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行泄泻,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1]。本病始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在该书的"调经门"中写到:"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亦有外感风冷,内伤饮食而致脾气不实者。虚者补之,风冷所感则温之,饮食所伤则消之。"本病特点则是仅在月经周期行经中出现腹泻症状,而月经停止腹泻症状随之消失。经行泄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西医多认为与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动力异常、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有关~[2]。而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因脾气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所致。李红梅,主  相似文献   

2.
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然脑系疾病患者,如失眠、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在发病过程中亦多伴"胃气不和"的症状,王新志教授认为"卧不安"则"胃也不和","病在大脑,治在脾胃,利在心神,辅在四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脑系疾病,兼有胃肠功能异常的表现,效果颇佳。笔者随导师王新志学习多年,现将吾师观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多系统萎缩是一组原因不明、散发、进行性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自主神经和小脑3大系统,临床症状较复杂,与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症状重叠,属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一种。多系统萎缩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痿证"、"眩晕"等范畴,多在中年起病,  相似文献   

4.
王华 《光明中医》1999,14(1):F002-F002
临床上胸痹心痛患者往往有“动则加重”的症状。“动则加重”是气虚的一种表现,故医者往往认为“胸痹,心痛,动则加重”是心气虚,故在用药时加入大量补气药,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动则加重”不只是心气虚的表现,亦可为实邪发病的症状,故须辨明标本虚实,...  相似文献   

5.
正肝癌起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则发病很快,有"癌中之王"的称号。目前认为其自然病程约为24个月。笔者多年来运用中医药进行肝癌的治疗,经过认真负责的治疗,其中确有一部分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甚至治愈。现将笔者对本病的一些认识作简要介绍并附验案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郁怒难伸,情志不舒,长期或过度的气机郁滞是肝癌产生的内在因素;而湿浊之邪则是导致肝癌产生最重要的病因。中医认为湿浊之邪可  相似文献   

6.
肾病水肿是临床常见病证,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症状易反复,是中、西医治疗的一大难点。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治疗备受关注,中医药能发挥其独特优势,多角度辨证施治。文章从"血不利则为水"角度阐释"血不利"与水肿的病机关系,并从肾络理论探析"血不利"与肾病水肿的发病机制。进而提出运用祛瘀通络法、养脏和络法辨证论治肾病水肿,临床常选用虫类药、藤类药及血肉有情之品,使络通血畅、血利水布,水肿得消,为中医药防治肾病水肿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著名论断,探讨血与水在生理和病理上同生互用、交相为病的关系。从目窍代谢旺盛与目脉易瘀易损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探究认为脉行不畅,气滞血瘀,水液外渗,集聚于黄斑区,则发为黄斑水肿,得出"血不利则为水"贯穿于黄斑水肿的发病始终,明确治疗黄斑水肿时活血与利水的辨证关系,为临床治疗黄斑水肿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经行头痛是指每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则解的一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本病症状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更会对患者的精神及心理造成伤害.其发病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经前期综合征.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有关.现代医学常予止痛药、抗焦虑药物或口服避孕药等以缓解症状,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疗法治疗经行头痛独具优势,疗效颇佳.哈氏妇科起源于清朝末年,鼎盛于第三代传人哈荔田教授,为全国十大妇科流派之一.哈氏妇科重视"气分药"的应用,注重补养肝脾肾三脏,独创"补肾八法",即补肾调肝法、补肾调经法、补肾摄血法、补肾通经法、补肾扶脾法、补肾软坚法、补肾助孕法、补肾安胎法[1],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哈氏妇科第五代传人吴林玲临床运用哈氏妇科"补肾八法"治疗经行头痛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血脂症治疗方三则张明德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730000高血脂症是指人体中脂质代谢异常,血浆里脂质中的一种或多种成份的浓度超过正常高限的病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高血脂症”之病名,但类似高血脂症的一些症状,可见于眩晕、胸痹、痰饮...  相似文献   

10.
心悸是以患者自感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常伴有胸闷、失眠、耳鸣等症状,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引发.奔豚首见于《内经》,以发作时感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发作时烦躁欲死,缓解后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时轻时重,多受情志影响.虽奔豚气发作时的症状易与心悸相似,但其根本病因病机并不相同.二者发病均与体质、情志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其治疗方面亦有相同之处.本文从奔豚的角度探讨心悸治疗.现将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且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1]。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液微循环障碍、自身免疫疾病和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2]。本病的男女发病比例和左右耳患病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学"暴聋"范畴,临床主要以耳内骤感胀闷堵塞,听力急剧下降并伴随眩晕、耳鸣等症状为主。本病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记载,《素问·厥论》曰:"少阳之厥,则暴聋。"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血液流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提出了"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该理论对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文章分析了"血不利则为水"的内涵,气、血、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肾性水肿的发病机理,体现了"血不利则为水"理论对肾性水肿治疗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出自《灵枢·经脉》篇,对于"陷下"的理解,其中之一为"寒邪侵袭,经脉陷下",顽固性面瘫因症状上具有迟缓、下垂的特点;病机上具有脉络空虚,风寒入络的特点,分别从表象和机制方面与"陷下"相契合。因此,应用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且结合"升提"之意的思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重灸、悬灸和速灸均是该思路的具体体现。从症状、病机、灸疗方法三方面具体阐释了"陷下则灸之"理论对于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 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痞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张国骏教授认为"痞证"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易致气机壅滞,湿邪停聚,气郁湿滞于胃脘部则会出现胃脘部胀满不舒的症状,临证时运用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痞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医文献中"痈"的含义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痈在临床上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则发生在体表,两者虽同属痈证范围,但在辨证施治上多有不同。本病早在《内经》中就记载:"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临床症状为局部光软无  相似文献   

18.
"脾不及则九窍不通"源自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断丰富,各有发挥。脑窍化生神机,为藏神之窍,主导神识、精神和情志等,其功能正常行使与脾脏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和升清,"脾不及"则运化无力、升降无权,致使津聚为痰,痰蒙清窍而发为痴呆。结合"脾不及则九窍不通"理论,阐释"脾不及"是痴呆发病的重要病机,以燮理"脾不及"为切入点,为益气开窍法防治痴呆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单纯性贫血验案三则林柳如柳州市中医院545001广西柳州市解放北络32号单纯性贫血是某些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状。可见干慢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或疾病后期。西医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输血仅是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汗为人体之津液,具有润泽皮肤、调和营卫的作用.而当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脏腑时,则会发生出汗时间、部位、颜色、汗量等的改变,此种"汗出异常"的症状,被称为"汗证"[1],西医多将其归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汗证又分为自汗、盗汗.《医方考》云:"醒而出汗日自汗,睡而出汗日盗汗.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也".在临床上,自汗、盗汗兼有的患者居多,且无明显诱因发病,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