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靳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6):528-530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丹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实验室观察指标两组血小板聚集率、PT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丹奥治疗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维普资源系统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两个中文数据库关于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RCTs,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具有临床疗效,但纳入的总体文献质量尚不能让人满意,缺少高质量的文献,有待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中,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水平和质量,以期更科学、客观评价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杨全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予以灯盏花素治疗.观察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并随时记录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运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起到更好的恢复血流、改善侧支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降低致残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方景云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03-403
目的探讨新型中药针剂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西药基础治疗采用甘露醇、脑活素及降压、控制血糖、血脂;治疗组6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灯盏花素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1.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有扩张脑血管、冠状血管及改善局部供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炎症的影响。方法 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通过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扎雷格,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NIHSS评分、hs-CRP、TNF-α和Hcy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总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治愈率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提高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治疗后认知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陈朝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37-1538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192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为丁咯地尔联合灯盏花素治疗的治疗组和应用脉络宁联合丹参治疗的对照组,每组96例,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3.3%与对照组的5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降低血黏度,疗效好,且费用低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灯盏花素注射液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溶栓、抗凝疗法最为有效,而溶栓、抗凝有严格的适应证,大多数患者仍需以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扩张血管、改善脑缺血等疗法为主。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们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3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蕲蛇酶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甲组采用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用蕲蛇酶;丙组在乙组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分别对3组治疗前、后3、7、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血液流变学及疗效评价。结果丙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甲组和乙组(P〈0.01)。总有效率丙组96.2%,乙组79.6%,甲组66.3%,丙组明显优于乙组和甲组(P〈0.05);显效率分别为丙组83.2%、乙组53.1%、甲组32.8%,丙组优于乙、甲组(P〈0.05、P〈0.01);丙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优于乙、甲两组(P〈0.01)。3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显著变化,未发现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蕲蛇酶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明显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疗效显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灯盏花素联用三七总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ICAM-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用三七总苷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组、三七总苷组、中药联用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模型。术后2h给药,每日1次,连用3d。每组均于术后6h、24h、72h静脉取血,最后1次采血、评分后1h断头取脑。用ELAIS法检测血清ICAM-1值。神经缺损评分采用Bederson10分法标准,脑梗死体积采用百分比计算。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CAM-1显著升高,神经缺损评分高,脑梗死体积大;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组、三七总苷组、中药联用组血清ICAM-1值下降,神经缺损程度轻,脑梗死体积小;与三七总苷组和灯盏花素组比较,中药联用组作用最显著(P0.05)。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运用辛温祛风化痰胜湿和活血化瘀中药有机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恢复血流,改善侧支循环,减轻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将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复方丹参液20ml,胞二磷胆碱0.5g加生理盐水500ml静滴(1次/d,10d为一疗程);观察组予灯盏花素15ml加5%葡萄糖盐水500ml静滴(1次/a,10d为一疗程),同时予氦氖激光血管内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改善,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3%),提示灯盏花素联合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60例和易损斑块组60例,2组又随机各选3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小剂量)和阿托伐他汀40 mg/晚(大剂量)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sCD40L、sVCAM-1和MMP-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治疗后2周,2组大剂量治疗患者血清LDL-C、hs-CRP、sICAM-1、sVCAM-1、sCD40L和MMP-3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治疗患者(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36例AC I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易损及斑块稳定各68例,两者均随机抽取34例分别给予小剂量(小剂量组)和大剂量(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患者的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治疗后,两组LDL-C、TG、TC、hs-CRP、IL-17和MMP-9均下降,大剂量组均低于小剂量组(P〈0.05或〈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AC I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CM)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脱水、抗凝、护脑、高压氧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疗程14 d。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梗塞体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6例,无效1例;对照组依次为10、12、10、8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s ICAM-1、MMP-9水平、梗塞体积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均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与对照组的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1,P0.05)。结论 CM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s ICAM-1、MMP-9)水平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09~2016-04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在乌司他丁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均连续治疗7 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内毒素含量。结果观察组痊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8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内毒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IL-10水平,降低内毒素、IL-6、IL-8、TNF-α水平,减轻炎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脑梗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15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联合应用丹参多酚酸。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7)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以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评价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采用神经功能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IL-6、IL-17、hs-CRP、ET-1、NO、VEGF、NIHS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IL-6、IL-17、hs-CRP、ET-1、NIHS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NO、VEG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IL-6、IL-17、hs-CRP、ET-1、NIH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NO、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丹参多酚酸能够显著降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促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L选择素、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130例,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19例),颈动脉斑块组(83例)及颈动脉狭窄组(2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ICAM-1、E选择素、L选择素、P选择素和MMP-9水平,分析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 ①血清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MMP-9及L选择素在内膜增厚组分别为(344±63)、(11±3)、(23±9)、(1.0±0.3)ng/ml及(294±63)pg/ml;在斑块组分别为(384±71)、(12±4)、(31±11)、(1.1±0.4)ng/ml及(338±110)pg/ml;在狭窄组分别为(503±117)、(13±4)、(32±10)、(1.3±0.5)ng/ml及(394±122)pg/ml,三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②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MMP-9及L选择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485,r=0.228,r=0.219,r=0.182,r=0.250;P〈0.01或P〈0.05)。另外,各炎性因子之间除ICAM-1与E选择素和P选择素外,不同炎性因子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高原不同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schemic,ACI)患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高海拔(3400 m)ACI患者40例(高海拔ACI组)、中度海拔(2260 m)ACI患者48例(中度海拔ACI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IL)的IL-1β、IL-2、IL-6和IL-8和TNF-α的水平。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高海拔对照组(30例)和中度海拔对照组(40例)。结果不同海拔地区ACI组TNF-α、IL-1β、sICAM-1和IL-8水平显著高于各对照组;高海拔ACI组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中度海拔ACI组比较,高海拔ACI组血清TNF-α、IL-1β、IL-6和sICAM-1水平明显增高(P<0.01)。除高海拔对照组TNF-α水平高于中度海拔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IL-2在4组间变化不大。ACI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TNF-α、IL-1β和IL-6呈正相关(r=0 564,P<0 01),而与IL-2和IL-8无相关性。结论在高原ACI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由TNF-α、IL-1β、IL-6和IL-8介导的炎性反应,sICAM-1参与脑缺血的发病过程。随着海拔增高及慢性缺氧加重,炎性反应增强,导致脑组织损伤加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血脂、颈动脉斑块等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40例.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疗效,血脂、颈部血管超声的变化,并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再发脑梗死.结果 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总动脉内径、斑块体积、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组分别为(1.36±0.33)mmol/L、(5.21±0.32)mmol/L、(1.20±0.10)mmol/L、(1.31±0.37)mmol/L、(6.43±0.71)mm、(40.39±8.94)mm3、(0.70±0.06)、(2.12±0.37)、(10.24±3.31)分,低于对照组[(1.77±0.80)mmol/L、(5.80±0.37)mmol/L、(1.43±0.16)mmol/L、(1.57±0.39)mmol/L、(6.67±0.47)mm、(54.26±8.25)mm3、0.82±0.08、2.18±0.54、(14.69±3.23)分],(均P<0.05或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速度治疗组分别为(1.66±0.50)mm、(71.34±15.01)an/s,高于对照组[(1.50±0.68)(68.97±18.21)an/s](均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5.0%(P<0.05),6个月内未见脑梗死复发.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预后,对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体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各项指标有较好的效果,对干预脑梗死的复发起到积极作用,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血清C1q/TNF相关蛋白3(CTRP3)的变化水平并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开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PCI患者55例为研究组,5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TRP3的水平。
结果治疗前研究组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TRP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TRP3与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r=-0.351,P=0.009;r=-0.465,P=0.003)。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CTRP3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RP3与TNF-α、IL-6水平也呈负相关(r=-0.326,P=0.015;r=-0.569,P=0.001)。
结论PCI患者血清CTRP3含量显著降低,治疗后水平增高,且与TNF-α、IL-6水平负相关,提示CTRP3可能参与PCI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CTRP3的表达可能作为辅助判断PCI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Influence of aspirin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olheim S Arnesen H Eikvar L Hurlen M Seljeflot I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3,92(7):843-84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aspirin on selecte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ati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Warfarin Aspirin Re-Infarction Study-II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aspirin 160 mg/day or aspirin 75 mg/day + warfarin, or warfarin alone after AMI. After AMI, aspirin 160 mg/day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han warfarin alone over 4 years. However, the same levels were not predictors for clinical end poi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