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前列腺癌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的68例临床资料为本院于2018年3月到2019年6月期间诊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以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所选6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扫描组34例患者和实验扫描组34例患者。对照扫描组患者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病症诊断,实验扫描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病症诊断。分析探讨两种方法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结果经对比分两组对病症的诊断结果,实验扫描组患者在检测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扫描组患者;且在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方面亦均高于对照扫描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明较大,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前列腺癌患者通过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病症诊断,其结果表明,检测的阳性率比较高,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对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癌患者50例(观察组),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1.5T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动态扫面开始时间及最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早期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痊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T动态增强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能够清晰鉴别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值得推广及采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DCE)扫描对前列腺癌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穿刺活检疑似前列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与DWI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不同b值的ADC值。结果以病理学活检为"金标准",DCE-MRI联合DWI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3%、89.19%、91.46%,其敏感性与病理学比较无差异(P0.05);前列腺癌不同b值的ADC值均小于前列腺增生,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3.0T MRI多b值DWI与DCE-MRI在诊断前列腺癌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可有效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PECT全身骨显像应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并伴可疑骨转移患者92例,均行SPECT全身骨显像、MRI、CT检查,将其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身骨显像和MRI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CT(P0.05),前两种检查方式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应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该病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为观察组患者进行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MRI检查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0%,准确性为96.8%;CT检查的敏感性为88.4%,特异性为82.4%,准确性为74.3%。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62.5%,观察组患者对我院服务质量、检查效果及疾病早期处理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放疗后疑出现复发的患者37例,均分别行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检测费用。结果:MRI检测敏感性93.8%,特异性95.5%,准确性94.9%;PET/CT检测敏感性87.5%,特异性91.3%,准确性90.2%;MRI检测敏感性更高(P0.05);在特异性和准确性上差别不显著,且在检测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均有一定价值,但同时均有局限性;联合应用利于诊断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前列腺MRI、DCE-MRI扫描的7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MRI扫描后3个月内行病理穿刺活检,并以此为标准评估DCE-MRI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分析病理确诊良恶性病变患者的DCE-MRI图像特点,比较其DCE参数[对比剂容积转换常数(Ktrans)、对比剂回流速率常数(Kep)、细胞外间隙分数(Ve)、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最大强化率(Rmax)]差异。结果病理活检确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45例,前列腺癌(PCa)27例;DCE-MRI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89%、86.67%和87.50%;PCa患者Ktrans、Kep、SImax、Rmax均高于BPH患者,Tmax则低于BPH患者(P0.05);两类患者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和PCa患者的DCE-MRI扫描图像和常用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DCE-MRI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首次行TACE治疗的56例HCC患者临床资料,均于术后3个月行DSA、MSCT、MRI检查,比较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情况及肿瘤包膜情况。结果 MSCT扫描与DSA标准组在有无肿瘤残余或复发的显示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与DSA标准组在有无肿瘤残余或复发的显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与MRI扫描判定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的准确性及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与MRI显示TACE术后肿瘤包膜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扫描对HCC患者经TACE治疗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诊断准确性及敏感性更高,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3.0T MRI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1-12月收治前列腺癌患者45例(A组)和前列腺增生45例(B组),两组患者均实施3.0T MRI检查,包括常规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WI)、动态增强扫描(DCE),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患者检查参数指标水平。结果:A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峰值、最大线性斜率(SSmax)大于B组,达峰时间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联合DCE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均高于单一MRI、DWI、DCE的诊断效能。结论:3.0T 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鉴别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多种诊断模式的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与Ki-67、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仅使用MRI进行诊断,观察组使用MRI联合Ki-67、P53免疫组织学测定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检查准确率为85.96%,观察组检查准确率为90.38%,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诊断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71.67%,观察组患者诊断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86.67%,两组患者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观察组患者的MRI评分与Ki-67、P53进一步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MRI评分与Ki-67、P53均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MRI评分与Ki-67、P53表达呈正相关性,三者联合可提高检测准确度,并且能使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7-3888,F0003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进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50例患者中前列腺癌22例,其中高分化癌5例,中分化癌3例,低分化癌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2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开始时间、最大信号强度、早期强化率显著高于BP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前列腺癌患者,癌肿发生于外周叶21例,发生于中央叶1例。肿瘤穿破包膜17例,精囊腺受侵犯13例。其中9例动态过程中癌灶强化不均匀,前列腺增生动态过程中有8例表现为尿道周围腺体早期强化,至延迟扫描时中央腺体信号趋于一致。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及范围、肿瘤穿破包膜及肿瘤侵犯精囊腺方面明显优于平扫,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准确度及特异性,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有较明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佛山市中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MRI、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共诊断出脑膜瘤58例,其中55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MRI检查共诊断出脑膜瘤65例,其中62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CT联合MRI检查共诊断出脑膜瘤69例,68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对脑膜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0.67%、80.00%、98.55%、36.36%。CT联合MRI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明显高于CT扫描和MRI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都是诊断脑膜瘤的有效手段,二者联用能够有效提高脑膜瘤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两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到该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统计两种检测方式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统计两种检测方式对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 DCE-MRI检测诊断准确性高于DWI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对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DW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扫描检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以细针穿刺病理学活检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MRI与CT鉴别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异性、灵敏性、准确性及影像特点差异。结果MRI鉴别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特异性明显高于CT检查结果(P0.05),但两者灵敏性及准确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胰腺囊性病变多囊与微囊变、实性结节、囊液成分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CT对其钙化情况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结论MRI与CT均可对胰腺囊性病变作出较为准确的鉴别诊断,其中MRI因特异性较强而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平板运动试验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每组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运动平板试验。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及敏感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敏感性,将其与24 h动态心电图相结合,能够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1.42%、94.28%、97.14%,均高于对照组77.14%、82.85%、85.71%(P 0.05),同时对照组的肝外、肝内病灶数和肝外、肝内阳性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MRI)对原发肝癌疾病的诊断的准确、敏感及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3.0T MRI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取肝脏良性肿瘤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螺旋CT和3.0T MRI进行检查,评估上述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及相关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与3.0T MRI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和97.78%,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64排螺旋CT平扫的小肝癌病灶组织检出率低于3.0T MRI(P<0.05);螺旋CT与3.0T MRI增强扫描的小肝癌病灶组织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检查两组患者CTAP和CTVP值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CTAV显著高于病例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CTAV为参考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13%(95%CI:60.03%~90.72%)和73.33%(58.06%~84.73%),R...  相似文献   

18.
张野  黄丽霞 《当代医学》2021,27(10):146-147
目的 探讨在乳腺疾病临床诊治中应用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1例确诊为乳腺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B超和钼靶进行诊断,观察3种不同诊断方式在乳腺疾病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同时观察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诊断技术在乳腺癌和良性病变患者中的形态学征象.结果 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B超和钼靶(P<0.05).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和良性病变患者的形态学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诊断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老年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前列腺癌(47例)和前列腺炎(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磁共振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前列腺癌患者早期强化率高于前列腺炎患者,最大信号强度低于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患者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容积转运常数、速率常数均高于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通过多种参数诊断以及鉴别老年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CE-MRI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疾病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结果 86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65例,前列腺增生21例;MRI共确诊前列腺癌患者4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1例,DCE-MRI确诊前列腺癌患者6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8例。DCE-MRI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性均高于MRI (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检查中,通过采用DCE-MRI扫描方式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度,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类型,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