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穴-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作用途径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许多论述认为,体表经穴与相应脏腑之间具有相关联系。这些事实支持了中医经络学说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经穴脏腑间的这种联系是否具有相对特异性,至今尚无定论。继续进行经穴脏腑间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研究,是探讨针灸治病规律,提高临床疗效,阐明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有关心包经、胃经经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2.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穴位的特异性、介入时机是针刺效应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针灸临床选穴组方,重视循经取穴,因其针刺效应优于非循经取穴和非穴,且优于循经非特定穴。针刺效应还受时机的影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介入,其效应更佳。重视和把握经穴及时机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不仅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同时为从新的角度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总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客观存在,且可能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当加强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讨脏腑病和经络病敏化穴位的分布特征,总结脏腑病与经络病的穴位敏化点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分布在特定穴及其周围,经络病敏化穴位主要表现为循经分布和病变局部分布两种形式。脏腑病和经络病的敏化穴位分布符合疾病病因病机,对临床敏化穴位诊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分布特征缺乏特异性,对临床针对性诊疗的引导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的研究文献,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是否存在,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关系。电子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结果共检索出39篇符合文献,分别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及现代研究3个方面总结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不仅具有相对性,还存在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性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整体性,所以它才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以及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发现三阴交、悬钟均具有经穴效应的表现,且二者在经穴效应特性(循经特异性、经穴特异性)、经穴关系(解剖位置、经脉脏腑关系、功效主治)方面联系紧密。表明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经穴效应方面相关,相对穴通过内在经穴效应特性和经穴关系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1-2633
目的:文章从经穴效应角度探讨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尝试建立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丰富和发展相对穴理论。方法:通过对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和经穴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经穴效应关系。结果: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循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脏腑特异性、病证特异性及神经节段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经穴效应关系。结论: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具有经穴效应关系,进一步提示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经穴特异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经穴特异性研究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其临床意义是: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研究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的范围;经穴特异性研究有助于中医针灸在世界的推广应用的.其科学价值是: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机理研究的基础;经穴特异性研究有助于经络实质的研究,能揭示更多的人体...  相似文献   

12.
日本针灸起源于中国,但发展独特,其主要特点为:注重经络、腹部触诊,找寻最佳最敏感的刺激点,喜用一次性管针,手不直接接触针身,干净卫生,针具细,进针快,疼痛少,以轻刺激为主等。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直是针灸界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从日本针灸操作特点出发,认为经穴效应特异性主要特点为:合理的辨证选穴是重要前提,合适的针刺对照组选择是关键节点,正确认识针刺非特异性效应是核心环节。日本针灸的触诊和轻刺激是腧穴"输注脏腑经络之气"功能的良好体现,对经络腧穴理论本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2000年~2011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1)在神经介导效应方面,神经传入通路拓展到低位脑干-延脑孤束核,实验技术开始采用单个神经元放电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2)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效应方面,突显出穴位特异性效应和效应机制的研究,并且发现经穴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与脏腑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活性、含量、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荧光强度变化有关;实验已开始应用分子生物学、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技术。此时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未来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镇痛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及外周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较少考虑到经穴系统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且模型建立也无法体现经穴——脏腑相关性联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痛证多为循经取穴,即应用传统的经络循行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按经脉循行区域选取相应的穴位治疗痛证,临床疗效较好。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经穴——脏腑明确关系的胃——足阳明胃经痛证模型,以探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经穴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1980年~198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主要从针刺信号的传导途径(包括周围神经、脊髓水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针刺效应靶器官(包括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和靶器官的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相似文献   

18.
心率变异性(HRV)是临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最常用的指标。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检索收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HRV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有关,经穴效应不同于其安慰效应及非穴点效应,这种效应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针刺调节HRV密切相关。然而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他们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有别于患者,且针刺对于与HRV相关的中枢ANS涉及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效应与HRV相关的ANS中枢响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规律的产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熠斐  刘兵 《中国针灸》2022,(7):821-824
梳理总结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及循经非穴治疗胃腑疾病的古今论述,由此引出对于胃病取心包经治疗原理的探索,从心胃相关、脏腑-经脉别通、气位相关3个角度对心包经与胃的关联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基于这些探讨,思考、审视针灸临床有效施治处的选择思路及理论构建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