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医学导论》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一门特色课程,以弘扬新安医家医德医风、传授新安医家学术思想、汲取新安医家临床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设计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是根据我校办学实际,在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质量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有益尝试,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院校一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新安医学特色,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等举措,注重培养学生的继承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既掌握传统中医学知识又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安医学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3.
全科医学是一门人文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更需要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文章以糖尿病全科医学处理为例,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并对全科医学方向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提示,以真实案例导入、以病案为中心进行讨论、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到医院及社区参与教学见实习是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有效的结合点。今后需结合“全科医学”进展和“最新医学指南”,在授课中将学生的角色扮演与病例讨论相结合,开展线上教学,探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3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安医学概论》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充实和改进的过程,需要教学前的设计、教学中的再次备课和教学后的不断思考,形成教学良性循环,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相互辉映,不断提高《新安医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培育新安医学和中医文化传承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5.
王志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2):2620-2624,2836
目的:对医学智能进行概要论述,以推动医学智能的发展和进步;方法:主要采用叙述和论证的方法;结果:给出了医学智能的定义,概要论述了智能医学所涉及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线分析处理(OLAP)、ETL-数据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装载(load)、医学智能系统架构等重要内容及核心技术;结论:医学智能包含智慧和能力两方面,智慧强调思维思想理念层面,能力强调行动层面,医学智能最终要解决诊疗智能化等实际问题,开展和研究医学智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应该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学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医学文献、众多的医家和突出的医学成就,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新安医学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可充分发掘文献的内在价值,也有效地保护了存世的珍贵文献。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建设新安医学特色数据库的阶段方案。通过建设新安医学特色文献数据库,拟将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特色优势及新安医学的深刻内涵,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再续辉煌。  相似文献   

7.
新安医学的特色,总体体现在6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一是理论创新活跃,注释经典也多发明,启蒙普及不忘创新,继承与创新有机统合;二是秉持徽学和谐传统,滋阴温补、伤寒温病虽学派林立,但求同包容,学说纷呈与交流融合有机统合;三是世医代代因袭,实际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家族链与学术链融合交织、有机统合;四是徽域儒道佛并兴,医而好儒但不排斥佛道,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有机统合;五是根植于本土历史地理时空而又不断向外辐射,融入中医药学大循环而又植入“新安学术”基因于其中,“时空新安”与“学术新安”有机统合;六是生发于徽文化的沃土,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体两翼,医学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合,以满足群众医疗养生和精神文化的双向需求。  相似文献   

8.
新安医学的特色,总体体现在6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一是理论创新活跃,注释经典也多发明,启蒙普及不忘创新,继承与创新有机统合;二是秉持徽学和谐传统,滋阴温补、伤寒温病虽学派林立,但求同包容,学说纷呈与交流融合有机统合;三是世医代代因袭,实际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家族链与学术链融合交织、有机统合;四是徽域儒道佛并兴,医而好儒但不排斥佛道,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有机统合;五是根植于本土历史地理时空而又不断向外辐射,融入中医药学大循环而又植入"新安学术"基因于其中,"时空新安"与"学术新安"有机统合;六是生发于徽文化的沃土,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体两翼,医学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合,以满足群众医疗养生和精神文化的双向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学肇始于宋,鼎盛于明清,此间徽商崛起,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新安医学的发展被推向极盛阶段,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和医著。如宋之张杲,元之王国瑞,明之汪机、吴昆、江瑾、方有执、孙一奎、徐春圃、陈嘉漠、方广、余午亭、吴正伦、程蚧、程衍道,清之程正通、程林、程国彭、吴谦、郑梅涧、许豫和、吴澄、程杏轩等。据史料考证,自宋迄清,卓然成家者766人,其中415人撰写559部著作,蜚声海内外。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提出了新安医学学术链的概念,以此来阐述其学术特点;认为学术链是归纳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的主线,而家族链实际上就是一支特珠的学术链;并例举出了石山链、太医链、程氏心法链、游学求师链、崇伤寒链、崇丹溪链、秘方链等7条新安医学学术链,从主要学术特点及代表医家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观点鲜明,符合新安医学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1.
新安医学的儒学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结合,经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制作成的具有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等作用的特殊膳食.作为中医流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安医学,其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养生医著宏富,其中关于药膳食疗的篇论在众多著作中层出不穷,且在秉承古人学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安医学药膳文化中健脾保元、四时调摄、食治先于药治、恬淡味...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黄山市为核心区域),肇始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医学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民族医学的发展与其它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与本民族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历史与纳西族和汉、藏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相联系,是一个以本民族医药学为起点融合其它民族医药学知识的多元性发展过程。 唐代以前是纳西族本民族传统医药学的萌芽、发展和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被纳西先民用自己创造的象形文字写进东巴经书。内容包括了人类的起源、发展,病  相似文献   

15.
中医再生医学概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瀚旻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09-2312
将中医再生医学明确定义为:综合运用中医药学和再生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医药在体内外调控组织或器官再生方法与机制的一门学科。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中医药的综合调节作用去维护和调控机体本来存在的自然再生愈合能力,达到修复和重建器官功能的目的。研究重点不仅在于如何利用中医药调控机体的正常再生修复,而且更关注如何利用中医药减少或防止机体的异常再生病变。论述了中医再生医学的理论基础(维护生机的根本理念、精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整体调控的治疗手段、既病防变的特色优势)、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简要评述了中医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胡元奎  李兰 《陕西中医》1998,19(5):214-215
<正> 1 渊源 中国医学象数学说同易以一样起源于对天、地、人三才的长期观测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新安医学研究虽属于医学的范畴,但更有宽厚的文化视野。新安医学具有徽方言区的特质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安医学又是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子细胞,并且曾是引领中医学术时尚的主流学派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学导论以新安医学发展史和学术特色为主要教学内容,是我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中医人才的一门特色课程,面向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各专业开设,平均每班次18学时,由医史文献教研室承担教学.面对课程内涵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和讲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安医学发源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桑梓之邦,宋代以降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安学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界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而且从业家族代代相传,形成新安世医学术传承链。800余位医家,800余部著作,"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创下了许多中医学之最。新安医学学术兴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创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中医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安医家随徽商足迹寓居各地,明代徐春甫在北京组织发起了我国最早的学会组织和科技团体"宅仁医会"。新安医籍大量东传,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儒医辈出、世医不绝,文献宏富、名著林立,创新发明、学说纷呈,交流传播、影响深远,均是新安医学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局日前从民间收购到一批新安医学老处方原件,共有200余张。这一处方群的发现,对研究清末以后徽州地区新安医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