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强调脾肾两虚,湿浊内停是慢性肾衰的重要病机,湿浊既是慢性肾衰病变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病理产物,又是加重慢性肾衰病情的重要致病因素。湿热内蕴是慢性肾衰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清热利湿泄浊,急则治标,因势利导,移邪外出,常可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论慢性肾衰"毒"的来源与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超  王钢 《国医论坛》2006,21(5):10-12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本病可归属中医"肾劳"范畴,其某些阶段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 ,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 ,而肾之生理功用正在于藏泄有度、排泄浊毒,肾衰时其泄毒之用减退乃至废用,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俾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健脾益肾、泄浊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峥 《中医杂志》2002,43(2):129-130
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造成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并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肾两虚证是慢性肾衰的最常见证型,并常兼夹浊毒内蕴。我们采用健脾益肾、泄浊排毒法为主的方药治疗本病患者7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张胜容教授认为“肾衰一病,脾胃先伤”,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肾两脏相互影响,逐渐走向衰败,并伴有湿、浊、瘀、毒等邪实混杂,贯穿全程.张胜容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证及气阴两虚浊瘀互阻证.治疗上主张早期就应顾护脾胃,并根据慢性肾...  相似文献   

5.
向英歌  邓国林 《山西中医》2010,26(12):55-56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肾二脏,病机关键是脾肾亏虚,浊毒内蕴瘀血,临床运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郭恩绵教授将慢性肾衰竭命名为"虚劳水气病",认为是由外感风寒、风热,疮毒,水湿;或饮食不调,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耗伤脾肾所致之水气病日久不复,耗伤气血,导致脏腑、气血阴阳俱虚的虚劳证。为脾肾两虚,湿毒浊邪内蕴,普遍存在瘀血阻络;可分为标本两端,脾肾两虚,气血阴阳皆亏为本,瘀血阻络,湿毒浊邪内蕴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攻为主,祛邪为先,主张祛邪之剂不宜过度峻猛,也不宜过分柔和,补益脾肾,解毒化浊,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不忘活血化瘀通络,不必有明显血瘀之证才活血化瘀,应早期长期应用;采用"口服化浊,灌肠泄浊,药浴散浊,敷脐驱浊"等多种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自拟肾衰饮(黄芪、白术、太子参、砂仁、白蔻、藿香、佩兰、山茱萸、大黄、车前子、泽泻、菟丝子、丹参等)内服,精选大黄、附子、红花和白头翁组成"降氮煎剂"灌肠;取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丹参、防风、艾叶、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等药浴;灸法和药物敷脐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用于湿毒浊邪壅滞三焦,呕恶较剧,药食难入者,疏通经络、通达脏腑、扶正祛邪、调理阴阳。  相似文献   

7.
周圆 《江苏中医药》2016,48(3):27-28
王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湿瘀内蕴,气虚血瘀是推动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从"气血互根"论治本病,具体施以温阳益气、滋养阴血、化瘀泄浊诸法,邪正兼顾,气血同调,获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张琪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琪研究员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理论造诣深厚 ,临床经验丰富 ,擅治内科、妇科等疾病 ,笔者有幸从师随诊 ,获益匪浅。现将张琪老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经验总结如下 :CRF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 ,正虚邪实贯穿于CRF的始终 ,正虚主要指脾肾两虚 ,邪实主要与湿毒内蕴 ,血络瘀阻有关。脾虚运化失司 ,水湿内停 ,肾虚气化不利 ,浊不得泄 ,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 ,湿浊内蕴 ,日久化为浊毒 ,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其病势缠绵 ,证侯多变 ,难以速愈。因此 ,临床要明辨虚实轻重缓急 ,抓主要矛盾以恰当施治。1 肾功不全代偿期 :临床上…  相似文献   

9.
李金生主任认为慢性肾衰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于脾肾,由气虚及阳及阴,标实主要为湿浊瘀血,湿浊内蕴化毒蕴结三焦,瘀血贯穿始终。临床辨证可以结合三焦辨证,分清标本,有是证用是药,治本当补益脾肾,治标当解毒泄浊、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中医“肾劳”范畴,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脾肾衰败,秽浊之邪排泄障碍,留于体内为患。其中浊邪含义较广,本病中主要包括湿、热、瘀、毒等[1]。泄浊,即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浊阴从下窍而出。孙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泄浊理论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水肿""癃闭""关格""肾劳"范畴,肾病日久,可伤及脏腑机能,导致正气亏虚,湿浊、痰饮、瘀血、毒邪阻塞肾络,使肾失开阖,诸邪留于体内,故形成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临床症状,保留残肾功能,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延缓早期慢性肾衰向终末期肾衰的进展,延长终末期肾衰的临床生存期。诸多新兴疗法如中草药药浴、中药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拓展给药途径,使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手段更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浊邪是指具有浑秽、稠厚、黏滞、胶结特性的一类内生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浊邪蕴久化毒,出现浊、毒的双重致病特征时,称为"浊毒"。浊毒致病,有浑秽、重浊、火热、广泛、危重、顽固的特征,符合慢性肾脏病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日久脾肾衰败,无力运化水湿,致浊邪壅滞,恋久化毒。浊邪"毒化",直伤脏腑,变证丛生,多见于慢性肾脏病3~5期,提示病情危重。浊毒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密切相关,治疗上宜用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通腑泄浊、辛开苦降等法,因势利导,驱邪以安正。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为脾肾衰败,湿、热、浊、痰、风、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证,故本病的治疗离不开泄浊解毒,笔者现将临床常用有效的治疗肾衰解毒药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用排毒解毒法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中医归属“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现将笔者临床上常用的排毒解毒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新思路.通过对肾络生理、病理的阐述,提出痰、瘀、毒、虚共同导致的肾络瘀滞是慢性肾衰的病理基础,养血活血、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络病理论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新思路。通过对肾络生理、病理的阐述,提出痰、瘀、毒、虚共同导致的肾络瘀滞是慢性肾衰的病理基础,养血活血、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简称慢性肾衰 )主要是由于肾病迁延日久 ,脏腑功能虚损 ,其中以脾肾虚为主 ,兼有浊毒内蕴 ,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 ,最后导致正气虚衰 ,浊邪壅滞而发诸证。1 中医病名由于慢性肾衰的发病原因不一 ,病情复杂 ,变化多端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中医病名诊断亦根据其临床不同症状 ,从“水肿”、淋证”、“关格”、“肾劳”、“癃闭”、“溺毒”等进行诊断。水肿 :水肿是慢性肾衰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内经》称水肿为水、水气、肿胀。《金匮要略》设“水气病脉证”进行论述 ,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以及五脏水。宋…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慢性肾脏病,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坤根教授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起于脾虚湿阻、肾虚夹浊、邪毒恋肝。脾气虚弱则枢机不利、运化失常,肾中精亏则气化功能受损、阴亏失滋,肝用太过或不及则气机不畅、气血失调,进而产生浊、毒等病理产物。脏虚为本,阴邪为标,虚、浊、毒三者相互影响,因果交织。故王老提出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伴随症状进行经验用药,形成“扶正祛邪+针对用药+消肿泄浊解毒”的成方。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肠-肾轴学说认为肠道菌群的紊乱能够引起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及全身微炎症反应,进而加重慢性肾脏病进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腑泄浊法是通过加强肠腑传化功能,使蓄积于肠道的湿浊毒邪从大便排出,进而调节脏腑气机,祛邪以扶正,与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肠-肾轴理论,讨论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其病变之本是肾元亏虚,而因虚所致之水湿浊毒之邪、血瘀等病理产物,则成为加重肾衰发展新的病理因素。扶正固本,维护肾元,健脾化湿,泄浊和络为基本治则,并应结合原发的肾脏疾病及诱因,综合治疗,平补平泻,缓缓图治,切忌过补滋腻及过下伤正。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