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总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客观存在,且可能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当加强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12日国家973计划"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项目在成都启动。该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研究经费2800万元,汇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多单位联合攻关、多学科人才协同作战。启动仪式上,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李振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学敏院士,首席科学家、成都中医药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循经取穴、他经取穴、非经非穴对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emia,MI)大鼠腺苷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循经取穴改善MI的腺苷受体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20只。空白组不予缺血造模,假手术组开胸后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模型组进行缺血造模但不予针刺治疗,循经取穴组缺血造模后电针内关,他经取穴组缺血造模后电针合谷,非经非穴组缺血造模后电针前肢足背侧第3、4跖骨间隙凹陷处。电针治疗持续时间为20 min,每日1次,连续5 d。治疗完成后,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腺苷A1、A2a、A2b受体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心肌梗死百分比、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电针干预后,循经取穴组的心肌梗死百分比、心肌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腺苷A1、A2a、A2b受体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循经取穴组的心肌梗死百分比、心肌细胞凋亡率较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均明显降低(P0.01),腺苷A1、A2a、A2b受体表达水平较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与他经取穴或针刺非经非穴相比,循经取穴能更有效地调控腺苷A1、A2a、A2b受体表达,改善心肌梗死情况,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进而保护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6.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多样化,以至于对于经穴与非经穴是否存在差异和经穴是否存在特异性产生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国内外在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为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呃逆常因各种刺激导致膈神经兴奋而膈肌痉挛,也可因情志不畅,郁怒气滞或暴饮暴食,胃气不和,气不得下降,或胃膈气失宣降,上逆为呃,也可因食生冷寒凉食物、药液,寒气滞于中焦,气不顺行而致,故应针对原因进行穴位施治.  相似文献   

10.
孙世伟  王舒 《山西中医》2012,28(5):40-40,62
针灸是以一定的手法针刺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所选腧穴以经穴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国外的一些文献报道,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经穴与非经穴比较在临床疗效上并无差异,进而否定经穴和经络的存在。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1]。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  相似文献   

11.
Li LX  Meng ZH  Fan XN  Shi XM 《中国针灸》2011,31(11):1053-1056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SCI等数据库近10年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并且可能是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严格、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本文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并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经脉循行是基础,经气会聚是关键",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针灸闻名世界,但针灸的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具体规律?对于这些疑问,日前刚刚通过专家验收的一项针灸领域的973项目、由梁繁荣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5.
杨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431-432
长期以来 ,针灸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疗效明确 ,操作简便 ,节省资源 ,易被患者接受。经穴作为针灸治疗的施术部位 ,有其相对特异性 ,对相关脏腑功能活动有特殊影响。近年来 ,广大医疗和科学工作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取得许多进展 ,现概括如下。1 经穴的生物物理学相对特异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 ,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使更多精密仪器得以开发和应用 ,广大科技工作者利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对经穴生物物理学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1.1 经穴的电学特性 杨国平等 [1]将矩形脉冲通过两点电极加到人体皮肤表面 ,测试少冲、神…  相似文献   

16.
由梁繁荣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项目,以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脑梗塞为研究对象,首次综合文献评价、临床评价和生物学基础等多方面研究,初步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筛选冠心病心绞痛模型大鼠在血浆和敏化穴皮肤组织中共同表达的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调控的角度阐释穴位敏化现象发生可能存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 ISO)的方法来制备冠心病心绞痛大鼠模型,连续干预14天。通过穴位机械痛阈变化率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检测来确定敏化穴位。分别对血浆外泌体及敏化穴位皮肤组织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出疾病状态下血浆和皮肤共同表达的m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验证其表达水平,证实其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中与穴位敏化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穴位机械痛阈变化率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结果均表明,疾病状态下特异性经穴内关穴发生了穴位敏化现象。在血浆和皮肤的高通量测序中发现rno-miR-144-3p作为二者共同表达的基因均表达下调,且qPCR验证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模型中内关穴发生了穴位敏化现象,而rno-miR-144-...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年会,承蒙以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为主题,征文集稿;会议新作连篇,新人辈出,我作为此中的旧人,听讲阅读之余,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20.
李焕芹 《中医杂志》2011,52(23):2067-2068
《循经考穴编》是一部关于经脉流注、经穴考证的针灸学专著.从书的内容构成、作者、版本考据及腧穴考证、刺法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述,并浅议该书中描述的透针刺法、刺络放血及沿皮刺法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