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脾胃以养。因此即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秉承《内经》之旨,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脾胃的疾病发生观。文章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别从肝、心、肺、肾病阐述了张仲景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注重顾护脾,从脾胃论治五脏病证、处方用药的特色,对提升临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伤寒论》药物归经看仲景注重脾胃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义展  黄贵华 《河南中医》2010,30(4):313-315
目的:探讨《伤寒论》处方用药特点与仲景重视脾胃的关系。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伤寒论》药物的归经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在五脏、六腑之间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中高频分类药物中,使用味数及使用频数均以归脾经、胃经为最多,提示仲景高密度地、高重复率地使用归脾经、胃经药物。结论:仲景在处方用药方面高度注重脾胃。  相似文献   

3.
将蔡淦教授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阐阴火元气,崇《脾胃论》首方;重气机升降,治法有机揉合;论制方用药,总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4.
探讨《千金方》消渴病证治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孙思邈认为该病应从火论治,治疗时多用单方及小复方,并重视燥热为本,善于大剂量用药以重剂起沉疴,且予佐药固护脾胃;其所使用的高频药物有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为后世治疗消渴病奠定了基础,指明了用药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贾德贤教授脾胃病辨证用药特点,其临证四诊相参,舌诊辨治独特;重视脾胃之气,以恢复气机升降为本;祛湿多法联用,标本同治;立足五脏,尤重肝脾;兼顾气血,中西相参,结合情志饮食调治脾胃;用药平和轻灵,简便廉验,注重药物阴阳属性,强调药性,力求用药精练。  相似文献   

6.
《灵枢·五邪》按照邪在肺、肝、脾(胃)、肾、心的顺序,分别论述了邪气侵袭五脏,根据五脏不同生理功能而引发的不同病证表现及针刺治疗。对该篇的学术思想从五脏五行,互藏互用和五邪证治、各有法度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张学智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及特色。张教授在CAG的诊疗中重视舌诊,主张衷中参西,病证结合。临证用药平和,不拘一法,治脾胃以调五脏,通补结合,以通为补,并且强调三因制宜,生活调摄,并附典型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8.
介绍林平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其特点为:谨守病机,贯穿始终;平调五脏,处方用药。平调五脏具体为:脾胃为本;宁心安神;宣肺降气;疏肝理气;滋养先天。即是将“谨守病机”作为辨治过程的重要纲领,重视五脏之间的关系,用“平调五脏”思想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辨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载方剂中 ,有不少治疗脾胃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临床疗效卓著 ,而且配伍用药简练。本文仅就其脾胃寒证、热证方剂的用药思路作初步探讨。1 脾胃寒证脾胃病证方面 ,寒与虚常相兼而生 ,寒则致阳气不足 ,虚则使寒从中生。寒是病之标 ,虚是病之本。《伤寒论》论述的太阴病 ,所谓之里虚寒证 ,即是此道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 ,治疗脾胃寒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剂是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理中丸以治太阴病下利为主 ,并用于寒证霍乱吐泻和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书中详论温病三焦用药,分析各篇药物使用可见其重视中焦脾胃。三焦用药以治上焦轻宣温邪,兼顾养阴益气;治中焦平调脾胃,权衡邪实正虚;治下焦填精益髓,随证逐邪于外为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12.
《小儿推拿广意》成书于清代,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之一。熊应雄在审病辨证、推拿治疗、选方用药、药物炮制、方药用法等方面尤重视后天调护,并以"脾胃"为中心,辨治小儿脾系疾病时以健脾和胃、利湿化浊为重,辨治小儿肺系疾病时重用培土生金法,辨治小儿肝系及心系疾病时巧用抑木扶土法,辨治小儿肾系疾病时把握"先天和后天并重"的原则。用药方面善用甘味及归脾胃经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剂量以保护脾胃功能,并采用姜制法、麸炒法、蜜制法等药物炮制方法及温服法如米汤化下、姜枣汤下等服药方法,进一步增强运脾和胃、温阳散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金元以后五脏中风研究逐渐淡化,至今罕有研究的现象,追溯《千金方》、《太平圣惠方》中的相关内容,剖析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特色。认为,与康宋以前相比,该时期的五脏中风在病证上,逐渐由一般证候向具体病证转化;在治疗上,《千金方》寒温并用,创内风论治之先河;《太平圣惠方》突出各脏中风特点,区分五脏用药,拓展内风治法。指出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今日中医临床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寒热错杂十方的方证特点,梳理出寒热错杂证主要病位是中焦脾胃,与肝胆疏泄失职关系密切,病程较长伴有正气不足的病机特征,其主证为脾胃系病证(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痞满、纳呆)、肝胆系病证(寒热往来、胁痛)及其他(四肢厥逆、乏力)。同时,基于胃癌前病变寒热错杂复杂的疾病状态,结合《伤寒论》寒热错杂十方证疾病状态、病势及用药规律等方面,总结出胃癌前病变的辨治思路为补脾土以安五脏、斡旋中焦气机以平调寒热。总之,寒热错杂证高度概括胃癌前病变复杂的疾病状态,以八纲辨证中"寒、热"立论,执简驭烦,简化胃癌前病变辨证论治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胃癌前病变复杂难治疾病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景岳全书》“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其论述提示我们:脾胃的病变是可以通过对五脏的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中绝大部分中医内科疾病按照五脏体系进行分类论述,而肢体经络和气血津液病证则分别按照病变部位和病因病机独立成篇单独论述。中医内科疾病所选代表方剂都是以古代经方为主,方中多数药物归经均在五脏范围之内,将疾病脏腑定位与药物归经结合起来,临床上一旦确定了疾病的脏腑定位,则该疾病治疗药物原则上都在相应脏腑归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靶向性。气血津液疾病根源在于脏腑的功能失调,应该也归属于五脏分类中,更利于疾病定位归经用药。  相似文献   

17.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6首,依司天在泉不同而立方.对六气时行民病方的比较和数据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发现因六气司天、在泉不同,其组方用药随六气所主气候、病证不同有较大差异;制方依据《黄帝内经》五味胜复理论配伍,君药随六气胜复而不同,用药偏辛甘温,注重调理脾胃.六气时气民病证治方为针对六气变化而...  相似文献   

18.
《脾胃论》自成书以来一直被视为治疗脾胃病之圭臬。由于脾胃病自身的特点,东垣在《脾胃论》中运用了多种相反相成的用药方法,如治气虚发热,益元气与泻阴火并行;治暑湿伤气,补脾气与除暑湿并用;治脾虚泄泻,升清阳与降浊阴同用;治虚人感冒,补正气与散邪气兼顾。  相似文献   

19.
从脏腑论脾胃郑燕萍(河北省中医院05001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善治牌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治五脏也。”这段...  相似文献   

20.
正张怀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生厅保健局特聘领导干部保健专家。张怀亮教授临床精于辨证,擅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在内科杂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张怀亮教授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脾胃在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作为"后天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