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5,(12):1657-165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方法: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及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7%。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均显著升高,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较治疗前均显著缩短,面神经波幅(Amp)均显著升高,治疗组Latency显著短于对照组,Amp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评价心理疏导联合针灸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门诊和住院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疏导联合针灸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ortmann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舒适度、满意度评分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ortmann评分和H-B评级变化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分数、抑郁分数低于对照组,舒适度分数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68/70),高于对照组的88.6%(60/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联合针灸可有效减轻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负面情绪,中医针灸治疗疗效突出,能快速恢复瘫痪肌肉运动,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双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滞提针刺法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值表法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7例。联合组予滞提针刺法联合SGB治疗,对照组予电针疗法。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肌电图检查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面神经波幅(Amp),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的H-B分级情况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H-B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FDI量表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32%(26/47)、85.11%(40/4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91%(15/47)、65.96%(3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的Amp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ency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Amp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ency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1%(4/47)、6.38%(3/4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滞提针刺法联合SGB对顽固性面瘫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患者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且安全性较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面神经麻痹临床中应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面神经麻痹临床中应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面部神经麻痹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级系统(H-B面神经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黏度、红细胞积压、红细胞聚集指数)的水平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IgA、IgG、IgM、血浆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可迅速缓解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缓解面部血液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予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治疗组另予中药、针灸及面肌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浅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系统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40%,高于对照组的15%。两组治疗后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改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治疗后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牵正胶囊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用15天;治疗组加用牵正胶囊中药治疗,连续治疗20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改良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面部残疾指数(P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胶囊联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对面神经麻痹患者有较快、较好的促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辉  常小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398-1399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l0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50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A组给予针灸加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B组给予传统的针灸治疗;A组根据病程分为A1组(1~3d)及A2组(4~10d).结果 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0%和78.00%,两组疗效差异显著;A1组和A2组治愈率分别为88.57%和60.00%,其疗效差异显著.结论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从阳明论治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从阳明论治,分别从经筋、经络、脏腑指导临床选穴组方,并强调下针顺序和出针留针时间,选用四白、颧髎、地仓、迎香、中脘、天枢、足三里、健侧合谷腧穴进行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针刺,不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不讲究下针顺序。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从阳明论治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采用针灸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面神经机能积分,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疗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机能积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低治疗疗程为1.2,最长为3.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4.9),观察组平均治疗疗程(2.43±0.33),显著低于对照组(3.65±0.7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过程中,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纯使用针灸治疗疗效更优,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疗程缩短,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均伴有耳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急性期加针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穴治疗;对照组30例急性期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2组均予地仓、颊车、攒竹等穴针刺治疗1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7 d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耳后疼痛程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变化及治疗1、2、3周时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3 d后,耳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7 d后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2、3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2、3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3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取穴针刺疗法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优势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耳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进行辨证加减运用,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予针灸疗法,针药组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针灸组的81.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治疗后2~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组治疗后1~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可迅速缓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患者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基础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GDNF和NGF水平、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 0. 05),波幅大于对照组(P 0. 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 64%(53/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 14%(46/56)(P 0. 05);治疗后观察组G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93%(5/56)略高于观察组7. 14%(4/5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上调GDNF、N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与康复功能训练联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者92例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46例。参照组应用常规的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针灸与康复功能训练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3%(45/4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61%(38/46);观察组治疗后的肌电图检查结果为:Latency(4.34±0.21)ms、Amp(1.35±0.16)mV,观察组显著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与康复功能训练联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风热证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风热证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甲钴胺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量表评分、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口眼斜、面部感觉异常、恶风发热、面色白及口渴心烦评分,H-B量表评分及FDI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和FDIP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风热证周围性面瘫疗效更好,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