋臼前倾的测量更为准确;脱位侧的髋臼前倾较正常平均增加约7.12°,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异范围较宽;在行髋臼矫形术或术前手术模拟时,应利用3D-CT对髋臼前倾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手髋臼发育的变化,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特点。方法:117例(161髋)平均7.4年追踪观察,采用连续X线片,观察髋臼指数、臼头指数、Sharp角、ACM角、前倾角及髋九硬化带的形态变化,同时对股骨头中心距离差进行了测定。结果: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随年龄增长逐渐恢复,以复位后1年最为明显,复位后3年趋于平稳。髋臼发育不良,复位前髋臼指数为39°以上,复位后髋臼  相似文献   

10.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病理形态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3岁以下幼儿DDH的骨性髋臼病理形态改变,以指导治疗。方法对44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ALAL)、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LAI)、髋臼前倾角(AA);分析脱位程度与髋臼上缘形态的关系,年龄与髋臼上缘形态的关系。结果ALAL、LAI、AA在正常侧分别为(20.8±4.7)°、(-2.0±4.9)°、(10.0±4.7)°,在异常侧分别为(33.2±5.2)°、(6.6±5.1)°、(18.1±4.5)°,两侧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脱位程度与髋臼形态的关系:重型缺损的髋臼上缘,在Ⅰ°、Ⅱ°脱位组中占62.5%,在其他发育不良组中占16.7%(P<0.01);年龄与髋臼形态的关系:重型缺损髋臼上缘在18个月及以上组中占59.3%,在小于18个月组中占35.3%(P<0.01)。结论3DCT能清晰地显示幼儿DDH骨性髋关节的病理形态;脱位程度与髋臼上缘形态密切相关,Ⅰ°、Ⅱ°脱位时,髋臼外上缘严重受损,当独立行走后,这种破坏更为明显;脱位后,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加,且脱位时间越长,髋臼前倾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期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术的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48例(96髋),为观察组,取同期单侧分次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66例(76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关节功能、髋臼的x线表现、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随访2年至5年6个月,按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6.88%,对照组为98.68%;按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病例组术后优良率为94.79%,对照组为97.37%;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观察组为4.17%,对照组为3.95%;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在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13%和1.3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同时行Salter骨盆截骨与单侧Salter骨盆截骨疗效相似,双侧Salter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双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后的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特点。方法 对本组 4 0例 (4 5髋 ) ,男 5例 ,女 35例 ,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术 ,观察术后髋臼指数 (acetabularin dex ,AI)、髋臼指数深宽比 [acetabularindexofdepthtowidth ,AI(D/W ) ]、CE角 (center edgeangle)、臼头指数 (acetabular headindex ,AHI)、髋臼宽度增长率、股骨头增大率和闭孔面积比率的变化趋势 ,结合临床功能和X线片表现进行评分 ,平均随访 5 .7年。结果 术后AI和AHI逐年减小 ,3~ 4年AI稳定于 15°左右 ,AHI达到正常 ;AI(D/W )和CE角逐年增加 ,分别于 5年以后 ,3~ 4年达到正常 ;髋臼宽度增长率和股骨头增大在术后 3~ 4年最明显 ;患侧闭孔面积术后当时明显减少 ,6个月恢复。评分优良率 97.5 %。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术时患儿正处于儿童发育的第一高潮 ,塑形能力强 ,术后3~ 4年髋关节已近正常 ,以后髋关节包容继续加深 ,形态日趋完善。此年龄阶段手术可引起头大而影响覆盖 ,并应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过早发生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细胞凋亡与髋臼软骨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出生4周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雌雄兼用,采用兔后肢屈髋伸膝位管型石膏固定制作DDH大耳白兔模型,右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侧。固定前和固定8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根据实验侧Shenton线不连续及股骨头脱位于Perkin方格外下及外上象限判定是否造模成功。观察造模成功的12只大耳白兔双侧髋臼形态、软骨细胞变化、细胞凋亡以及Bel-2表达情况。结果DDH造模成功率60%(12/20),实验侧髋关节X线片显示,髋臼上缘变钝,股骨头向Perkin方格外下或外上象限脱位,实验侧髋臼指数较对照侧明显增大(P〈0.05)。实验侧髋臼变窄且有较多软组织填充,髋臼软骨色暗。软骨细胞稀疏,排列混乱。电镜下细胞染色质边集、固缩,核形不规整,细胞质内出现空泡结构。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中Bcl-2较对照侧呈低表达(P〈0.05)且细胞凋亡率与Bcl-2低表达呈正相关。结论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过度细胞凋亡和凋亡因子Bcl-2低表达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僵硬的原因。方法似设手术后创伤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学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僵硬的一个重要原因。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6岁以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Tonnis分级Ⅳ°)41例(64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2岁。均行髋关节切开复位,股骨、骨盆截骨术。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25例(39髋),其中双侧14例;男4例,女21例;对照组16例(25髋),其中双侧9例;男3例,女13例。术前均不做牵引,手术由同一主刀医生和相同手术组成员完成。研究组术后应用激素(地塞米松)和布洛芬5d。术后两组均予石膏固定6周,定期检查髋关节活动范围、骨盆及股骨近端截骨愈合速度与质量。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5年,平均32个月。疗效评价采用Mekay临床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研究组优5例7髋,良15例24髋,可3例5髋,差2例3髋;对照组优2例3髋,良6例10髋,可4例6髋,差4例6髋。两组各有1例1髋出现股骨头坏死。研究组髋关节轻度僵硬5例8髋,中度僵硬2例3髋,重度僵硬1例1髋;对照组髋关节轻度僵硬4例7髋,中度僵硬3例5髋,重度僵硬2例3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创伤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学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僵硬的一个重要原因。术中尽量减轻创伤、术后短期使用地塞米松及非甾体抗炎药物能减轻手术后创伤性炎症反应,减少术后髋关节僵硬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应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6月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2岁4个月~5岁10月)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23例,术中作以下改良:①自髂前下棘上方至坐骨切迹前方数毫米处作与髋关节囊平行的弧形截骨,向外、下翻转截骨远端并造成坐骨切迹处青枝骨折;②截骨远端翻转后留下的空隙用自体股骨或(和)同种冻干皮质骨加自体髂骨植入。术后随访13~36个月。结果 23例中术后15例出现患侧闭孔较健侧变小,股骨头复位成功率100%。术前髋臼指数35°~50°,平均38°,术后髋臼指数10°~25°,平均18°,最后随访时的髋臼指数较术后最大增加3°。术后CE角20°~48°,平均32°。植入同种冻干皮质骨形态1年后X线片上基本消失。按Mckay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18髋,良4髋,可1髋。按Severia标准评定X线表现:优16髋,良5髋,可2髋。结论 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兼有Pemberton关节囊周围髋臼成形术和Salter髂骨截骨术的特征,是治疗年龄小于6岁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术式。同种冻干皮质骨植入增加了植骨的质和量,使已矫正的髋臼指向和髋臼指数得到很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