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弘扬中医传统疗法 发掘膏方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是中医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膏方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昆山市中医医院十分注意对其发掘和推广运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医膏方渊源悠久,不仅是补益的好剂型,也是慢性病长期调治的好剂型,膏方很好地实现了中医辨证调治慢性病的理念、理论与技术。对于骨质疏松症这种慢性疾病,在调治上需要较长时间,而膏方适合长期服用,药效绵长。本文从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及其现状、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膏方的特点以及膏方调治骨质疏松症的依据、处方特点、用药特点等方面对膏方调治骨质疏松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何立人膏方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立人教授乃沪上名医,行医治学40余载,临证采用膏方制剂,不仅效果显著,且颇有特色。笔者随何立人教授临证,得以管窥门径,获些许心得,试述如下,以飨同道。1以平为期,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实践方式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医学与科学的属性,更是同样具有文化属性,几种属性的相互融合正是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指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哲学思想,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形式、内在结构与基本框架构建的影响,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二是中医学之核心观念,三是中医理论中所借用的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开展中医学理论文化内涵研究的目的并不仅在于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其更具有阐明中医学术之根本传承、引导中医未来之发展方向、彰显中医文化之时代价值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集中反映了先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中医学是医学也是文化,《内经》则是文化与医学相结合的结晶。本文从文化角度剖析其所蕴含的深刻理念,必将有助于弘扬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三辨诊断立治法、组织膏方三相应、膏方选药三要素"的处膏基本思路,组织膏方只有遵循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膏方的养生治病疗效。  相似文献   

7.
膏方,又叫膏滋方,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说:"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1]。它是中医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经过多次煎熬,浓缩成的膏剂,常常在冬季进补膏方。冬令进补依据的是《黄帝内经》"冬藏精"和"秋冬养阴"的理论。冬季是服用膏滋药的最佳时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季阳气潜藏,万物多静少动,纷纷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8.
中医膏方应用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确切,逐渐成为慢性、虚弱性疾病的首选方剂。以目前常用膏方和经典膏方为基础,重点介绍补益类膏方。认为补药为主、补治结合,阴阳互根、补辅相助,注重整体、重视脾肾,顾全兼证、药对提效,重视药性兼顾口感等是其组成配伍特点。在此基础上按补阳类、补阴类、补气类、补血类及其他分型,结合具体膏方的临床应用特性,分析其间的具体组成、配伍等,有利于发掘传统膏方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促进膏方广泛合理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张琪 《中医杂志》2014,(9):736-738
总结国医大师颜德馨的膏方五大治则特色:一是膏方治方时应根据四时生长收藏不同和患者脏腑病位、病性的不同,确定处方用药的重点,以求天人合一;二是膏方组方原则以君、臣、佐、使为纲,以求合力协作;三是应兼顾扶正与祛邪二端,常需攻补兼施,总以求平达衡,不令偏胜为要;四是处方用药时除应注意个体化施药和专病效药的参用外,还应配伍使用一些"动药"来醒脾开胃、疏通气血,以防大剂滋补壅滞妨害,并提高药物的效能;五是治方用药以脾肾二脏为着眼点,并力戒攻伐无度,以平为期,徐图缓治。  相似文献   

10.
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发病率高,是最常见的肿瘤。膏方在治疗肿瘤围手术期、放疗、化疗以及恢复期的调摄均发挥重要作用,在围手术期,膏方可平调阴阳、益气养血;放化疗期可提高免疫力,减少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调摄人体气血阴阳,防止肿瘤增殖、转移和复发。膏方作为中医八大剂型之一,具有药物配伍周全,扶正祛邪相结合;药效浓度高,作用持久、缓和;增效缓毒、调节免疫;简便易服、携带方便等优势,为防治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赣鄱中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内涵,是江西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药方面的具体表现。赣鄱中药传统文化根植于江西本土中药文化,与传统中药文化紧密相连、相互融合,故赣鄱中药文化能在江西这块红色土地上经久不衰,推进赣鄱中药事业的发展,扩大赣鄱中药文化的影响。文章将通过研究赣鄱中药文化内涵,探讨赣鄱中药文化的特征,深化对赣鄱中药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赣鄱中药文化得以科学传承,并为赣鄱中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分析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开展问卷调查、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模块以及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等方法,加强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膏方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外用到内服、从补益理念到补治结合思想的转变,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改变。近年来,在多学科综合发展基础上,膏方质量及药理研究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结合中医"未病先防,防治结合"的理念,膏方临床应用得到推广,其价值得到极大的肯定,尤其在治疗难治性、慢性等疾病方面,为未来中医药较有代表的剂型之一。  相似文献   

14.
膏方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的功效,主要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探讨膏方的临床应用,认为膏方能够很好地在临床上贯穿"治未病"的思想,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丹溪学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七百多年,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从家学、师传、理医转变、人脉环境及师承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发掘丹溪学派的医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医古文》课程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本文着重从《医古文》课程中所包涵的古代语言文化现象、古代文化常识、传统道德观等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探讨《医古文》课程在提升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玉书为晚清儒医,海派中医张氏内科第8代传人,上海近代名医张聋之父。张玉书以伤寒杂病著于时,医术精湛。弥足珍贵的是其遗存的膏方达100余张,涵盖了内科、妇科等冬令调补,既充分诠释了清代江南地区膏方的组方结构,又体现了张氏膏方讲究平衡为宗、补消兼施,扶脾健胃、多脏并调,注重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怡  张景芸  杨启兵 《光明中医》2016,(23):3433-3434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膏方对脾肾阳虚型少精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方法将80例少精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膏方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西药治疗,2月后观察患者精子计数和精子存活率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精子计数和精子存活率增长较对照组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扶阳固肾膏方能明显改善提高脾肾阳虚型少精症患者的精子计数和精子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挖掘历代中药膏方特点,以中药膏方组方特点、优势与中药膏方治疗恶性肿瘤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借鉴近现代名老中药膏方经验及龙砂医学流派膏方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中药膏方调治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组方原则、组方思路、经验用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膏方是中医传统的冬补法。“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亦称膏滋药”。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综合作用的方剂,它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的不同配伍的处方,药物经过浓煎后,掺入某些特殊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的膏状物。冬令进补主要就是指膏方调理,其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