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胃癌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西医主要以手术、放化疗为主;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不同阶段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肿瘤复发率与转移率等方面具一定优势。通过对近5年相关文献整理归纳,从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两方面对目前中医药治疗胃癌现状加以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其死亡率为第三位~([1]),现代医学对胃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为主,临床及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参与胃癌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手术、放化疗的耐受性,术前改善体质、术后快速恢复,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中医药也能提高或恢复肿瘤机体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对其免疫过程有重塑作用,从而抑制肿瘤~([2])。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中医药对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癌前病变、携病生存、减轻现代医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老年及中晚期参与等方面,本文对此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3.
吴倩  陈子怡  贺雨婷  裘生梁 《新中医》2022,54(19):171-176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肿瘤微环境是胃癌细胞发生发展的重要场所,与胃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存在紧密关联。该文系统综述了肿瘤微环境与胃癌细胞增殖的相互作用、中医对胃癌肿瘤微环境的认识及中医药干预作用机制。阐述了扶正解毒类中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减少能量供应、改善营养代谢,调节炎性环境、逆转免疫抑制等途径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防治胃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炎症产生炎症调节因子所形成的炎症微环境可诱导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为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常与前期相应部位炎症的持续存在有关。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炎症与肿瘤发病机制“炎癌学说”出发,以近年来妇科炎症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基础,结合中医药对妇科常见慢性炎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阐述和探讨积极防治妇科炎症反复发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的优势与特色,为进一步研究妇科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妇科恶性肿瘤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是我国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特色优势。本文基于"痰"是贯穿胃癌全过程的核心病机,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构建和阐释胃癌病机的"胃癌痰证"理论。临床观察发现,应用该理论进行干预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等。另外,还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表观遗传学异常、侵袭转移、肿瘤微环境等角度,阐释了消痰散结方药治疗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深化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免疫和炎症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两大核心,在炎症微环境中,细胞和分子构成了炎症与免疫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最终造成大量免疫抑制细胞及炎性相关因子等在肿瘤微环境中大量聚集,从而介导肿瘤的免疫抑制和逃逸。炎症与免疫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就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微环境中炎性反应及免疫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00-203
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有所提升,文章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及近50年中医药防治胃癌的循证医学依据,概括总结了中医药在不同阶段防治胃癌的优势,癌前预防病变、术后促进康复、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晚期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同时,结合"种子和土壤"学说,以胃癌细胞和炎性免疫微环境为切入点对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多环节,多靶点的分子机制特点进行了揭示,为未来中医药进行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转移是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肿瘤微环境形成是肺癌转移的重要因素,如何调控肿瘤微环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广泛使用,大量的临床实验也证实中医药治疗肺癌确实有效,与其他常用治疗方法的联合方案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中医药提高肺癌患者免疫力,减少肺癌血管生成,调控肿瘤微环境,通过多靶点抑制肺癌细胞及转移,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该研究对中医药调控肺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发具有靶向作用的抗癌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异常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与化学药物相比较,中医药治疗胃癌具有多途径、多方式及多靶点的作用优势,且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如通过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影响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以及调节关键靶标的甲基化等。为了从DNA甲基化水平更加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阐明治病机理,为挖掘治疗胃癌的中医药提供合理设计和筛选依据,就近年来以DNA甲基化为靶标,中药治疗胃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回顾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相关实验研究,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调节免疫、抑制端粒酶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抗侵袭转移及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其他国家.艾灸辅助治疗胃癌能够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im-3)在炎症和肿瘤的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Tim-3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高表达,能诱导TAMs向M2型极化并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调控Tim-3表达水...  相似文献   

12.
<正>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高,在我国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第一位。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中,其抗肿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如通过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逆转DNA甲基化,调控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影响肿瘤微环境,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影响肿瘤细胞端粒酶活  相似文献   

13.
肿瘤炎症微环境由炎症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各种基质细胞伴随大量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浸润等共同构成,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及放化疗抵抗起到作用。具有邪热内蕴、痰饮停滞、瘀血阻滞、正气亏虚等病机特征,是微观层面的中医证候表现。基于炎症微环境异常,中医辨证论治提出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肿瘤治则治法,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西医治疗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将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医注重扶正与驱邪相结合,调整机体平衡,一方面使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甚至使肿瘤缩小,另一方面使机体适应新的内在环境,减少肿瘤给机体带来的损伤。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及延缓肿瘤发展的目的。本文从西医方面简要论述胃癌的研究:胃癌的病因病机及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术前放化疗、术后放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方面论述胃癌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临床经验及高萍教授的经典案例列举。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近年来层出不穷,为反映这一专题的最新研究水平与进展,现就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主要从肿瘤微环境的概念、中医对肿瘤微环境的理解、以及中医治则治法这三方面阐述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调控作用的研究情况。研究表明,中医对肿瘤微环境调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打破了传统消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这对今后中医治疗癌症的新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国内外对胃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在胃癌综合治疗中,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中医药的抗癌机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诱导癌细胞凋亡的相关作用机制。通过对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总结,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基础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促进中医药在临床中治疗胃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胃癌的现代医学治疗以手术为首选,并结合辅助化疗以及放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中医药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手术创伤的恢复、减少化疗毒副反应、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等方面,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胃癌在防治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难点问题,需要中西医共同寻求应对方法。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临床角度研究报道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方法和经验,显示出中医药良好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提倡在肿瘤病证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辨治规律,创新理论,研究有效方药,建立符合循证医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医药科技进步,肝癌临床治疗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对于晚期肝癌患者亟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优势疗法,其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在治疗恶性肿瘤中发挥一定作用。该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以阐明中医药祛邪法在肝癌治疗中的起效机制。中医认为肝癌病因病机以正气不足,痰瘀毒等邪气内盛为主,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历代医者也普遍认为肿瘤细胞本身为“邪气”,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为“正气”,在治疗恶性肿瘤、调节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时常提倡以扶正为主,达到“养正则积自除”之目的。而随着肿瘤及肿瘤微环境研究知识的不断更新,也认识到肿瘤的免疫微环境中亦存在“正气”与“邪气”,如其中抑制肿瘤生长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可归属于具有中医属性的“正气”,相反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细胞和因子,可划分为“邪气”,同时通过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也证明了以“活血化痰解毒”为代表的祛邪法在治疗肝癌中,既可以打击肿瘤细胞,又可以调节肝癌免疫微环境中的“正气”和“邪气”,达到相对的阴阳平衡。基于此,该文通过从中医理论和西医相关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祛邪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中医药抗肿瘤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卫东  花宝金 《中医杂志》2011,52(22):1891-1894
肿瘤微环境是有别于人体正常内环境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低氧、低pH、间质高压、炎症、血管生成因子优势、免疫抑制等。这些特点都对肿瘤的增殖、侵袭、黏附、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放疗、化疗敏感度,促使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整体、多靶点的疗效特点,对于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拟就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药抗肿瘤复发转移的治法与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找到二者的关联性,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马扬  叶海勇  李慧琴  张婷 《新中医》2022,54(1):146-150
阴阳是中医的世界观,人体处于气所推动的阴阳动态平衡中。中医学认为肿瘤是由正气虚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衡,并引发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聚集形成的疾病。肿瘤细胞与其所处的微环境是一个功能整体,两者相互作用决定肿瘤的进展和命运。针对肿瘤微环境开展治疗是抗癌的新策略,这与中医药平衡人体环境、调节阴阳、多系统多靶点治疗肿瘤的机制极为相似。中医药副作用小,作用范围广,治疗肿瘤效果佳。笔者从中医阴阳理论出发,从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信号通路、血管生长4个方面阐述中药调节微环境治疗肿瘤的作用和机制,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