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鲍晓敏  史晓  沈雁 《陕西中医》2019,(8):1098-1100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老年衰弱在国际老年医学领域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老年衰弱综合征的诊治日益受到全世界关注。老年衰弱综合征是由于年龄增大而造成的各种慢性病发生以及机体退行性改变,容易造成包括跌倒、认知障碍、疼痛、失能等的不良预后。目前国内外已展开多学科干预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运动、营养等,以期延缓病情。老年衰弱的研究我国正在起步中。中医对于衰弱的认识以"肾虚致衰"为最,本文从中医传统理论出发,阐述了以肾为本,采用补肾填精益髓之法在治疗老年性疾病、延缓衰老、改善衰弱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期望能够由此发挥传统中医药的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健康老龄化的有效中医药干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老年衰弱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慧  沈雁  史晓  施丹  鲍晓敏  周玲 《新中医》2021,53(3):195-198
老年衰弱综合征是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及抗应激能力减退的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虚损类疾病.基于历代中医文献研究,老年衰弱的病机特点为五脏俱虚,脾肾尤甚;气液亏损,阴阳失衡;虚实夹杂,动态变化.病理变化特点为虚实夹杂、动态变化.治疗时需遵循扶正补虚,兼以祛邪;合理辨治,全面管理的治则,贯以治...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衰弱是老年相关临床症候群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针对老年高血压和衰弱提出了一种双向关系。文章从西医研究及中医病因病机相结合,提出"脾肾亏虚,兼瘀兼痰"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长春市中医院老年病门诊及疗区诊断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效果、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97.22%(35/36)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对增强临床效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古籍文献不乏养老摄生及老年病防治的记载,通过对部分中医古籍文献中老年衰弱相关内容的梳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归纳老年衰弱中医干预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衰弱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运用《老年衰弱中医证候调查表》对61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老年衰弱患者气虚、阴虚为常见正虚类型。实证多见气郁、痰湿。结论老年衰弱的出现与五脏气虚密切相关,五脏衰弱是老年衰弱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7.
老年衰弱属中医学“虚劳”“虚损”“痿证”范畴,五脏虚损、正气渐衰是老年人的共性特征,而五脏失和、气机升降失司则是引发衰弱前期、衰弱以及动态变化的核心病机,五脏失和是老年衰弱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键环节,调补五脏是干预老年衰弱的重要治则。西医对于衰弱的评估方法成熟,但干预技术及效果尚不明确。中医治疗衰弱临床应用广泛,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对老年衰弱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开展中医思维主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与干预是优势互补的上佳之策。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以近年来中西医协同开展的老年衰弱工作为基础,并组织在京的老年病专家团队,参考国内外多种衰弱评估工具、古籍文献、专家共识及指南,撰写了老年衰弱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8.
衰弱是重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其特点是老年人生理储备及应激适应能力下降,导致跌倒、住院、失能和死亡等不良结局风险高,对长期照护的需求和医疗费用增加及生活质量下降。目前老年衰弱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已有研究发现营养和运动干预可能是有效的,但其药物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就衰弱的药物治疗研究进行分析,探究改善老年衰弱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孟一  李金辉  李方玲 《河北中医》2020,42(4):533-537
目的研究老年衰弱综合征合并脑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10例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其中合并脑梗死51例为研究组,未合并脑梗死5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结果研究组T_3、FT_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TSH、T_4、FT_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各中医证型T_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风痰瘀阻型FT_3水平低于对照组、阴虚风动型(P 0. 05)。研究组各中医证型TSH、T_4、FT_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_3降低是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FT_3水平可为老年衰弱综合征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还精方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肾气虚证、肾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衰弱综合征肾气虚证、肾精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最终完成47例,对照组最终完成48例。治疗组予补肾还精方颗粒剂口服,对照组予含5%补肾还精方成分的安慰剂颗粒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ried衰弱表型(FP)量表评分、衰弱分期、肌肉功能(步行速度、握力)、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P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根据衰弱分期,治疗后治疗组出现衰弱(包括衰弱前期、衰弱期)的例数占比为48.94%,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的100%和对照组治疗后的93.75%(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握力等肌肉功能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58%(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明显的不良事件,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出现异常。结论:补肾还精方能显著改善肾气虚证、肾精亏虚证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的衰弱症状,改善肌肉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老年衰弱的中医病机阐述,切合其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倡导衰弱前期应按老年衰弱管理,当实行辨病论治,明确其治疗法则为运脾化湿。目的在于防治老年衰弱,减少或延缓老年人群失能失智的发生和进展,更好的维护老年人功能发挥,促进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福州闽侯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特点,探讨其中医证型及其与血生化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252例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福州闽侯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福州闽侯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痰湿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及肝阳上亢4型;肝阳上亢型患者胆固醇(TC)总体水平最低,痰湿内阻证患者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体水平最高,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有地域性特点,且不同中医证型的血生化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衰弱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Tilburg衰弱量表、人口学信息调查表,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10个自然村对1 091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老年人中,平和质占41.1%(448/1 091),偏颇体质占58.9%(643/1 091)。偏颇体质中,占比前3的依次为气虚质(19.3%,211/1 091)、阳虚质(16.4%,179/1 091)和气郁质(6.7%,73/1 091)。衰弱综合征373人(34.2%,373/1 091),非衰弱综合征718人(65.8%,718/1 091)。高龄、患有慢性病者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低龄、无慢性病者(P<0.05);与平和质相比,偏颇体质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除湿热质以外的7种偏颇体质是老年人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衰弱综合征存在关联性,通过体质辨识与调摄有助于减轻老年人的衰弱症状。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老年衰弱综合征患者逐年增多。在我国,社区老年人中老年衰弱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10%,并随着年龄的增高呈现直线相关性增长~[1];而医院内老年人群衰弱综合征的患病率高达22. 6%,某些地区甚至达到62. 8%~[2]。老年衰弱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老年医学的研究重点。重度衰弱难以逆转,但对衰弱的早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为提高此类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照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7.10%,显著高于对照组70.97%,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益肾方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衰弱综合征脾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阿法骨化醇0.5μ 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健脾益肾方中药汤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体质量指数(BMI),肌肉功能指标、Barthel指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MI、BM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患者握力、步行速度、简易体能状态量表(SPPB)评分等肌肉功能指标及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 0.05)。结论:在阿法骨化醇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方可显著改善老年衰弱综合征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肌量,增强肌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欣  黄飞  闫小光  乔琳琳  王宝  李怡 《北京中医药》2018,37(3):202-205,211
目的编制《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为中医症状描述评估老年衰弱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根据文献研究、名老中医诊疗老年病学术见解及业内专家座谈的结果,初步拟定量表条目池,通过专家咨询构建量表初稿。结果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Kendall’s W协调系数0.484,χ2值822.647(P0.01),最终形成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因虚致实证候相关中医症状36个、西医量表5个、多重用药情况1个在内的42个条目的《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总量表的专家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0,Cronbach’Sα系数为0.746。结论以衰弱指数模型为框架,以中医虚证相关症状为核心指标的《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老年衰弱评估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健脾益肾法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西医治疗及中医健脾益肾法,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95%;对照组总有效率55.2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结论西医治疗配合中医健脾益肾法较单纯西医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衰弱是老年人失能的前兆,患病率高,危害较大,与老年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对于衰弱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和成熟的干预模式。我们从社区实际出发,借鉴多学科干预模式,运用“中医全科-专科联合门诊”模式,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衰弱患者进行干预。该模式在提高诊疗效率、提升慢病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水平等方面体现出初步的作用,为社区医疗机构多学科干预模式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衰弱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之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晔  乔琳琳  李怡 《北京中医药》2018,37(3):195-198
中医学对于老年衰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但缺少严谨的评估方法;对单一病种的衰弱评估并不能全面体现老年"多病一体"的特点,应开展对老年病证多元化的深入研究,关注老年衰弱的整体状态;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衰弱程度分级有机结合,进行辨证施治、施膳、施护等,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