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静  戚广浩  李乐  温祁  李震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2):1424-1427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2013—2020年HIV感染者/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为制定通州区艾滋病病例早发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2013—2020年新报告的现住址为通州区的HIV/AIDS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20年通州区共报告HIV/AIDS病例1 799例,晚发现病例219例,晚发现比例为12.17%。不同特征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不同,且2013—2020年病例晚发现比例呈下降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50岁年龄组病例(OR=1.967,95%CI:1.241~3.117)、≥50岁(OR=2.496,95%CI:1.334~4.673)、异性性途径传播(OR=1.554,95%CI:1.061~2.276)、干部职员(OR=1.863,95%CI:1.161~2.991)、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就诊者(OR=1.495,95%CI:1.054~2.122)为晚发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州区应继续加大对重点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8—2022年新诊断来源于医疗机构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18—2022年新诊断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安徽省HIV/AIDS进行分析,共6 747例。将选取的HIV/AIDS病例分为HIV感染晚发现和非晚发现,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晚发现影响因素。结果 6 747例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新诊断HIV/AIDS病例年龄为(47.67±16.87)岁,晚发现者占43.38%(2 927例),2018—2022年晚发现比例依次为44.61%(571/1 280)、45.70%(638/1 396)、44.93%(580/1 291)、41.80%(612/1 464)、39.97%(526/1 316)。与0~19岁年龄组相比,20~39、40~59及≥60岁年龄组晚发现风险较高(OR=3.212,95%CI:2.098~4.920;OR=3.946,95%CI:2.536~6.137;OR=3.589,95%CI:2.281~5.649);其他就诊者和术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京市报告HIV/AIDS患者的新发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11-2013年南京市新发HIV/AIDS患者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等信息,应用BED HIV IgG捕获酶免疫法进行检测,计算每年新发感染比例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13年南京市报告HIV/AIDS患者中,3年的新发感染比例分别为23.89%、28.33%、3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汉族人群(OR=2.30,95%CI:1.10~4.80)、检测咨询者(OR=2.01,95%CI:1.31~3.09)、专题调查人群(OR=1.82,95%CI:1.09~3.05)新发感染比例较高。结论南京市HIV/AIDS患者中新发感染比例较高,需加强主动监测和早期管理,减少二代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绍兴市2015—2017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晚发现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HIV/AIDS病例检测发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获取2015—2017年绍兴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资料,分析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绍兴市2015—2017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776例,其中晚发现病例202例,晚发现比例为26.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1.530,95%CI:1.074~2.181)、医院就诊发现(OR=2.573,95%CI:1.479~4.447)、检测咨询发现(OR=2.329,95%CI:1.584~3.424)和常住人口(OR=1.491,95%CI:1.061~2.096)是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论绍兴市2015—2017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为26.03%,年龄35岁、医院就诊和检测咨询发现及常住人口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2015年江山市报告的HIV/AIDS晚发现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导出2004—2015年江山市报告的HIV/AIDS病例报告卡/随访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IV/AIDS三间分布、晚发现情况及CD4+T淋巴细胞数。结果 2004—2015年,江山市共报告HIV/AIDS 108例,AIDS患者46例,死亡15例,其中晚发现病例45例,晚发现比例为41.67%。不同特征的病例晚发现比例不同:≥50岁及以上老年人、丧偶、文盲以及病例来自医疗机构检测的晚发现比例较高,分别为51.28%、66.67%、88.89%及50.00%;≥50岁老年人晚发现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P=0.004)。结论江山市HIV/AIDS晚发现比例较高,应加强≥50岁老年人、丧偶、文盲等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新报告的HIV/AIDS既往HIV检测情况,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库,收集2013年南京市新报告的HIV/AIDS个案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检测类型和检测单位等,对既往接受检测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研究577名研究对象中,470人在本次诊断为HIV/AIDS前未做过HIV检测,占81.46%;107人在本次诊断为HIV/AIDS前做过HIV检测,占18.54%。对诊断HIV阳性以前接受过HIV检测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来源于专题调查(OR=3.69,95%CI 1.02~13.37)和检测咨询(OR=3.63,95%CI1.48~8.91)、疾病状态为HIV的(OR=2.17,95%CI1.08~4.38),是HIV/AIDS既往检测的影响因素。结论南京市新报告的HIV/AIDS既往HIV检测比例较低,急需探索出一套适宜南京市HIV检测咨询、后续服务及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南京市2011-2015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晚发现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南京市2011-2015年新报告的HIV/AIDS,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晚发现率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晚发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南京市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的晚发现率依次为32.0%、30.5%、32.5%、29.6%和30.9%,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χ趋势2=0.255,P=0.614)。检测咨询发现的病例晚发现率由2011年的14.0%上升至2015年的21.4%,医疗机构发现的病例晚发现率由2011年的53.4%下降至2015年的47.4%,经趋势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4岁年龄组(aOR=4.563,95%CI=2.502~8.320)、已婚有配偶(aOR=1.628,95%CI=1.306~2.028)、非本市现住址(aOR=2.041,95%CI=1.683~2.475)、经异性传播(aOR=1.279,95%CI=1.040~1.572)和医疗机构来源(aOR=2.791,95%CI=2.280~3.416)的病例晚发现率较高。结论 南京市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的晚发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provider initiated HIV testing and counseling,PITC),同时扩大对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和检测动员,促进HIV感染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菏泽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HIV/AIDS)的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相关历史卡片,筛选2014~2018年新报告的现住地址为菏泽的HIV/AIDS病例,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晚发现定义,分析晚发现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18年菏泽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728例,晚发现252例,平均晚发现率为34.62%。各年新报告病例分别为116、134、151、204、123例,晚发现率分别为46.55%、34.33%、38.41%、29.90%、26.83%。医疗机构的病例晚发现率(40.52%)高于检测咨询和其他检测,不同样本来源的晚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性传播的晚发现率高于同性传播,不同传播途径的晚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19岁的HIV/AIDS感染病例相比,≥60岁组晚发现风险较高(OR=7.02,95%CI:2.62~18.78)(P0.01);与文盲相比,高中或中专感染病例晚发现风险较低(OR=0.42,95%CI:0.20~0.89)(P0.05);与其他样本来源相比,医疗机构晚发现风险较高(OR=1.76,95%CI:1.10~2.83)(P0.05)。结论菏泽市2014~2018年新报告HIV/AIDS感染病例晚发现率较高,晚发现与文化程度、医疗机构、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了解南京市某区2004—2014年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市某区2004—2014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3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HIV/AIDS年报告率为0~1.94/10万。报告HIV/AIDS病例(38例)中,2009—2014年报告病例占89.47%。20~49岁年龄组占86.84%,50岁以上占10.53%,学生占2.63%。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86.84%),近3年因同性性接触感染占同年病例比例的62.50%~80.00%。医疗机构发现病例数占71.05%,其中通过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咨询(PTTC)发现的病例数占42.11%。病例晚发现率为26.32%。结论在该区人群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于男男性接触者(MSM)、学生和高年龄者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阴市新报告艾滋病病例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建立晚发现预测模型。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对2007—2017年江阴市新发现的62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晚发现影响因素分析,应用分类树建立晚发现预测模型。结果 628例病例中晚发现187例,晚发现率为29.78%。近5年的晚发现率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χ2趋势=3.61,P0.05)。同性传播(OR=2.87,95%CI=1.62~5.10)、医疗机构检测发现(OR=3.12, 95%CI=2.03~4.81)及既往无HIV检测史(OR=4.76,95%CI=1.41~16.11)是晚发现的危险因素。分类树模型共3层,9个节点,筛选出3个解释变量:样本来源、感染途径和确诊年龄,其中样本来源是晚发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来源于医疗机构、通过同性传播且28岁的感染者晚发现的风险最高。该模型Risk值为0.269,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71~0.759)。结论 江阴市艾滋病晚发现情况不容忽视,应提高≥50岁、本地户籍、已婚和男男同性人群艾滋病主动检测意识,提高检测服务可及性,全面推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服务,促进高危人群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3—2016年湖州市吴兴区老年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老年人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2016年吴兴区≥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老年人HIV/AIDS的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及病例发现途径等。结果 2003—2016年吴兴区累计报告老年人HIV/AIDS 89例,占同期报告病例总数的27.81%。年龄50~81岁,平均(59.45±7.68)岁;男性77例(86.52%),女性12例(13.48%);农民占42.70%;已婚有配偶占76.4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8.65%;性接触传播占98.88%;由医疗机构筛查发现的病例占62.92%。53.93%的老年人HIV感染者报告当年即转为AIDS患者。结论吴兴区老年人HIV/AIDS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多为医疗机构被动检测发现,且晚发现比例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苏州市相城区2005—2016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相城区每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感染途径以及样本来源等资料,计算相城区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并分析晚发现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16年,共报告HIV/AIDS病例210例,33例(15.71%)属于晚发现病例。各年份晚发现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χ~2趋势=0.95,P=0.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年龄组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风险是≤24岁年龄组的21.11(2.32~191.78)倍。与样本来源于羁押人员体检的HIV/AIDS病例相比,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检测咨询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的HIV/AIDS病例晚发现风险(OR值)分别是7.72(1.63~36.50)、7.90(1.54~40.69)和14.55(2.53~83.61)。结论苏州市相城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低,年龄和样本来源是影响晚发现的主要因素,应加强中老年人群的HIV筛检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苏州市≥50岁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方法从中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获取2012-2018年现住址为苏州市、确诊时年龄≥50岁的HIV/AIDS信息,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GM(1,1)对未来4年流行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2012-2018年苏州市新报告≥50岁HIV/AIDS852例,占全人群新报告病例数的20.2%,有明显上升趋势(χ2=17.9,P=0.00)。男女比为4.31,以50~59岁年龄组为主(占50.2%)。主要传播途径为异性传播(占72.3%),其中81.5%的HIV/AIDS有过非婚异性性接触史,18.5%为配偶或固定性伴为HIV抗体阳性。病例发现途径以医疗机构相关检测为主,占71.8%。感染时间>5年的比例为70.5%,感染平均年龄(60.5±7.9)岁;感染病时间≥8年的比例为37.1%,晚发现比较高。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未来4年≥50岁HIV/AIDS数分别为221、259、305、357例。结论苏州市≥50岁HIV/AIDS数仍将继续增长,应积极开展相关专题调查,控制影响该年龄段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阳江市≥50岁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1年阳江市≥50岁HIV/AIDS病例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7—2021年阳江市共报告≥50岁HIV/AIDS病例633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0.72%,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5.51%),平均年龄(64.37±9.90)岁;文化程度以小学以下为主(占73.78%)、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占56.7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56%)。病例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为主(占75.04%),传播途径以经异性传播途径感染为主(占95.26%)。确证后病例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34.46 d,其中初诊为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存活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98.8、286.9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516例病例在报告1年内做过CD4检测,45.35%病例感染时间≥8年,病例晚发现比例为41.39%。结论 阳江市≥50岁年龄组病例是近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福建省≥60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群HIV/AIDS精准干预和防治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福建省报告的2 152例≥60岁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人口学、既往高危行为接触史、可能的感染途径、HIV抗体检测和CD_4~+T淋巴细胞检测等信息,比较分析老年人群中易感染HIV危险行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9年福建省每年报告≥60岁HIV/AIDS病例数逐年增多,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90.411,P 0.001)。异性传播是≥60岁老年病例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占91.6%(1 971/2 152),不同性别之间的接触史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病例主要通过商业性行为感染HIV,占67.9%(1 079/1 589),女性病例以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接触为主,分别占44.2%(169/382)和39.5%(151/382)。随着年龄的增加,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商业性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从60~65岁年龄组的24.7%(219/885)和13.6%(120/885)下降至≥73岁年龄组的19.6%(89/455)和4.0%(18/455),而商业性行为则从60~65岁年龄组的52.0%(460/885)上升至≥73岁年龄组的66.2%(301/455)。46.5%(818/1 761)的病例感染发生在60岁之前,感染持续时间在≥3年占82.7%(1 457/1 761),医疗机构筛查是福建省发现≥60岁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来源,占78.3%(1 685/2 152)。结论老年人群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应针对其行为特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16.
孔继连  韦陶 《华南预防医学》2023,(10):1280-1284
目的 对2018—2022年柳州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病人(AIDS)的晚发现情况和晚发现病例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下载现住址为柳州市的2018—2022年新报告的HIV/AIDS流行病学资料,对晚发现病例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2022年柳州市共报告2 898例晚发现病例,年均晚发现比例为52.20%(2 898/5 552),历年的晚发现比例呈下降趋势(P趋势<0.01);男性(54.30%)、年龄≥40岁(55.73%)、离异或丧偶(55.5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8.11%)、农民(57.66%)、异性传播(53.96%)、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57.73%)等特征的感染者晚发现比例较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06)、年龄≥40岁(OR=2.219、2.163、2.014)、农民(OR=2.44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1.362)、异性传播(OR=1.9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1-2020年三门峡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三门峡市HIV/AIDS病例的早发现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下载2011-2020年三门峡市HIV/AIDS病例信息,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制定的晚发现定义,计算晚发现情况,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0年,三门峡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1 040例,其中晚发现382例,晚发现比例为36.8%,各年晚发现比例分别为50.7%、53.1%、48.2%、35.8%、31.2%、34.9%、30.8%、31.5%、32.5%和39.9%,呈下降趋势(χ2趋势=7.319,P=0.007)。单因素分析发现,报告单位、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感染途径、样本来源的晚发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医疗机构报告、异性性传播、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和检测咨询、≥45岁年龄组人群晚发现比例高。结论 2011-2020年三门峡市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呈逐年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6 - 2017年玉溪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晚发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以及历年CD4+ T 淋巴细胞检测原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 - 2017年玉溪市新发现HIV/AIDS病例2 132例,历年检测份数占当年总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3.33%上升至2017年的31.81%(χ2 = 9 840.375,P<0.001),晚发现比例由2006的16.28%上升到2017年的17.99%;截止2018年3月,457例晚发现病例中死亡的占30.8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 1.280,95%CI:1.020~1.605),相对于18~30岁年龄组,年龄为31~40(OR = 1.841,95%CI:1.343~2.523),41~50(OR = 3.585,95%CI:2.506~5.129),50岁以上(OR = 2.899,95%CI:1.974~4.255),相对于婚检和孕检,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OR = 2.887, 95%CI:1.921~4.337)、自愿咨询检测(OR = 1.704,95%CI:1.109~2.618)等是晚发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需要继续扩大HIV抗体筛查面以更早的发现患者,对于晚发现的AIDS病例,应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服务质量,避免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0-2019年山东省东营市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现住址为东营市的HIV/AIDS确诊病例(包含死亡病例)资料,收集病例报告历史卡片中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传播途径等内容,以及截至2020年5月30日的随访数据库的首次CD4检测日期、结果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2019年东营市新报告HIV/AIDS患者病例首次CD4细胞及时检测比例从2017年起逐年升高,从2016年的20.0%上升至2019年的75.8%(χ^(2)=130.499,P=0.02)。年龄≥50岁(OR=3.629,95%CI:1.394~9.451,P=0.00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OR=0.531,95%CI:0.300~0.940,P=0.030)是导致新报告HIV/AIDS患者CD4细胞检测及时性降低的影响因素。年龄≥50岁(OR=0.387,95%CI:0.169~0.887,P=0.025)和医疗机构来源(OR=0.310,95%CI:0.132~0.725,P=0.007)是新报告HIV/AIDS患者CD4细胞结果较低的影响因素。结论2010-2019年山东省东营市新报告HIV/AIDS患者首次CD4细胞检测率显著提升,中老年、文化程度以及医疗机构来源是影响首次CD4细胞检测及时性和检测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了解2011-2016年南京市15~24岁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2016年南京市报告的15~24岁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流行特征以及15~24岁男男性行为者(MSM)哨点监测数据.结果 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15~24岁HIV/AIDS 883例,历年报告的病例数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X2毛势=10.63,P=0.001).15 ~ 24岁HIV/AIDS病例以外地户籍、学生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同性性传播占83.5%,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X2=28.16,P<0.01);通过检测咨询发现的占51.4%,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x2=68.20,P<0.01).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青少年学生HIV/AIDS 319例,其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33.9%)高于同期所有15~24岁HIV/AIDS(18.9%),青少年学生病例中经同性传播所占比例(93.4%)高于校外青少年病例(77.8%),经献血筛查发现所占比例(14.1%)高于校外青少年(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5~24岁MSM梅毒总阳性率为5.4%,HIV总阳性率为7.3%.结论 南京市15~24岁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亟需加强学生群体和MSM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