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瑞  刘永琦 《河南中医》2011,31(6):582-583
“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中医耳鼻咽喉之“治未病”思想在治愈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中贯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更可以减少痰病复发和并发症,对于耳鼻咽喉痰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小儿感冒的发生和传变具有巨大优势。根据不同小儿的体质特点和季节变化,在流感高发季节进行适当的中药药物预防治疗,是预防小儿感冒尤其是流感的有效方法,既可单独应用,亦可联合西医免疫预防的手段共同应用,是中西医结合预防小儿感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是中医学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导师闪光勋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五行学说用于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对导师理论经验的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4.
王红 《河南中医》2010,30(5):518-519
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通过对冠心病人及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有利的健康行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患者自我监测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识,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减少冠心病的复发,控制冠心痛患者的病情发展,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9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护理,与对照组的心理症状水平、MACE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水平低于对照组,MACE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优势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旨在将治未病理论作为循证依据引入护理领域中,丰富中医护理内涵,拓展中医护理思路,最终建立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本文旨在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以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红永 《河南中医》2011,31(7):712-714
中医药在治疗肺癌方面独具特色。尤其在肺癌的预防即“治未病”方面别有特色。“治未病”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痛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用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肺癌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在肺癌术后辨证论治,积极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治未病”就是指事先采取个性化调摄、整体干预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理论具有广泛的含义。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引入中医护理理念,对于保障“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刘彩云  朱红 《河北中医》2010,32(6):936-936
<正>痔是一种最常见、最多发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1]。痔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同一部位的齿状线上下均发生,临床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者为混合痔。混合痔的病因为湿热下注肛门,阻滞脉络,或脏腑本虚,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1.
霍新华 《河南中医》2010,30(8):824-825
通过应用治未病的指导原则,对哮喘患者实施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西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均缺乏特效的根治方法,因此对该病的积极预防尤为重要。中医治未病理论内涵丰富,对生活方式致病认识独到,所采取的措施简易可行,可以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预防进行有效的指导。故结合古代文献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对骨质疏松症的治未病内容概括为:精神内守、心理平衡,谨和五味、膳食合理,起居有常、适度运动,因人制宜、有效指导,这4个方面在具体运用中必须密切结合,才能发挥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和养生。"治未病"的理论在当前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过程中日益引起重视。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试从"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析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理念的实践工作,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未病先防、既病防传作为"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切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其临床的滞后亦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将"治未病"理论更广泛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改变临床滞后的现状,是当今学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理论核心即"预防"。这一理论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部分。"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对临床疾病的治疗、预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社区卫生服务 1.1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丁强 《吉林中医药》2013,33(8):763-765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各环节,从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等4个方面,可防治哮喘的发作及进展.其中,“未病”指未发展成典型哮喘阶段,“病后”指典型哮喘缓解期的阶段,“欲病”指哮喘未发作向发作过渡期阶段,“既病”指典型哮喘发作期的阶段,针对4个阶段不同病因病机,配合中药辨证施治,可达到“治未病”目的.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有研究[1-2]显示,PD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呈现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而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总患病率高达1700/10万[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PD患者将不断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会越加沉重,但PD病因复杂,治疗措施局限,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20.
文章总结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医院后勤管理、消防安全、设备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未病先防,一个是既病防变。在医院管理中重点运用"治未病"的预防和前瞻的管理理念,将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将困难和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安全有序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