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控制率低,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患者健康意识与疾病知识欠缺,治疗依从性差以及经济因素等,导致高血压管理质量欠佳。随着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疾病的健康管理与移动通讯技术相结合,由此衍生出的新模式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新途径,而不同形式的移动健康管理干预血压的效果存在差异。该文阐述了移动健康管理在高血压管理中的研究进展、不足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患者高血压自我管理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相关性研究报道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移动互联网支持的综合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 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2篇,总样本量4 0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干预组较常规组显著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SBP下降3. 41 mm Hg(1 mm Hg=0. 133 k Pa),(95%CI:3. 49~3. 32 mm Hg; I~2=100%,P<0. 001),DBP下降1. 5 mm Hg(95%CI:-2. 2~-0. 8 mm Hg; I~2=62%,P<0. 001)。按照干预周期进行亚组分析,干预时间在1~6个月之间,干预组较对照组SBP和DBP分别下降2. 6 mm Hg和1. 32 mm Hg,干预周期在6~12个月之间,干预组较对照组SBP和DBP分别下降3. 0 mm Hg和1. 73 mm Hg。结论:利用集成3G/4G无线网络实时数据传输,加密云存储和手机APP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管理模式有较好的高血压管理效果,期待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方面评价互联网模式长期管理效果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社区,并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的高血压管理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重医附一院高血压患者11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健康管理平台管理,管理流程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评估、制定健康计划、患者自测血压等指标并上传平台、阶段性评估、健康宣教等,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管理,随访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压、血压控制率、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体力活动改变。 结果:随访干预12周后,两组的血压水平均较入组时下降,平台管理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7±9.9)mm Hg、(80.6±9.9)mm Hg,对照组分别为(140.7±14.2)mm Hg、(77.6±14.3)mm Hg,但平台管理组收缩压下降更显著(P<0.05)。平台管理组血压控制率(64.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平台管理与收缩压变化值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8.9。两组服药依从性评价、12条目简易健康量表评分、体力活动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基于“互联网+”的高血压管理服务模式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互动式管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及其所属的35家社康中心和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及其所属的5家社康中心作为现场试点,进行为期1年(2011年12月—2012年11月)的健康管理。其中将实施与医院互动式管理的17家社康中心作为观察组,其他未实施与医院互动式管理的23家社康中心作为对照组。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制定互动式管理路径,通过试点对互动式管理模式进行验证及修改。比较健康管理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管理意识及依从性变化,并分析两组患者健康管理质量。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中遵医嘱用药、主动要求管理及参加自我管理小组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中遵医嘱用药、主动要求管理及参加自我管理小组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行为改变率、规范管理率及血压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级医院与社康中心互动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依从性及管理质量,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多方协作的立体化农村慢性病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于2013年以河池市小长安镇卫生院为基础建设慢性病管理的团队,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方案,协同、组织村医开展慢性病管理业务,并依靠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的帮扶及各村委支持,创新农村慢性病管理模式。结果 2014~2018年,小长安镇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全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纳入管理数从17 899人增加到25 040人,建档率提高23. 20%。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人数分别从2014年的1 201人、156人上升到2018年的2 158人、238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分别提高了10. 87%和1. 15%;血压、血糖的规范管理达标率分别提高了25. 29%和26. 33%,规范管理满意率分别提高了21. 38%和29. 77%。结论小长安镇建立的多方协作的立体化农村慢性病管理模式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疾病控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中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管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工作,建立一套适合各类社区"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的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管理模式。方法按照《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简称《规范》)实施方案,嘉兴洪合镇作为农村试点。在试点内采用专门为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创建的人群管理系统(gxy.u1000.net),按照信息采集标准,对所辖社区内15岁以上(含15岁)户口在册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建立对社区不同人群(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综合干预方法,规范社区人群健康趋势的监测系统和综合干预管理模式的效益/效果评估体系。结果1、通过近两年试点工作,目标人群管理率达到75%,高血压检出率16.79%,随访率达85%。2、高危人群各类危险因素有所下降。3、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高于基线调查时的水平。4、减少了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结论在农村社区实施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行,而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及血脂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养老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模式,在管理前以及管理1个月后评估服药依从性、血压达标率、血脂情况。结果 共有64例患者完成本次实验,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血压达标情况、血脂、服药依从性较管理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血压达标情况、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服药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于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控制血压、血脂。  相似文献   

8.
庞群  奚翠云  莫薇 《内科》2014,(4):514-5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案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高血压诊室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由专业护士采用"一对一"面对面常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组患者40例,由专业护士根据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案采用"一对一"面对面方式进行指导,实施干预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案开展护理干预,对改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降低24 h血压总体水平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探讨社区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从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我社区已确诊的1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模式不同分成观察组(行慢性病管理模式)和对照组(行常规社区门诊管理模式),两组各72例。两组管理模式各执行4年,4年后对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降低幅度进行统计,并统计出4年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年后,观察组SBP降低幅度为(21.9±5.7)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4.4)mm Hg,DBP降低幅度为(13.0±4.3)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8)mm 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应用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高血压状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家倡导健康中国策略,从2015年至今先后出台了3个与健康和"互联网+"相关的重要文件 [ 1, 2, 3] ,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和"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普及应用,其在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中的作用凸显优势。高血压患者的院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