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7,(12):1641-1642
目的:观察柔筋胶囊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柔筋胶囊组和盐酸乙哌立松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此外柔筋胶囊组加用柔筋胶囊4粒,3次/d,盐酸乙哌立松组加用盐酸乙哌立松片50mg,3次/d,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肌力、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偏瘫侧肌力、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偏瘫侧肌力、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柔筋胶囊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力、能显著降低偏瘫肢体的痉挛程度,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偏瘫痉挛常在脑卒中发病3周后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的肌痉挛使肢体功能障碍加重,并导致关节畸形,许多患者出现患侧肢体疼痛症状,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从2010年1月-2011年6月,采用梅花针配合井穴放血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43例,并与常规针灸治疗的44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理疗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肢体痉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肌力恢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较常规西医康复理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选择康复理疗+中药熏洗方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脑卒中治疗方式的选择;参照组(47例):选择康复理疗方法展开疾病治疗;研究组(47例):选择康复理疗+中药熏洗方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BI评定结果以及生命体征情况展开对比。结果同参照组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BI评分对比,研究组获得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参照组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对比,研究组获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选择康复理疗+中药熏洗方法进行疾病治疗,对于患者偏瘫肢体症状的改善可以获得确切效果,对于BI评定结果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善均可以做出保证,从而促进偏瘫肢体痉挛期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组主动肌取健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1组主动肌取患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2组主动肌、拮抗肌均取患侧穴位且均行平补平泻法。3组患者均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3组MAS、FMA、BI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和对照2组(P均<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且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而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6.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缓解脑卒中后肌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在恢复期多出现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协调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因此,寻找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为当前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处于痉挛状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抗痉挛手法进行降低肌张力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定2组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痉挛程度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得分治疗后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处于痉挛状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抗痉挛手法进行降低肌张力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定2组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痉挛程度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得分治疗后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国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973-1975
目的:比较与分析不同取穴方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诱发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1人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对偏瘫肢体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进行电针治疗方法,以诱发肌电图中的H波和M波的变化,作为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1)患侧肢体Hmax振幅(7.61±1.23)和H/Mmax比值(0.86±0.19),明显高于健侧Hmax振幅(4.66±1.23)和H/Mmax比值(0.55±0.11)(P<0.01),Mmax振幅无明显差异。(2)针刺刺激非痉挛侧经穴后,Hmax振幅随即由5.32mv降低至1.68mv,刺激停止后并立即未恢复到针刺前水平。(3)针刺后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都明显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低于痉挛侧。结论: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异常活动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产生了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一直是阻碍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的难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况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总结出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孙雪  马欣  刘红  艾瑛煊 《光明中医》2023,(5):916-918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首先,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就诊患者中选取达到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首先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然后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对痉挛肌肉的体外冲击波疗法,2组各持续治疗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测量(上肢)(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结果 2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FMA、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降低患侧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复综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12月间将首次发病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肌痉挛的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内科常规治疗用药及常规康复治疗相同,应用康复综合运动训练疗法治疗4周,根据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下肢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1指数的评分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患侧下肢MAS评分明显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1指数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康复综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肢肌痉挛状态,抑制痉挛模式的出现,有效促进患者下肢站立、行走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患者痉挛发生率、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加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疗程为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MA评价法与BI评分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痉挛防治情况及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痉挛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增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大(P0.05)。结论:早期采用针灸辅以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有助于防治痉挛,并提升患者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至舞钢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治疗,后者在相同基础上配合综合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研究对象患侧肢体痉挛的评价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基本活动能力结果显示干预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61.59±4.32)分、(78.83±6.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的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和患侧肢体的活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及远期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棱针刺血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9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70例,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n=35)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n=35)联合三棱针刺血配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三棱针刺血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可显著改善患者痉挛状况,可有效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评价指标。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74例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肩、曲池、外关等),治疗2组75例采用针刺(同治疗1组)配合康复训练(同对照组),对照组80例采用康复训练(采用Bobath易化技术);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系统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显示3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可比性强(P>0.05)。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63.01%(46/73),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66.67%(50/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00%(33/75),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AS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治疗2组功能改善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2组改善程度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侧肢体H/Mmax均有降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电针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