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背景:胶原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机械强度低、耐降解性能差等问题。大量研究报道,通过适当的交联可以改善胶原蛋白材料的缺陷,调控其多孔网络结构、溶胀性和降解性。 目的:优化胶原蛋白海绵的碳化二亚胺交联工艺,探讨其最佳工艺条件。 方法:利用碳化二亚胺对胶原蛋白海绵进行交联改性,得到具有疏松、多孔网络结构的胶原蛋白海绵,同时采用正交实验对交联工艺进行优化,单因素中选择碳化二亚胺浓度(5,10,20,30,40,50,60,70,80,90,100 mmol/L)、交联时间(2,4,6,8,12,16,20,24 h)及交联温度(5,10,15,20,25,30,35 ℃)为实验因子,以孔径、孔隙率、吸水性、降解率来筛选胶原蛋白海绵交联的最佳工艺。 结果与结论:当碳化二亚胺浓度为50 mmol/L、交联温度为20 ℃、交联时间为6 h时,胶原蛋白海绵的各项性能最为优越,为最优工艺条件,其中平均孔径大小为105 μm,孔隙率为79.45%,吸水率为287.14%,降解率最优为15.04%(2 d)。表明通过对胶原蛋白海绵的交联改性,极大提高了海绵的吸水性能和耐降解性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单分散性胶体金的制备工艺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利用磁力搅拌器作为加热和搅拌设备,研究了单分散性胶体金的制备工艺。方法 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采用UV—visible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粒径为11nm胶体金的最佳制备条件是溶液起始沸腾时间2min,加入还原剂后再继续加热反应时间是6min,反应过程中的搅拌转速为1000r/min。此条件下得到的胶体金平均粒径为10.7nm,标准偏差为1.5nm。结论 加入柠檬酸钠后加热反应时间是影响胶体金制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羊膜冷冻干燥保存的最佳工艺条件,取健康剖宫产产妇胎盘,钝性剥离羊膜。以保存羊膜组织形态变化、胶原蛋白酶降解速度、生物力学特征、细胞因子含量为考察指标,对羊膜冷冻干燥工艺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改良冷冻干燥羊膜上皮细胞、纤维基质层形态结构与新鲜羊膜基本相同,但纤维基质厚度略有增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略有减少;Ⅳ型胶原酶在溶液中降解速度有所加快;生物力学特征与新鲜羊膜无明显差别;6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低于新鲜羊膜。结合前期工作,与常规冷冻干燥法比较,改良冷冻干燥工艺对保存羊膜组织结构和生物学活性因子影响较小,并能使保存羊膜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炎立消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跟踪考察,通过四次预试验,发现有效成份提取量与提取时间之间有峰值,并且提取时间、水配比、煎煮方式均直接影响有效成份提取量。为此在第一次煎煮过程中,运用《正交试验至正交设计优化理论及程序》辅助其提取工艺,通过提取时间、水配比、煎煮方式的三因素的三水平进行了正交设计及正交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无明显毒性、高效的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方法:纯化融合蛋白MH,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包裹MH的纳米脂质体肿瘤疫苗NL(MH),并评价其粒径、包裹率及稳定性;观察NL(MH)免疫组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重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为(80±250)nm的纳米脂质体,其药物包裹率为30%,于4℃放置6个月后或3 000 r/min 10 min离心后无分层,证明其稳定性良好;与PBS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小鼠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该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未见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10-羟基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la Decne)中分离得到的20多个单体中抗肿瘤作用最强的生物碱,它不仅是临床效果较好的抗肿瘤药物,而且还是制备其他喜树碱类衍生物药品的重要中间体。由于喜树  相似文献   

7.
以替莫唑胺为模型药物,硬脂酸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一低温固化法制备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的结构形态、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优化处方制备的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65.0&#177;6.2m1,E电位为-37.2mV,包封率为58.9%&#177;1.21%,药物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纳米粒确已形成。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太子参渣中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提取过皂苷的太子参渣为原料提取多糖,有效提高太子参在增强免疫、抗氧化等方面的利用率。方法在单因素的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比较多糖得率筛选因素,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多糖提取工艺。结果优化的太子参渣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g/ml)(溶剂为30%浓度的乙醇溶液),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15 min。在此提取条件下多糖得率达6.01%±0.03%,纯度为20.80%±0.13%。与直接从太子参中提取多糖的得率6.52%±0.06%和纯度17.56%±0.09%相比,得率接近、纯度明显提高。结论本课题开发的工艺有效提高太子参利用率,应用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国产培养14型肺炎链球菌的培养基,然后制备和纯化该菌的荚膜多糖,并对其全过程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测试添加不同种血清、培养基成分对肺炎链球菌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比进口培养基和本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细菌的效果。测试不同裂解细菌方案对获得荚膜多糖多少的影响,并比较DNA酶和RNA酶酶解方法和常规乙醇沉淀方法去除残留核酸的效果。结果实验室自配培养基与进口培养基均能使肺炎链球菌较好生长。用1%NP40加胰酶的裂解方法可使多糖从细菌菌体更好的释放,使用DNA酶和RNA酶去除残留核酸,在多糖产量和核酸去除效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再进一步纯化后可以得到较纯的多糖。结论本文在培养基国产化、菌体裂解后多糖释放和核酸去除三大方面为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提取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壳聚糖为囊材来制备间充质干细胞(MSCs)海藻酸钠.壳聚糖体系微胶囊。方法:通过研究羧甲基壳聚糖、低聚壳聚糖等不同种类壳聚糖的成囊性,以及壳聚糖溶液浓度对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来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羧甲基壳聚糖不能成膜;低聚壳聚糖成囊性差;高相对分子质量(尬)壳聚糖成囊性良好,但微囊粒径大且易破碎;Mr为100000~250000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成囊性。结论:可用Mr100000~250000的壳聚糖来制备载MSCs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同时应控制壳聚糖溶液覆膜时间〈10min,以及1g/L壳聚糖溶液来降低其对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载牛血清蛋白(BSA)的PLGA纳米粒(NPs),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并研究其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DCM)和丙酮为有机溶剂,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BSA的PLGA载药纳米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BCA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同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呈大小均匀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219nm,包封率为44.7%;体外释放分初期突释和后期缓释两阶段,其2~28d的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28d末的累积释放量为87.37%。结论以PLGA为载体的BSA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较高包封率和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选(探寻)高锰酸钾氧化环己醇合成己二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法优选相转移催化剂、环己醇、碳酸钠以及水影响因素,设计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合成条件.结果 正交法优选相转移催化法制备己二酸的最佳工艺环己醇的量为6.2ml,相转移催化剂的量为1.0g,碳酸钠的量为8.5g,水的量为50ml.结论 此条件下,己二酸的产率最高,可达88.6%.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乙二醇-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提高微球制备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采用油/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自变量为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乙二醇-聚乳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以微球产率、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面法选择较佳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区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产率、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用二项式模型拟合较好,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2 6、0.964 2、0.963 2和0.962 8,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为2.84%、7.56%和8.58%。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简便,可对多因素和多指标的实验进行综合优化筛选,对试验结果预测较准确,是进行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筛选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与酶解法制备重组降血压肽VLPVPR,酶解产物为多肽混合物,易受微生物侵染而发生降解。目的:分析胰蛋白酶酶解制备重组降血压肽VLPVPR过程中影响VLPVPR稳定性的因素,并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酶解产物中降血压肽VLPVPR的含量。工程菌表达产物经0.22μm膜过滤除菌,观察其酶解过程中降血压肽VLPVPR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与不过滤除菌酶解过程进行比较,探讨杂菌污染和工程菌自身蛋白水解酶对VLPVPR降解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温度、pH、酶浓度和时间等酶解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与结论:降血压肽VLPVPR标准品与胰蛋白酶作用4h,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胰蛋白酶不能再进一步降解VLPVPR。经过过滤除菌后的细胞破碎上清液在酶解过程中的VLPVPR含量在达到最大后迅速降低,未经过滤除菌的样品中的降血压肽比过滤除菌的样品降解得更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工程菌释放的胞内酶和杂菌污染是导致VLPVPR降解的主要原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酶解制备重组降血压肽VLPVPR的最佳条件:温度30℃,pH9.5,胰蛋白酶终浓度180U/mL,酶解时间1h。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多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分离树突状细胞(DC)工艺,提高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诱导分离效率。方法采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脂多糖(LPS)、重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rmTNF-α)和诱导时间为考察因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和成熟树突状细胞(mDC)获得量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响应面法分析并验证试验结果,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形态、表面标志物等指标。结果响应面优化诱导imDC最佳诱导工艺rmGM-CSF为46 ng/mL、rmIL-4为24 ng/mL,诱导时间为6 d;imDC获取量为(4.58±0.28)×10~6个,相对偏差为4.00%。诱导mDC最佳工艺LPS为1.4μg/m L、rmTNF-α为30 ng/m L,诱导时间为1 d;m DC获取量为(4.21±0.15)×10~6个,相对偏差为3.80%。体外诱导5~7 d,可获得足量的具有典型树突状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imDC较高表达CD11c(68.62%±2.3%),低表达CD86(37.95%±1.8%);mDC高表达CD11c(82.05%±1.6%)和CD86(90.34%±1.4%)。结论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优化联合优化多细胞因子体外快速、高效诱导扩增DC,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北苍术为实验原料,优化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选用干燥北仓术块茎,用无水乙醇进行脱脂处理,制备脱脂粗多糖粉。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利用正交实验确定酶法辅助超声提取北仓术粗多糖(ACCPS)的最佳工艺。采用Elson-Morgan改良法检测透明质酸酶的活性,观测ACCPS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效果。在酸性条件下,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ACCPS溶液后牛血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得到葡萄糖标准曲线为y=0.963 7x+0.028 0。最优提取工艺为:酶比m_(纤维素酶)∶m_(果胶酶)=1∶2,酶用量为1.2%,酶解时间为30 min,酶解pH为6.5,酶解温度为40℃,超声时间为40 min,超声功率为80%,此时粗多糖得率17.72%。在研究体外抗炎活性的实验中,透明质酸酶的抑制率随ACCPS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500 mg/mL时抑制率达到76.21%。得到蛋白质标准曲线为y=0.023 0x+0.021 5。随着ACCPS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加。在ACCPS溶液质量浓度为4 mg/mL时,最高的抑制率为63.75%。结论 ACCPS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茶碱缓释片不同处方工艺的比较研究,以片面外观、硬度、片重差异及释放度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确定其最佳处方工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 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最佳配方为:硫酸钡27 g,乳胶10 ml,水20 ml,温度20℃,灌注量20~30 ml/300 g。结论 优化后的硫酸钡灌注血管造影成像效果有显著提高,可达到氧化铅血管造影的效果,且因硫酸钡无毒,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形态学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在具体教学中是教师导得过多,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听得多、记得多、做题仿得多、练得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新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20.
优化基因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免疫是疫苗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如何优化基因免疫,提高其免疫效率,是基因免疫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本文拟从基因免疫载体、抗原选择、免疫佐剂、基因转移靶组织及基因转移技术的角度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