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学各个学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阴阳理论中"一分为三"的观点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人为说明事物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创立了阴阳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古人认为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所有对涉及到人体生理结构组成上的性质分类,最后都是用阴阳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脏腑、气血、上下、内外、表里以及气味的升降沉浮,脉学的划分和认识等等.  相似文献   

2.
从阴阳相关论“肺与大肠相表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特色理论之一。多年来,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是多方位的,除了中医理论内涵的阐述,还包括借助现代医学实验手段从微观水平研究肺与大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病例观察和临床疗效分析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临床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基于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希望能够追源溯流,从根本上认识"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从阴阳学说出发,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表里以及关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故中医学在阐述医理,论病穷源,立法处方,以至于养生防病等,皆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相关理论。仲景继承内经理论,发前贤之未发,提出"阴阳自和"这一概念,实为中医辨证施治之准则。仲景"阴阳自和"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试探析如次。1阴阳自和是治病求本思想的继承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天地万物,生杀变化,皆本乎阴阳,那  相似文献   

4.
"心肾不交"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对该理论的认识与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基于病理表现形式,以及阴阳、水火、升降、精血、神志、表里、经络等对心肾不交理论进行探究,以期挖掘其内涵,拓宽其理论外延,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及创新思维,对指导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论述其在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应用。以此理解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的内涵,把握中医"象"的本质,体会阴阳之象,脏腑之象,腧穴之象,经络之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阴阳观是《伤寒论》辨证的基本思想,故据此探讨《伤寒论》的临床思维。阴阳通过脉象定位,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由于阴阳失和引起全身气血分布的变化,形成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因此治疗上通过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和解表里等治则调整气血分配,最终达到阴阳自和的治疗目的,体现了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和于阴阳"的诊治思想,只有掌握阴阳的内涵和阴阳引起寒热虚实的气血变化,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7.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论的丰富内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色之阴阳、声之阴阳、症之阴阳和脉之阴阳,从而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机,故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可以防治疾病。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阴阳的枢纽,补肾中之阴阳即为治本之大法。中医学所倡导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及"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应用在妇科治疗中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伟南 《新中医》2014,46(9):229-231
<正>八纲辨证是中医学基本辨证纲领之一。目前,中医学界公认的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张煜[1]认为,八纲起源于《内经》,充实于汉宋,后经过明清的完善,由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自建国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沿用至今,已成为中医学界公认的传统概念。长期以来,八纲辨证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认为,此八纲无论是从它的概念还是内涵方面,始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毒”概念的演变及其阴阳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对整个人类医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论中医不可不辨阴阳。中医之"毒"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到现代,已成为富于时代特征的中医病理因素。那么,中医之"毒",其阴阳属性到底如何,论述者却不多,而这对于从整体观把握疾病的性质恰恰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中医"毒"概念内涵的演变、致病特点及其阴阳属性,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道共同探讨之兴趣,促进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仁 《山西中医》2000,16(5):9-11
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指出在继承性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既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大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纠正偏颇或错误认识,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继承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是明确中医学固有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应以整体观察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汉张仲景著,祖国医学的四部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黄帝内经》、《难经》等理论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伤寒病的病机变化,分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症候,叙述  相似文献   

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今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却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最近有些人另创新说[1] ,并以“肺与食管相表里”或是“肺与小肠相表里”取而代之。然而 ,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观点在几千年的中医学术史中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有其存在的科学基础。笔者在此试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展阐释肺与大肠表里的实质。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历史回顾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出自于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原文如下 :“肺合大肠 ,大肠者 ,传道之府。”如果说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是以部位相近、功能相似而配合的 ,…  相似文献   

14.
对《内经》中十纲-阴阳表里上下寒热虚实及相应之八法-和、汗(泻)、吐、下、温、清、补、消等方面进行阐发,并提出十纲辨证论治对中医学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阳转化在中医学的学术内涵。意义:阴阳转化是中医学哲学基础中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在病机提法上存在歧义,文章对阴阳转化的中医学理论的发掘,能为全面发展中医理论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对阴阳转化这一哲学规律的思考并结合相关经文分析,阐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本意,从而论证“阴阳转化”的中医学意义。结论:阴阳转化不是普遍存在的,其可采用人体存在的周期变化进行论证。而“寒热”在病因的构成上可归结为阴阳,但却不能完全指代阴阳,因此,“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与“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应当区分看待。  相似文献   

16.
在指出现有阴阳失调病机和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和临床实际,以阴阳学说和邪正盛衰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从形成机理、病机演变以及治则、方剂等方面探讨阴阳两盛病机存在的合理性及建立这一病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免疫与共鸣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清 《国医论坛》1999,14(2):13-14
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最基本的一条就在于继承其思想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建立新理论。笔者以中医学阴阳学说、整体观念等理论为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联系现代科学知识,对免疫与共鸣学说进行探讨。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使"免疫"概念逐步上升到哲学高度,这就为免疫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提供了条件。因为中医学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并共同发展起来的。本文中,免疫指维持肌体独立性,使之免受外在的及内在的各种因素侵犯、干扰。而根据中医学阴阳学说及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肌体有免疫系统,则亦必然有一与之相对立…  相似文献   

18.
"治病必求于本"乃中医学之精髓,系根本大法,其本就是阴阳。求本就是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求其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还要因人、因地、因时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正治反治,标本先后,依"八纲"以调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脏腑、气血。  相似文献   

19.
王敏  任伟 《中医药学报》2011,39(5):11-12
考证祖国医学"心肾相交"学说之源,当本于道家内丹术。在丹经的修炼中以"坎离交济、心肾交互"为得道心法,从而达到长生不老之养生目的。祖国医学援道入医,将丹家"坎离交济、心肾交互"的人体阴阳交感的认识引入脏腑范畴的心肾,从而以"心肾相交"立论作为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从这一意义讲丹家养生的理论对中医学"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立论具有发端意义,为丰富中医学理论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理论的建立与解剖实践密切相关,解剖观察是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的主要手段。从几方面可体现出解剖知识在中医学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古代医家按照解剖位置划分五脏阴阳属性;脏腑解剖位置是划分脏腑表里配属的重要依据;脏腑形态是推演脏腑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