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56例胸腰椎骨折后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段组两组椎体前缘高度、节段后凸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节段后凸角,且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0例胸腰椎骨折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出血量、0.9%氯化钠注射液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纠正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腰背痛评分(0.77±0.2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9±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可减少切口残腔体积和骨性剥离,手术创伤较传统开放入路更低,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旁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脊柱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有患者18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旁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骨骨折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手术,能够减小手术造成的创伤,减轻患者因手术所受到的痛苦,患者术后康复质量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内固定组(传统组,25例)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组(经肌间隙组,27例)。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比,经肌间隙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在伤椎高度矫正及局部Cobb角丢失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复位佳、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胸椎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患者48例与经皮置钉术式患者31例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总长度、术中软组织损伤程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等指标,整理数据并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时,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经皮置钉组能够更好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组内比较时,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能较好复位伤椎前缘高度;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两组切口总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置钉组切口总长度较椎旁肌间隙入路短。两组患者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较经皮置钉组软组织损伤小。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具有软组织损伤程度轻、出血少、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有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微创化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9例)则采取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7 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3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相当,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USS评分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2.04%)低于对照组(14.29%),治疗满意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骨折愈合好,胸腰椎功能恢复好,且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东莞南城医院收治40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分别从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观察组VAS、ODI评分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两组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传统后正中入路,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佳,是一种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并与前期收治的传统沿棘突剥离骶棘肌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疗效比较。结果:微创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住院天数等均优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MR横断面面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棘突旁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远期不残留腰痛及平背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及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特点,并论述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不足。方法:对63例无脊髓损伤、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骨折进行用手法复位及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结果:随访6-18个月,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无1例出现感染、内植物松动、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手术入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炎症反应轻微,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发生率低,无需用止痛药。是治疗无脊髓损伤、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入路;辅以术前手法复位,可以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皮椎旁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对脊柱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就诊的80例脊柱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康复效果。结果经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采用经皮椎旁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使手术创伤减小,且患者术后痛苦感得以缓解,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康复效果,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纳入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取实施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术治疗,对其临床改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中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术,观察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腿部的相关指标,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出血量、引流量及伤椎Cobb角。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大大降低(P 0.05);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治疗方面可采取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术措施,其效果改善明显,且能大大缓解功能性疼痛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椎旁间隙入路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我院3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等临床指标,评价经椎间隙入路的手术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经椎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3.3±10.2)min,术中出血量100~150mL,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术后VAS评分:术后24小时(3.1±0.3)分,术后1周(1.9±0.2)分,随访过程中Cobb角无明显丢失,VAS评分为(1.1±0.5)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术式,同时配合经病椎椎弓根植骨可以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复位后的"蛋壳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40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及伤椎Cobb角变化,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指标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4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经28 ~60个月随访.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达到(92.3±3.7)%,比术前平均增加33.2%;术后1周Cobb角度(4.56±1.91)°,比术前平均下降14.9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所有患者均无腰背部酸痛僵硬等症状,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乳入路微创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予经胸乳入路微创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瘢痕情况(VSS评分)与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较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VAS评分、VSS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取经胸乳入路微创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比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降低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瘢痕情况,且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小切口入路与椎间盘镜入路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选取日本大耳兔12只,随机将其分成6组,每组2只。模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一侧采用小切口手术入路,另一侧采用椎间盘镜手术入路。暴露椎板间隙,然后分别于术后即时、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取以切口为中心的椎旁肌1块,大小约1.0 cm×1.0 cm×0.5 cm,福尔马林液浸泡,标本封蜡固定和制片,并常规行HE染色。镜下观察疤痕组织及正常的椎旁肌,并计算疤痕的体积。结果:①术后当时2种手术入路椎旁肌损伤周边水肿带不明显;术后1周小切口入路疤痕周边水肿带更明显;术后8周、12周时小切口入路的椎旁肌肌纤维有萎缩,椎间盘镜入路无明显的椎旁肌肌纤维萎缩。②小切口入路手术疤痕面积较小、体积较大,椎间盘镜入路手术疤痕面积较大、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3,P=0.021;t=4.034,P=0.002)。结论:小切口入路、椎间盘镜入路均会造成椎旁肌损伤,但椎间盘镜入路对椎旁肌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旁肌入路内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A2型64例患者,分为椎旁肌入路+中药熏洗组(A组32例),椎旁肌入路组(B组32例),A组术后进行熏洗3个疗程,随访3个月~12个月。结果:A组总体有效率高于B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痛洗伤方熏洗热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椎旁肌入路对多裂肌创伤小,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两者结合可加快促进胸腰椎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痛苦,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就诊的152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按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76例(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与观察组76例(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伤椎椎体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探讨牵引过伸按压复位结合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 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使用经椎旁肌切开徒手置钉撑开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牵引过伸 按压复位结合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优良率、手术时间、 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临床指标均更优,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时间点与对照 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均更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牵引过伸按压复位结合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 内固定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手术用时较短,临床应用价值较经椎旁肌切开徒手置钉撑开复位法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骨膜下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66例LDH患者,采用改良骨膜下入路TLIF治疗,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3个月、1年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肌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9.89±11.83)min,术中出血量(165.49±19.36)mL,引流量(138.39±19.24)mL,住院(6.04±1.20)d。术后发生1例慢性腰背痛,1例切口感染。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肌面积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膜下入路TLIF治疗LDH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能降低椎旁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差异性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术式治疗,观察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QOL),比较两组5–羟色胺(5–HT)、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P)和磷酸肌酸激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VAS、QOL、血清5–HT、SP与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