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组方穴位定向透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预防LEDVT发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组方穴位定向透药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 d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FIB和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AT-Ⅲ水平和股总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LEDVT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活血组方穴位定向透药可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L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行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术后1 d、3 d、7 d时的股静脉血流速,腿围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时两组股静脉血流速、腿围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时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腿围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开展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预防DVT,避免术后肢体肿胀和疼痛,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保证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辅助治疗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2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静脉血流速度及患肢周径变化情况,统计2组术后第1,2,3天伤口引流量和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PT、APTT、FIB及患肢周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2,3天伤口引流量观察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凝血功能,加快血流速度,减少伤口分泌物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邱凤敏  王戌萍 《光明中医》2023,(7):1377-1379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运用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9例穴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穴位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3 d和7 d后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可加快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避免红细胞聚集,对改善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提供临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的预防手段。方法:本项目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方剂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阐明益气活血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丰富其预防方法。结果: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超声诊断标准,86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血栓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为4.7%。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推拿按摩手法在预防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笔者所用的手法对患肢进行了推拿按摩,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术后第2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采用术前、术后7d监测深静脉血流速度的方法,实验组于推拿按摩后测量,对照组于主动活动前后测量。结果:实验组所测的股深静脉和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按摩手法可有效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观察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对38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38例患者术后均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李威  祁晓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72-97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针药组和西药对照组两组治疗,进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血栓发生率;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针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血小板计数、VAS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的差异(P〈0.05),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结合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提高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并改善术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按摩、艾灸等中医护理方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300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饮食调护,委中、三阴交、内膝眼、地机穴按摩、艾灸),空白对照组则在试验组选穴外或上约1寸的非穴位处进行相同的中医护理措施,观察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8例,按随机序列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4例、对照组64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记录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2%(2/64),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0%(8/64),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为7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局部推拿护理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43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其中采用术后常规护理的132例为对照组,在术后常规基础上予中药定向透药联合局部推拿护理的111例为治疗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护理后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6.1%,治疗组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局部推拿护理能降低血栓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T、APTT、D-二聚体及CRP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行气活血方足浴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由于膝骨关节炎(KOA)行初次TKA患者共68例,随机分入两组均34例。对照组于术后第1d采取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第1d予自拟行气活血方足浴。两组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术后14d,观察组DVT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股深静脉与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P<0.05);术后7d与14d,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结论:自拟行气活血方足浴能降低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观察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股静脉血流峰(tVmax)、血流平均速度(Vm)、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防DVT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Vmax、Vm、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预防DVT的知识、态度评分、遵医依从率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能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预防DVT,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配合其他措施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活血通络汤配合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袜、股四头肌舒缩、膝关节功能恢复器(CPM)功能锻炼等措施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29例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55%。结论:活血通络汤配合其他综合措施是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佛蝎通瘀汤配合下肢CPM功能锻炼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7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A组用佛蝎通瘀汤配合下肢CPM功能锻炼,B组用华法林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佛蝎通瘀汤配合下肢CPM功能锻炼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药组30例,术后当天1次以后每天两次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连服7d。对照组30例,于术后当天及以后每天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两组患者术后第2、7d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术后48h拔除引流管,并记录引流量;术后第7d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并探测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2组患者术前股静脉血流速度无差别;术后7d,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慢,以对照组为甚。中药组术后1周全血粘度下降,并低于术前水平,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仍高于术前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下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只有红细胞刚性指数下降至术前水平,其它各指标仍高于术前水平。中药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量也比对照组稍减少。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很好的预防TKA术后DVT形成,其临床效果优于拜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7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37例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肢体周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肢体周径均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研究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与西药华法林疗效基本相当,在改善血流速度方面由于西药组,且临床无任何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统蒙药苏木七味汤散结合康复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传统蒙药苏木七味汤散治疗,分析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蒙药苏木七味汤散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补肾益气活血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术后大腿与小腿周径均明显增加,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存在发生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而中医补肾益气活血疗法能够有效缓解高凝状态,减少大腿肿胀,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组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89例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44例(西医治疗)、观察组4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下肢各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下肢各静脉血流速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4. 92±1. 58) g/L、D-二聚体水平(435. 56±105. 22) ng/ml都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 22%)更低(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