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痛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历代医家对头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治疗头痛的方剂可以直接体现医家们治疗头痛经验,本研究拟通过探究清代医家治疗头痛的方剂来探索清代用药的规律,从而详尽分析川芎作为治疗头痛第一要药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所述头痛对后世医家辨治头痛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并不完善。清代医家充分肯定了张仲景《伤寒论》在辨治头痛方面的重要贡献,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详细,辨证更加复杂,治法和方药更加丰富和多样,弥补了《伤寒论》辨治头痛的不足,不但继承了《伤寒论》辨治头痛规律,更有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将四经头痛(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发展为六经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的空白,并且给出了具体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3.
肖楠 《西部中医药》2007,20(10):1-3
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在治疗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多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药,分析演化而来,并加以完善.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头痛的条文入手,从六经头痛和杂病头痛2个方面加以整理、归纳、总结,探讨头痛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4.
头痛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痛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历代医家对头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他们的经验,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有益的。而治疗头痛的方剂可以直接体现医家们治疗头痛经验,为此,本研究拟探究历代医家治疗头痛方剂用药的规律。1 头痛方剂用药频次统计从《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的10余万首方剂中,选出502首以头痛为主治的方剂,进行统计。使用频次在前15位的中药,依次是川芎、甘草、防风、白芷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治思路,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开阔的辨治思路。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中乳腺癌相关病证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历代各医家对本病辨治经验的异同点。结果:各医家普遍重视情志因素对乳腺癌发病的作用,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较为常用,内外兼治也应用不少。结论:从古代文献中系统地了解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结果:各医家普遍重视情志因素对乳腺癌发病的作用,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较为常用,内外兼治也应用不少。  相似文献   

6.
阐述梳理明代医家秦景明《症因脉治》头痛论治思想及辨治经验,将其头痛论治思想探析为:头痛当分表里,分治有序;头痛当明病因,对因施策;头痛当辨虚实,扶正祛邪。将其头痛辨治经验探析为:外感六经头痛,分经论治祛邪;气血亏虚头痛,益气养血通络;痰湿食积头痛,祛痰化湿消积;肝火上冲头痛,清肝泻火疏风。通过探析归纳,以期与同行交流分享,传承发扬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从而发挥中医药辨治头痛的理论与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为近现代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优势明显,学习历代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外治经验有助于临床医生充分利用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丰富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辨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病理机制与阴虚燥热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分上消、中消、下消三消辨治。当代名医继承和发展了糖尿病三消论治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糖尿病诊疗经验,完善和发展了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通过梳理和总结名中医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程益春、南征、仝小林、林兰、刘启庭、查玉明、熊曼琪辨治糖尿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湖湘医家的研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显著的湖湘地域特色。《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是目前收录、整理现存古代湖湘名医典籍比较完善的著作,其中有关癫狂的医籍大多为清代医家所著。清代湖湘医家认为,癫狂分阴阳,癫病属阴,狂病属阳;癫少狂多,多由肝风挟痰火上扰所致;具有普及性,妇儿、伤寒皆可见;多传变,需脉证相参辨治。治疗方法上,初起多痰,涌吐取嚏;痰证多兼夹,需五脏分治;治癫需温中,治狂需清火;拔根劫巢,愈后宜调。经日积月累,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癫狂学术思想与治疗经验。今后有望进一步深入研究湖湘医家癫狂辨治发展的历史规律,整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传承与创新湖湘医家辨治癫狂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淋证的论治历代多注重湿热蕴结下焦,病位限于肾与膀胱。而清代医家唐宗海论治淋证放眼于上中下三焦,区分各个脏腑以施治。本文通过梳理《血证论》及历代医家论述淋证的相关条文,对淋证的源流及辨治角度进行探究,总结唐宗海治疗淋证的特色。《血证论》首次提出从脏腑辨治淋证的理论,先从肺、心与小肠、脾、肝、肾与膀胱定淋证病位,再以“阴阳水火气血”理论为基础辨其病性,具体从津枯肺燥、心经火旺、脾土不化、肝经湿热、肾不化气论治,根据不同脏腑分别予以滋补肺阴、清心利水、健脾利湿、泻肝经湿热、平衡肾之阴阳。这种先定病位后分病性的方法对淋证的辨治更为精细,而且脏腑辨治与辨淋证病性(包括热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血淋等)的辨治方法互为补充,使淋证的治疗更为系统和完善,也为中医临床辨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是十六首三因司天方中的二首,出自宋代医学大家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代医家缪问总结临床经验,对《三因司天方》加以详细注释,流传于世。清代王旭高总结历代龙砂医家经验,编著《运气证治歌诀》一书传世,至今仍影响后世医家的临床治疗。笔者跟师于顾植山教授,细细揣摩,总结经验,并根据2019年运气特点,运用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王泰林在总结历代医家对于肝病的生理病理认识和肝病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证经验,总结出治肝三十法,是历代论治肝病最系统全面者,在中医临床上颇为实用,中医临床医师甚为推崇,现仅就肝气证治中的抑肝法作一浅析,供同道参考、应用。1抑肝法原文及其内涵王氏曰:"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1]该法用于由肝气暴盛,上逆犯肺,突然发生上气而喘,胸闷  相似文献   

14.
古今医家对肝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临征选读明代医家张介宾和近代名医焦树德辨治肝病之精华,指导应用临床,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5.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对湿热症(证)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薛雪博采前人之长,创新性提出三焦辨证。通过分析三焦辨证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薛雪辨治湿热病证治机要及用药特色,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熙 《新中医》1994,26(3):14-15,17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钟嘉熙刘仕昌教授在长期的温病学临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刘老有关温病辨证论治经验特点介绍如下。1将温病辨治理论系统化刘老认为,温病学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理论“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17.
历代名医治疗急性胃脘痛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胃脘痛是中医治疗颇有成效的内科急症之一.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医案的形式录予后学.认真学习研究历代名医急性胃脘痛医案,总结和概括出一定的治疗规律,对于今后进一步从事理论、临床和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该书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寒湿病的理论精华,并结合临床心得,形成了系统的辨湿温、寒湿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证明,吴鞠通的治湿理论以及治湿方剂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外感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而且对于内伤湿热、寒湿杂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吴鞠通论治寒湿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辨治寒湿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寒湿类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明代医家孙一奎的医著中辨治五脏气血虚损的有关论述加以分析、归纳,总结研究其辨治虚损的经验,并对<赤水玄珠>辨治虚损所选的63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与特点.经过研究认为,孙一奎虽被后世称为温补派的著名医家,但在辨治虚损时用药并不囿于温补,并批判时医滥用苦寒、误用温补之弊,在其临证诊治中重视治病求本,选方用药颇具特色,其治五脏气血虚损经验丰富,可为当前中医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