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变化。张仲景提出"针足阳明"可达到预防传经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通过针刺胃经合穴足三里可起到扶正培元、抵御病邪深入的作用。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和途径,当邪气侵犯人体后,可根据其传变规律,病初即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行治疗,截断其病传途径,便可防止疾病深化。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顺应四时等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应尽早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加重或传变。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129.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怎样?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健康人的“未病先防,二是针对已病者的“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具体措施包括:调摄精神,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起居有节,增强机体的正气,以及采用人工免疫和“避其毒气”等,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的具体措施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根据病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防止疾病的传变和恶化。130.治则和治法有什么不同?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因此,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由此而采用的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扶正指导下的具体方法就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在祛邪指导下的具体方法就是发汗、涌吐、攻下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少阳病辨证纲要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辨提纲症、半表半里之排除法的运用及以“少阳主枢”为切入点,并提出少阳病的正邪辨证法。六经病的传变规律中邪正斗争呈动态演变,其中少阳病的邪正斗争状态主要有:正虚邪恋,胶持难解;正盛邪实,病似阳明;正不胜邪,少阳转阴。  相似文献   

5.
根据清代医家王燕昌《王氏医存》探讨其对瘟疫的认识与诊疗防护经验。王燕昌认为瘟疫是外感内伤之兼证,其病因是“秽污之气”及其染易者、“伏热”,尤其是前者在瘟疫诊断中有决定性作用。瘟疫总病机为“水弱火强”,具有“三焦传变”与“伏热内发传变”的传变规律,及多有夹病夹证的特点。辨治方面,强调辨清瘟疫病情轻重、病位传变范围、夹病夹证,勿犯瘟疫治忌,把握用药尺度,以养阴生水贯穿治疗始终,初病兼以解表;其邪所传变相及之处,遂经所欲,随证并治;夹病、夹证可兼治、缓治;病危急用预备妙验方药速治。防护方面,强调管理传染源,静养生阴配阳,注重饮食、闭汗调适,愈后扶正御邪。  相似文献   

6.
黄开泰 《四川中医》1995,13(12):8-8
表邪传里,是外感疾病的基本传变规律。《伤寒论》把阻断表里传变作为既病防变的首要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其主要防治方法有: 1、导邪出表法:为治中寓防之法,主要用于病邪在表,欲传入里,里有抗邪能力,病势向外的表证。如15  相似文献   

7.
陈雪梅  王儒平 《河南中医》2011,31(3):231-232
中医急诊治疗危急重病时,应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融合进治疗中,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传变规律,把握治疗时机,用药宜于病情传变之先,防止疾病加重或发展恶化。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方面探讨与复感儿的关系.未病先防包括胎养以及儿童日常生活调护;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早采取阻截措施;病后防复包括内外治法相结合调理体质,强壮身体.为“治未病”理论在复感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汀  吕越 《河南中医》2002,22(3):12-12
笔者学习《伤寒论》多有所得 ,现不揣鄙陋 ,归纳内科急症治法特点 ,并分析如下。1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仲景治疗急症 ,采取阻挡病邪 ,截断病路 ,扭转病势的方法。在实施此项方法时 ,具体措施有两种 :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向前发展演变的沿途上 ,加固充实欲犯部位 ,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 ,犯之不能 ,阻滞病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 ,选定适当部位 ,不误治机 ,围而歼之 ,使病邪就此止步 ,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 8条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 ,针足…  相似文献   

10.
董康 《光明中医》2005,20(4):16-17
疾病的传变皆有一定的规律,如外感病的传变是层次深浅的传变,内伤病的传变多为气血传变和脏腑传变,伤寒病的传变为六经传变,温病的传变为卫、气、营、血以及三焦的传变等。虽然疾病的传变有规律可循,但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且所受影响之病因形形色色,因而疾病的传变不会始终沿着一个模式进行。影响疾病传变的最主要和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机体正气的强弱和邪正相争、邪气从化情况,而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等对疾病的传变皆有一定的影响。疾病的传变形式常因邪气性质、感邪途径,受病部位不同而异。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先…  相似文献   

11.
总结介绍夏永良主任中医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夏永良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机 根本在于“邪正”二气斗争结果,临证不应只着眼于具体症状,而应该把握各阶段的疾病特点及正邪相争情 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初期或久病新发之时,以扶正为主,做到“未病先防”;发作期,则重祛邪,兼以扶 正,防止进一步发展,即“既病防变”;缓解期,病势暂缓,再行巩固,减少复发,即“瘥后防复”。紧扣“邪 正盛衰”这一核心,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辨证施治,使治疗体系化,故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既病防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璋 《山西中医》2007,23(1):39-39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最积极的措施。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诊治就要求病者勿讳疾忌医,医者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才能防微杜渐有效地治疗,而临床的要点就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辨证揭示了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而本次“疫毒”诱发的新冠肺炎乃疫毒之邪夹寒湿侵袭人体,在其发病和传变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六经传变的影子,因此,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对于该病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六经病指的是病邪侵入人体后患者整体的、综合的、辨证的、变化的阶段性生理病理状态,传变规律遵循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进行传变,研究发现本次疫情有越经传、表里传、直中等,且多含兼证,呈现并病、合病等多种传变形式。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六经传变规律可以阐释新冠肺炎的不同分期:初期主要在太阳、太阴,外邪侵袭,首犯太阳,由表及里,入于太阴;中期主要为太阴肺脾受邪可兼有阳明少阳经表现或出现太少两感;若诊疗不及时或病邪太过、正气不足,病情加重,进入后期,可由太阴顺传至少阴、厥阴,有的甚至不表现太阳经症状而直中三阴经,病情危笃,这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到恢复期时,多为肺脾气虚,或兼见病邪耗灼津液,以致气阴两虚。具体转归仍须依据患者体质偏向、治疗情况和心理调适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此,新冠肺炎发病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纲,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辨证用药,选用经方,灵活化裁,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奏 ,其气必虚” ;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有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就等于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形成正邪斗争 ,如果正邪处相持阶段 ,或者属湿邪凝恋 ,或者属邪气郁滞等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产生积蓄及郁痹症状反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  相似文献   

15.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60-160
既病防变就是病后防其变,例如防止疾病表里传变、脏腑传变、六经传变等,中医治疗理念中所讲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方法正是既病防变的体现。瘥后防复就是疾病刚刚好转,人体的正气虚弱,如若不固护机体,则邪气趁机再次入侵,导致虚后受邪,这当然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因为此时身体虽处于无病状态但同时也是最易感受邪气的时期,故也应结合治未病的相应理论。结合这三种治未病的观点,其实就是朱震亨《丹溪心法》中讲的“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实践,提出对小儿发热的治疗尤应注重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应以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镇肝潜阳、熄风止痉;养阴生津、透邪除热;清热燥湿、健脾化湿为治疗原则.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小儿疾病的传变规律和病情进展,从而指导先期用药,截断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实践,提出对小儿发热的治疗尤应注重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应以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镇肝潜阳、熄风止痉;养阴生津、透邪除热;清热燥湿、健脾化湿为治疗原则。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小儿疾病的传变规律和病情进展,从而指导先期用药,截断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 ,存在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四种基本形式 ,就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多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 ,形成正邪斗争。如果正邪处于相持阶段 ,或湿邪凝恋 ,或邪气郁滞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留邪为郁 ,表现出郁痹证状。《素问·四时刺逆论》曰 :“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素…  相似文献   

19.
问:概述祖国医学关于预防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答:祖国医学中关于预防的内容主要有: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无病先防是在平时做好防病工作,具体的方法如:调摄精神,以防情志内伤;锻炼身体(如五禽戏、太极拳等),提高抗病能力,讲究卫生;注意饮食,劳逸适度;药物预防(如中药薰蒸消毒、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既病预变是疾病发生之后,争取早期治疗,防止其发展与传变。如“邪风之至,  相似文献   

20.
答:《伤寒论》第四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指伤寒疾病之初,肤表受邪,若邪中之轻浅,正能却邪,脉象平和安静,则可不传为某经疾病而自愈。若邪中之深重,正邪斗争较剧,病无自愈之机,胃不和而欲吐,神不宁而烦躁,脉不静而数急,则可能传为六经中的某一经病。那么,“传”就是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