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经右心导管和/或手术证实的3岁以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50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常因杂音不典型使临床诊断困难。本文病例杂音不典型者占20%,在右心导管检查前误诊者有7例,其中被诊断为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者有5例。本文病例均有股动脉枪击音,心电图示电轴正常或左偏者占86.9%,左室肥厚和正常心电图者占52%,这些均与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不同,所以注意这些表现有助临床鉴别诊断。X线表现缺乏特征性,全组均无主动脉结增大征象。  相似文献   

2.
报告25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_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报告25例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在80 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 mmHg或以上)的病人14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经导管封堵治疗14例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中12例患者获成功(成功率86%)。其中9例病人肺动脉收缩压由85~115(平均100mmHg)降至55~95 mmHg(平均72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68~92 mmHg(平均78mmHg)降至31~55 mmHg(平均45 mmHg),3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超过20 mmHg,平均压下降超过15mmHg,3d后复查超声提示肺动脉收缩压下降达30 mmHg。2例双向分流病人封堵后压力无下降,其中1例有呼吸困难症状l,例封堵后肺动脉压力较封堵前轻度升高,均放弃封堵。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行介入封堵时,在严格掌握封堵指征的情况下,封堵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双向分流者,观察指标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封堵治疗应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上具有特征性杂音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不困难且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约占5%的病例因合并有较明显的肺动脉高压,而杂音不典型,术前常被诊断为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若此类患者在手术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虽有肺动脉高压而不伴有逆向分流,或仅有轻度的逆向分流者进行手术治疗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58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中经外科手术及/或心导管术检查证实诊断的21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对不典型杂音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自1986年至1989年,我们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动脉导管闭合术10例,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术前均有活动后心跳气短,反复肺内感染病史。3例心脏听诊为收缩期杂音,另7例为双期杂音,均行心电图,二维超声检查;9例行右心导管、1例行升主动脉造影检查.术前均确诊动脉导管未闭,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量的68~93.5%,1例并右向左分流,7例并肺动脉高压,5例并其  相似文献   

7.
1997年 8月~ 1999年 4月我科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病人 45例 ,其中 36例采取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效果理想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6例病人中女 2 0例 ,男 16例 ,年龄 1.5~ 13岁。因活动后心慌气急或查体发现心脏杂音来诊。术前心功能均为Ⅰ~Ⅱ级 ,第 2 ,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 4例。胸片示心胸比例为 0 .5 2~ 0 .78,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段突出者 2 6例 ,右下肺动脉影加宽者 2 8例 ,反复肺部感染者 16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脏多普勒超声发现血液…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1987年至1992年对5例1岁~5岁幼儿不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5例中男3例,女2例。3岁~4岁者4例,5岁1例。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者4例,单纯收缩期杂音者1例。心电图左室肥厚者3例,双室肥厚者1例,心电图正常者1例。心脏X线检查,心胸比率0.55至0.62者3例,0.69者1例,0.5以下者1例,肺动脉段突出者2例。双维彩超导管直径0.5cm~0.8cm者2例,1.0cm~1.1cm者2例,1.3cm者1例。  相似文献   

9.
我校于1954年至1988年经尸检病理学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所致肺心病共77例,其中合并肺段以上肺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者5例(6.5%)。 5例患者生前均有多年慢性咳嗽史与肺气肿等表现。体检均有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三尖瓣区Ⅲ级粗糙收缩期杂音与重度右心衰竭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90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例作了回顾分析。结论是:在PDA的诊断方面,导管检查不应列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应视为心导管检查(包括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适应证:①PDA伴肺动脉高压;②连续性杂音不典型;③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伴脉压大及周围血管征;④疑有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11.
心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我科于1990年7月至1993年5月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6、8、16岁。3例均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触及震颤,并闻及Ⅲ~Ⅳ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1例伴有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可闻及短促舒张期杂音,P:亢进。脉压大于4kPa  相似文献   

12.
<正> 我院自1976年至1996年20年间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72例。年龄1.5—34岁,平均7.6岁。合并心室间隔缺损1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1例。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股动脉枪击音92例。心电图左室高电压及左心室肥厚84例,双心室肥厚22例,正常心电图14例。X线胸片见不同程度的心影扩大,肺血增多。导管直径<1.0 cm 28例,1.0—2.0 cm 74例,>2 .0 cm 18例。全组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或彩色多普勒检查而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及结果:全组共手术121例次。96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行导管结扎术,2例行导管切断  相似文献   

13.
高原地区由于缺氧,动脉导管未闭的患病率较平原高10倍,多数合并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多呈粗短型。为此采用了低温下,控制性低血压,使24例动脉导管未闭的麻醉及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一般资料 24例中,男7例,女17例;年龄最大19岁,最小4岁,12岁以下者20例。心功能在Ⅰ~Ⅱ级,肺动脉高压者13例。心电图双室肥厚者6例,左室肥厚或左室高电压者10例。动脉导管呈短粗型者17例,管型7例。术后查尿发现6例有一过性蛋白尿(均为少量)外均无麻醉并发症,全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1988—1962年以来经心导管检查确诊的19例心室图隔缺损,其中属小型缺损者6例,大型缺损14例。小型缺损中4例自幼因体检发现心杂音,1例有多咳史,余均无任何症状。体格发育一般,仅在胸骨左缘3—4肋间触及震颤,闻及Ⅲ级以上较长的收缩期杂音,向背部及心前区传导,P_2分裂,未亢进。心电图正常(3例)或仅左室肥大(2例)。心脏X线平片心脏面积未增大。4例有左室增大件有肺纹理增多,肺动脉主干无扩张;其他房室大小正常。心导管检查除1例外右房及右室血氧差在0.9毫升%以上。肺循环量为体循环量1至2倍,1例为2.6倍,4例肺总阻力亦正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我科1989~1996年共收治成人先心伴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62例.年龄17~63岁,平均28.45±4.1岁.肺动脉收缩压(PSP)均由彩色多普勒测定,其中21例同时作右心导管检查,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中房缺25例,室缺21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室缺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房缺伴右冠瘘1例,房缺(原发孔型)伴二尖瓣前瓣裂1例,室缺伴右室流出道狭窄(隔膜型)1例.肺动脉收缩压8.0kPa~11.8kPa(60~88.5mmHg),肺动脉压/主动脉压(P/A)0.61~0.87.其中有4例SPS>10.7kPa或P/A>0.8. 手术方法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全部左侧开胸导管结扎术,其余均经中低温体外循环及内直视下纠治畸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体外循环下治疗13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资料。本组6例经肺动脉干切开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5例经心包游离结扎或切断缝合导管;2例经迷走神经后切断缝合导管。术后病人全部成活,3例病人在心尖区残存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   

17.
容跃  杨正春  冉素真  黄泽君 《重庆医学》2015,(36):5098-5100
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且生后24 h 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13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72 h 及7 d 对早产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 d 内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未自然关闭组(PDA 组);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首次超声检查(24 h 内)测量收缩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及卵圆孔分流速度。结果(1)PDA 组与对照组比较:①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低于对照组(P<0.001);②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01);③卵圆孔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2)利用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卵圆孔分流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9.69 mm Hg 、33.76 mm Hg 及57.16 cm/s 。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DA并肺高压患者试封堵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区分肺高压性质,优化手术指标.方法选取100例PDA并肺高压患者,对比试封堵手术前后心脏杂音、心脏彩超、肺动脉压力、肺阻力、BNP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判断肺动脉高压的性质,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00例PDA并肺高压患者试封堵术后,93例属功能性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由(58.07±26.13)mmHg降至(41.31±18.72)mmHg;7例属器质性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由(123±21)mmHg升至(150±13)mmHg.在93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选取52例监测手术前后BNP水平,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封堵手术前区分功能性及器质性肺高压对PDA并肺高压患者尤为重要,有连续性杂音者,检查腔室不大或单纯左室增大,封堵后可见肺动脉压力下降明显.单纯性收缩期杂音及无杂音者,常伴心室扩大,提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者多,是否进行封堵需根据导管测压指标决定.对于器质性肺高压患者,封堵手术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使病情恶化,不宜手术.随肺动脉压力的下降,BNP亦下降,可作为观察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33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其发病率占同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19.9%。其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如下:1.动脉导管未闭(PDA),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压力的逐渐增高,胸骨左缘2~3肋间的连续性杂音可发生变化,呈双期或单收缩期杂音。2.自幼出现症状的PDA病人,未闭导管的直径多较粗,成人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未闭导管直径一般≥10mm。3.成人PDA并肺动脉高压病人手术的危险性较之儿童期明显增加,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报告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14岁,平均为8.5岁。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确诊者8例,术中探查发现者4例。本组病例均行一期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作好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后,游离主肺动脉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处,再解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