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胃镜、胃黏膜病理、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性别脾胃湿热证男性居多,余证型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分布以胃络瘀血证最高。(2)各证型胃镜下表现,单纯性萎缩形态以脾胃虚弱证比例最高,伴糜烂及胆汁返流均以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伴黏膜内出血以胃络瘀血证比例最高。(3)各证型胃黏膜病理表现,经秩和检验比较,脾胃虚弱证总体萎缩情况最低,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以胃络瘀血证萎缩比例最高,伴肠化和异型增生比例也最为严重。(4)H.pylori总感染率为47.8%,各证型中以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达69.4%,与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与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特点,以及H.pylori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该研究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防CAG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变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60例ROU患者进行电子胃镜、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及Hp检测,再根据中医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析ROU与胃黏膜病理改变、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结果 260例ROU患者中,ROU证型集中在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亏虚型及脾虚气滞型,其中脾胃虚弱型的ROU中黏膜病变以萎缩及萎缩伴糜烂为主,与胃镜下其他黏膜病变及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U各中医证型间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程度从轻到重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虚气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弱。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及消化性溃疡中,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黏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不同证型中Hp感染率均较高,以脾胃虚弱型较明显,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U的发生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胃黏膜病变、Hp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中医辨证分型为基础,将胃镜下黏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微观指标应用于辨证分析,寻求微观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90例。参考201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辨证分型,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中医证型与木村-竹本分类、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络瘀阻证和胃黏膜白相与否呈正相关(P<0.05),肝胃不和证和胃黏膜变薄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和胃黏膜水肿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虚弱证和胃黏膜出血与否呈正相关(P<0.05)。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络瘀阻证与木村-竹本分类具有相关关系(P<0.05),胃络瘀阻证患者相比非胃络瘀阻证患者木村-竹本分类为闭合型的概率更高。对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肝胃不和证与OLGA、OLGIM具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黏膜像变化、萎缩的范围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76-167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相似文献   

6.
袁士良教授在辨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常以整体辨证结合“清化”论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脾胃虚弱证次之,二者相兼者亦多见,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少见,其中各个证型均可兼夹胃络瘀血证.治疗以清化论治,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该病的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或二者合方加减治疗相兼病证.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晴清 《广西医学》2004,26(3):346-347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85例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 ,观察其与Hp感染的状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总感染 4 5 8% ,与脾气虚证组Hp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由此证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H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通的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2)、脾胃虚弱型(n=46)、胃阴不足型(n=29)、胃络瘀阻型(n=15)。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资料,探讨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G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白相多见于脾胃虚弱型,血管透见多见于胃阴不足型,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多见于胃络瘀阻型,且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炎症多见于脾胃虚弱型,重度炎症多见于脾胃湿热型。结论 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前瞻性描述性调查性临床研究,了解CagA+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31例经血清学分型诊断为CagA+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按照中医辩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脾虚气滞及脾胃虚寒证五型,同时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H.pvlori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31例中脾胃湿热证(29%)和脾虚湿热证(41.9%)共占总数的一半以上,(2)CagA+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性别和病情轻重与中医证型显著相关(均为P〈0.05)。结论:CagA+H.pylori感染的CAG总体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尤以湿热因素多见。CagA+H.pylori感染引起的CAG中性别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联,胃黏膜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亦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与Hp细胞毒相关蛋白A(CagA)、环氧合酶2(Cox-2)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Hp检测、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患者70例,Hp阳性并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各30例,Hp阴性患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CagA、Cox-2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组间CagA阳性率、Cox-2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 CAG合并Hp感染的脾胃湿热证组CagA阳性率、血清Cox-2表达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且均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脾胃虚寒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具有较轻的趋势。结论 CagA及Cox-2可能参与CAG合并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脾胃湿热证在CAG合并Hp感染早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脾胃湿热证在CAG进展中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微观辩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0例CAG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AG中医证型与其胃黏膜相、病理组织学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患者:①证属胃阴不足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属重度;肠上皮化生现象较为普遍。②脾胃虚弱型较为常见,但其黏膜的萎缩程度多较轻。③内镜下见胆汁反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④内镜下见糜烂者,大多证属脾胃湿热型。结论 CAG的证型与胃黏膜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对155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肿)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胃粘膜病理改变中医各证型均以慢性萎缩性炎症较多见(P〈0.01);肿感染以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型(P〈0.01),肿检出率较高,不同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辨证论治前后的胃粘膜内镜及病理的变化,探讨该病中医证型与胃粘膜变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该病患者提供一定试验依据。方法 将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脾胃虚弱证18例、肝胃郁热证16例、脾胃湿热证12例、胃阴不足证9例、肝胃气滞证8例、胃络瘀血证5例,予中医辨证治疗3月,比较治疗前后胃粘膜变化程度,并分析其与各证型的关系。结果 证型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26.5%),肝胃郁热证(23.5%),脾胃湿热证(17.6%),胃阴不足证(13.2%),肝胃气滞证(11.8%),胃络瘀血证(7.4%);胃粘膜轻度萎缩以脾胃虚弱证最常见(88.9%,P<0.001),胃粘膜轻度肠上皮化生以脾胃湿热证最常见(91.7%,P<0.01),重度萎缩和重度肠上皮化生均以胃络瘀血证(100%、80%,P<0.05)最常见,胃粘膜I级糜烂以脾胃虚弱证(77.8%,P<0.05)最常见,IV级糜烂以脾胃湿热证(75.0%,P<0.05)最常见;脾胃虚弱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萎缩程度积分变化最大(△=0.94±0.42,P<0.05),胃络瘀血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变化最大(△=1.80±0.45,P<0.05),脾胃湿热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糜烂程度变化最大(△=1.67±0.49,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治疗前后证型与胃粘膜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患者提供部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胃镜及胃黏膜病理、Hp检测,统计所有患者的Hp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率为70.89%(63/89)。Hp阳性者胃黏膜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炎症程度分别与Hp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和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265、0.267、0.210、0.472,均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及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CAG辨证的准确性。方法 对CAG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建库-2022年8月1日涉及CAG中医辨证分型及胃镜像描述的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CAG患者的中医证型、胃镜像等信息,整理数据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纳入合格文献10篇,纳入有效病例1 562例,涉及中医证型5种。中医辨证分型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胃镜像检出率以黏膜白相最高,为47.38%。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证检出率最高,黏膜粗糙、充血、水肿、颗粒增生、血管显露、结节隆起均在胃络瘀阻证中检出率最高;黏膜出血、糜烂以脾胃湿热证检出率最高;皱襞变平、黏膜灰白色以胃阴不足证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检出率最高。结论 中医辨证与部分胃镜像具有相关性,基于胃镜像的CAG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如下:镜下出现黏膜白相、皱襞变平,考虑为脾胃虚弱证或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证兼见黏膜灰白;镜下出现胆汁反流,考虑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多兼见黏膜充血、水肿,脾胃湿热证多兼见黏膜糜烂;镜下出现颗粒增生、结节隆起,考虑为胃络瘀阻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结合胃镜粘膜象的微观特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CAG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改变 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对比观察5种证型患者萎缩部位、萎缩程度, 有无Hp感染,有无糜烂、出血点、胆汁反流,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否有肠上皮化生改变。通过胃镜粘膜象与病理特点的表现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的萎缩程度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萎缩部位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证型的伴随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得知,肝胃不和伴胆汁反流比例较其他证型有显 著性差异(P<0.01),脾胃湿热伴糜烂比例较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证型的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证型的异型增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中医证型的Hp感染都有检出率,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该病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且病情逐渐恶化。肝胃不和证胆汁反 流的检出率为41.94%,明显高于其余4种证型。脾胃湿热证伴糜烂者检出率为60%,较其它4种证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9.
胡婷  陆为民 《中医学报》2019,34(1):159-163,217
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为中医临证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诊断的经胃镜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女性患者100例,填写《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观察表》以及库珀曼指数(kupperman index,KI)量表。纪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镜下黏膜情况、病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结果等,后期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最为常见。肝胃郁热证胆汁反流发生率最高,脾胃湿热证HP的感染率最高,精神及情绪因素在诱发肝郁气滞证中比率最高,气候因素在诱发脾胃虚寒证中比率最高。证型分布受KI量表、HP感染、胆汁反流影响,与进食习惯、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无关。结论:建立统一的中医病名、证型分类标准及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开展临床研究,比较、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癌与萎缩性胃炎程度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胃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且病理确诊为胃癌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发生部位、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间联系。结果 1993例胃癌患者中贲门胃底部胃癌1039例(52.13%),其中患萎缩性胃炎309例,患萎缩性胃炎评价积分1.56±0.54。胃体癌361例,其中患萎缩性胃炎198例,患萎缩性胃炎积分2.31±0.48。胃窦癌593例,其中患慢性萎缩性胃炎415例,占69.98%,慢性萎缩性胃炎平均积分4.34±0.51。慢性萎缩性胃炎平均积分4.34±0.51。各部位癌中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窦癌中患萎缩性胃炎数量多,萎缩程度重,与萎缩也许有关。贲门胃底癌最多,但合并萎缩性胃炎例数少,萎缩程度轻,考虑与胃粘膜萎缩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