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首乌始载于《开宝本草》,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补益良药。何首乌炮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以“九蒸九晒”最为经典,现代将其炮制工艺简化为用黑豆汁炖或蒸1次,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蒽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磷脂类等,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肿瘤、抗炎等药理作用。近年来,临床上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剂的患者常出现以肝毒性为主的毒副作用,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蒽醌类、鞣质类是何首乌肝毒性主要的物质基础且成分之间不同配比会加重肝损伤。不同炮制方法会改变何首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肝毒性,但经炮制后其肝毒性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本文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旨在为何首乌炮制机理、药效和毒性物质基础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何首乌肝毒性问题屡有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何首乌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与调控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现有文献及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主要为蒽醌类化学成分、二苯乙烯苷类化学成分、鞣质类化学成分和外源性污染物,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可能与机体药物代谢酶缺陷、特异炎性免疫反应、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等有关。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二苯乙烯苷分解代谢障碍导致其在体内累积可能是何首乌肝毒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致毒机制。可通过建立合理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炮制工艺和实施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等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何首乌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何首乌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以生、制首乌的肝毒性实验研究为展开点,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肝毒性成分、机制及相关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展开论述。结果: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都被分别报道是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但迄今仍无统一说法,甚至还存在诸多矛盾。此外三者在机体内会相互影响。结论: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主要由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三类物质共同介导,且此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影响着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推测其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成分协同制毒及双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何首乌制剂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与成因分析,为从制备工艺影响毒性表达的角度开展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含何首乌制剂的化学成分、炮制减毒、复方配伍、制备工艺、不良反应及其毒副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成因分析。从成分方面,何首乌主要含有二苯乙烯类、卵磷脂、蒽醌类、鞣质、微量元素等成分,二苯乙烯苷及蒽醌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提出何首乌毒性的可能物质基础;从炮制方面,炮制工艺影响何首乌的成分组成,何首乌炮制前后的血药含量图谱有显著不同,致大鼠肝物质代谢途径的作用机制不同。从剂量、用法等方面,长期大量摄入何首乌可致可逆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在复方配伍方面,不同配伍是否会造成何首乌不良反应尚未达成共识。何首乌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提示,其对肝脏有不可忽视的毒副作用,现代制备工艺可能也是其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但其发生肝毒性的规律特点、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均尚不清楚。在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其炮制减毒机制方面研究基础上,应积极探索药学制备工艺对何首乌肝毒性的影响;在加强何首乌制剂安全性评价基础上,积极开展药学制备、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对肝毒性的影响;探索临床合理用药模式,尽量避免患者因服用何首乌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何首乌是九大仙草之一,临床应用极其普遍。随着何首乌肝毒性报道越来越多,其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从案例报道、临床特点、实验研究、毒性机制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对何首乌的肝毒性进行综述,为何首乌临床安全用药及肝毒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炆制对何首乌中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影响及其减毒效应。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对何首乌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蒽醌糖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采用正常人肝细胞系(L02肝细胞)作为评价模型,以谷丙转移酶(ALT)、谷草转移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为评价指标,对何首乌不同炮制品及变化的蒽醌糖苷类成分的肝脏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何首乌炮制前后的变化成分为蒽醌糖苷类成分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肝细胞毒性实验中,何首乌不同炮制品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何首乌药材>制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何首乌饮片>炆何首乌饮片;炆制后消失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具有肝脏毒性,且随着浓度的减小,肝毒性降低。结论 何首乌的多种炮制方法均有减毒作用,以炆制为优;炆制后消失的蒽醌糖苷类成分被证实具有肝脏毒性,推测蒽醌糖苷类成分为何首乌肝脏毒性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何首乌和首乌藤分别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和藤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为传统药用植物,且在我国分布广泛。然而,近年来关于何首乌及首乌藤所引起的肝损伤风险已经引起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高度关注。目前,何首乌和首乌藤的肝毒性成分尚不明确。文献报道何首乌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二蒽酮类成分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从该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在线鉴别、毒性评价和含量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该类成分与何首乌肝毒性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药何首乌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问题、炮制方法等几方面作较详尽的概述,为今后研究和制定何首乌的合理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何首乌研究进展   总被引:94,自引:1,他引:94  
罗瑞芝  贾伟  赵利斌  邱明丰  孙霞 《中草药》2005,36(7):1097-1100
归纳了近10年来国内外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研究成果,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及聚合原花青素;具有明显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包括抗衰老作用、影响免疫系统、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心肌保护作用、保肝作用、神经保护作用、抗菌作用等;临床用于抗衰老、高脂血症、血管性痴呆、脱发、老年皮肤搔痒、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其毒性和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损害。生、制何首乌有效成分、作用、毒性均有差异,应区分应用并注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何首乌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何首乌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数据库,汇总1989—2009年间何首乌的药性与药理的相关文献,对何首乌的药理学研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何首乌具有保肝、降血脂、抗衰老、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首乌为中医滋补肝肾的良药,但近年来屡有肝损伤案例报道。何首乌自古就有毒性记载,近年来何首乌肝毒性报道多为偶发性的免疫特异质型肝损伤。临床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何首乌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药性功能定位不当、药不对症(证)可能是造成何首乌不合理用药的源头性风险。何首乌性温,不寒不燥,有"阴中阳药"的特征,而何首乌肝损伤多见于免疫异常活化类疾患,属中医辨证阴虚火旺、热毒内蕴者。提出何首乌可用于精血亏虚的血虚证,而兼有阴虚火旺、热毒内蕴的患者使用时则需配伍补阴药而慎用单味何首乌,可从辨证用药、合理用药角度减少何首乌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郜丹  李晓菲  尹萍  王伽伯  孙洪胜  李飞  肖小河 《中草药》2017,48(10):2044-2050
目的基于何首乌炮制前后的谱-毒相关分析,筛选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为提高何首乌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以何首乌生品及黑豆汁蒸制不同时间的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Q/TOF-MS技术表征各样品的化学信息,并结合文献初步指认其主要成分;再以正常人肝细胞(Lo2细胞系)为模型,细胞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筛选何首乌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结果共指认出何首乌生品及炮制品中的7种主要共有成分反式二苯乙烯苷、没食子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顺式二苯乙烯苷、儿茶素,并基于谱-效简单相关分析发现反式二苯乙烯苷、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顺式二苯乙烯苷、儿茶素5个成分与何首乌毒性相关性较强。进一步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大黄素甲醚与顺式二苯乙烯苷对何首乌毒性贡献度较大,提示这2个成分可能是何首乌主要毒性成分。何首乌高压黑豆汁蒸至36 h后才能达到减毒的效果。结论该研究可为何首乌的合理利用和毒性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238-243
蒽醌类成分是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泻下、降脂、降压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含蒽醌类的中药或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保健食品中,但服用含蒽醌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加,使含蒽醌类中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含蒽醌类中药毒性作用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以期为中医药产业和保健食品产业合理应用含蒽醌类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卓  钟凌云  解杨  宋金菊  李家晴  钟菁 《中草药》2022,53(3):882-897
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是我国传统的补益类中药材,生品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之效,炮制后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功效,主要含有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磷脂类、鞣质类等成分,其中二苯乙烯苷、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药理作用,糖类和卵磷脂类具有补益、调节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蒽醌类成分具有抑菌和泻下作用。目前,何首乌的质量评价方法较单一,故基于"生熟异用"理论,对何首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亲缘学与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传统药性、炮制相关、入血成分及药动学、调血脂、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何首乌多糖、卵磷脂、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白藜芦醇等可作为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以期为何首乌的质量控制研究、临床用药及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HPLC指纹图谱评价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不同提取部位肝毒性。方法基于内毒素(脂多糖,LPS)的特异质肝损伤动物模型,HPLC法测定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不同提取部位信噪比(S/N)大于10的指纹峰总面积,并以大鼠ALT、AST水平为评价指标,从而获得特异质肝损伤评价。结果何首乌与制何首乌3种提取部位的S/N比值大于10的指纹峰总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50%乙醇、75%乙醇、水,何首乌联合LPS给药组的肝损伤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LPS+50%乙醇-何首乌、LPS+75%乙醇-何首乌、LPS+水-何首乌,制何首乌联合LPS给药组的肝损伤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LPS+50%乙醇-制何首乌、LPS+75%乙醇-制何首乌、LPS+水-制何首乌。结论何首乌、制何首乌50%乙醇提取的部位毒性最大,HPLC总峰面积也最大,能更好的体现毒性成分信息。  相似文献   

16.
归纳和整理盒果藤的相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期对盒果藤临床应用与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盒果藤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甾醇类、糖苷类、萜类、黄酮类、酚酸类、挥发油类等;盒果藤具有抗炎、镇痛、抗溃疡、抗癌、抗肾毒性、抗肝毒性、抗腹泻、抗菌活性、抗糖尿病、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规格何首乌的煎煮成分对肝细胞毒性的差异,探讨何首乌饮片规格对其安全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建立何首乌8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规格何首乌水煎液样品中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并以其对正常人L02肝细胞的抑制率作为肝毒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多元相关分析,试图找出与毒性相关的化合物。结果显示不同规格何首乌饮片成分溶出差异较大,何首乌打粉饮片的肝细胞毒性显著强于何首乌块状饮片;通过多元相关分析发现了3个与何首乌肝毒性密切相关的成分。结果揭示了饮片规格与何首乌肝细胞毒性的关系,其中粉状规格饮片毒性相对较大,有一定的肝损伤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也针对何首乌的致肝损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的建立和何首乌肝细胞毒性与化学成分、溶剂、炮制、使用及患者病理基础的关系等。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何首乌相关性肝损伤的个案报道,尝试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到实际案例中,从理论到实践再次评估分析何首乌的致肝损伤风险因素及辨识特征,并从何首乌应用个体、药物选用及服用要求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中药何首乌的临床应用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20)
何首乌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但其生品均有一定毒性,多为炮制后的制何首乌入药,近些年对其毒副作用的相关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在炮制前和炮制后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炮制前后会存在临床功效的差异和毒性变化。本文对何首乌炮制历史和现代炮制工艺,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毒性改变情况进行综述。对后续研究寻找何首乌肝毒性物质打下基础,为评价何首乌最佳炮制工艺提供参考,有利于保证何首乌炮制工艺、质量、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马喆  赵珺睿  董冉冉  崔英  王萌  朱彦 《中草药》2016,47(22):4021-4029
目的建立高通量的高内涵分析(HCA)技术,探讨何首乌致肝损伤的可能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人源肝癌细胞HepG2分别经不同质量浓度的何首乌不同极性提取物、何首乌主要单体成分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儿茶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没食子酸孵育24 h后,利用Hoechst 33342等荧光探针对细胞进行染色,利用HCA技术检测并分析药物在不同浓度或不同孵育时间时对HepG2的细胞数目、细胞核形态、线粒体质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何首乌醋酸乙酯提取物和二氯甲烷提取物在1 000μg/m L时对HepG2细胞增殖、形态和线粒体质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醋酸乙酯提取物还引起线粒体膜电位的明显下降。何首乌各单体成分在较低浓度(0.01、1μmol/L)时对细胞无显著影响;而在较高浓度(100μmol/L)时,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和没食子酸可引起细胞数目的明显下降,芦荟大黄素还引起细胞核的肿胀、导致细胞核面积增大。由大黄素和大黄酸的量效曲线可知,二者对细胞各指标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值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各成分不同孵育时间(24、48、72 h)对细胞数目和细胞核面积的影响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和没食子酸可能是何首乌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由各单体对线粒体质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推测何首乌致肝毒性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HCA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肝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