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90-89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五泻心汤浅析邓程国广西北海市中医院536000北海市新建路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煎服法讲究,是《伤寒论》泻心汤类方中治疗"痞证"的著名方剂,为世人所推崇。兹就五泻心汤组方中药对配伍特点浅析如下:1组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如黄连汤,黄芩汤等),临床上用之较多,疗效亦较为显著。各方应用的范围及其适应证,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了很好地掌握运用,应该有深刻的认识。现就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以及鉴别整理如下,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4.
<正> 中药的煎煮法直接影响着疗效。徐灵胎曾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因此准确的掌握中药煎煮法,对每个医者与病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仅对《伤寒论》中的煎煮方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剂型的选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最早采用多种剂型治疗疾病的医书。全书113方采用了汤、丸、散及肛门拴剂、灌肠剂等五种基本剂型。这五种剂型各俱所长、各有所用。仲景根据病之新久缓急、邪之深浅、禀赋之强弱,药性之寒热 相似文献
5.
6.
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中 ,“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痞满不舒而言 ,“心下”基本是指胃脘部的胃和横结肠。“痞”是满闷不舒的形容 ,与我们在临床上所见的急慢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满闷不舒相似。五泻心汤的药味组成中都有黄芩、黄连 ,以方测证 ,五种满闷不舒都由邪热郁闭胃肠所至 ,而又各有不同兼证 ,治疗侧重不同。1 半夏泻心汤主治 :满而不痛 ,干呕甚而肠鸣 ,伴有下利。多用于急慢性胃炎 ,胃肠炎以呕为主 ,寒热错杂 ,脾虚邪实证者。临床常用剂量 :半夏1 5g,黄芩 1 0g,黄连 4g,干姜 1 0g ,党参 1 0g ,大枣 8枚 ,甘草 8g。“痞”由… 相似文献
7.
梁树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9)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条).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宣和解一法,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其余四方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相似文献
9.
探讨五泻心汤方证辨析的三个要点:其一,痞之病位在胃,泻胃热是五泻心汤均具有的功效;其二,按之心下软与硬,并非辨痞证虚实的依据,而是辨邪之无形与有形的依据;其三,脾虚邪陷湿阻之痞,以甘补脾,非但无致满之嫌,且具消痞之功。 相似文献
10.
1 泻心汤所治痞证与其他“痞证”的区别《伤寒论》指出痞症的形成乃因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说明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 ,均可导致里虚邪陷而成痞。胃之上脘 ,是气机升降之要道。气机升降失常 ,痞塞于中 ,必致心下痞。另外 ,饮食所伤、气郁不舒 ,以致脾胃不和 ,也是形成心下痞的原因之一。总之 ,泻心汤所治痞证的病机是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此与其他病症兼痞不同 ,必须加以区别。《伤寒论》16 1条五苓散证、15 7条十枣汤证、171条瓜蒂散证、16 6条旋覆代赭汤证、16 8… 相似文献
11.
12.
大黄 ,乃中医临床配伍运用颇为广泛的一种中药。一般多用于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因势猛力峻 ,效力宏伟 ,有决壅开塞之功 ,故有“将军”之称。出于所主治的病证不同 ,故有生用、酒制、蒸熟和炒炭等不同的炮制方法。仲景在《伤寒论》对大黄的运用颇有独到之处。论中所述 397法 113方中 ,其中 5 1法 15方中都有大黄的配伍制剂 ,俱散见于伤寒六经脉证并治中。仲圣运用大黄除酒洗外 ,多以生药入之 ,但对其不同病位以及病证的轻重缓急等 ,又将其分别与他药同煎、先煎、后煎、浸渍、同为丸等不尽相同的煎煮法 ,现就初步归纳探…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对<伤寒论>中去渣再煎、泡服、先煮去上沫、特殊溶媒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方药煎服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对方剂的煎服方法要求严格,方法众多,对指导临床有深刻的意义。探析如下: 一、煎药溶媒1.甘澜水:又名劳水。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即是用此水煎药,是取其扬之无力,不助肾邪,合诸药以止其欲作之奔豚。2.潦水:即暴雨后的积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之煎药,能起到祛除湿热的辅助作用。3.清浆水:即久贮变酸后的米泔水,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