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与微血管密度的特点,分析肿瘤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应用CD34单抗检测47例肿瘤组织的脉管内侵犯及微血管密度;采用RT-PCR技术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结果:47例患者中18例有脉管内侵犯,其平均微血管密度为29.3 ± 3.3,高于非脉管内侵犯的平均微血管密度25.2 ± 4.7(P < 0.05);18例有脉管内侵犯病例中,有13例CK19 mRNA 阳性,5例阴性,29例无脉管内侵犯病例中,9例CK19 mRNA 阳性,20例阴性,具有显著差异性(P < 0.05)?脉管内侵犯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 > 0.05),而与肿瘤的胸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 <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脉管内侵犯与微转移?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是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8例早期胃癌的10项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2.89%(41/318)患者术后发现存在淋巴结转移,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发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脉管侵犯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92.1%,明显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78.7%(P=0.034)。结论早期胃癌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及脉管侵犯程度对正确判断和预测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根据淋巴结转移危险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径≤3 cm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手术清扫淋巴结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526例直径≤3 cm NSCLC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血清CEA、脉管瘤栓、脏层胸膜受侵犯是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其P<0.05。结论对于直径≤3 cm NSCLC,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血清CEA、脉管瘤栓、脏层胸膜受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关系,当上述危险因素存在时,手术需要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25例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齿状线侵犯、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癌栓、神经侵犯等临床病理学因素,运用卡方检验对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作多因素分析。结果:低位直肠癌患者325例中有20例(6.2%)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齿状线侵犯及脉管瘤栓与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齿状线侵犯(OR 22.759,95%CI 6.137~84.404,P<0.001)。脉管内癌栓(OR 4.157,95%CI 1.317~13.122,P=0.002)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齿状线侵犯和脉管内癌栓是低位直肠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谢小红  顾锡冬  赵虹 《浙江医学》2014,(10):844-846
目的探讨乳腺癌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782例患者(均行IPN切除)的资料,选择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分子分型、Ki-67共8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IPN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全组患者IPN检出率21.0%,转移率6.9%;单因素分析显示,IPN的转移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Ki-67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位置及分子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是IPN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均P<0.01),其中腋窝淋巴转移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Ki-67是乳腺癌IPN转移的危险因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与否是影响IPN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2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 test作生存分析。结果:61例(18.60%)患者259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3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数为1~2枚组和≥3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3.1%和21.4%(P=0.018);单组淋巴结转移与多组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8.8%和26.8%(P=0.025)。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细胞分化程度,受浸润淋巴结个数和组数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左侧肺鳞癌和腺癌4L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行左侧肺癌切除+4L组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34例,依据病理学类型不同分为肺鳞癌组(60例)及肺腺癌组(74例),分析两组间围术期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用logistic回归探讨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4L组淋巴结转移率16.4%(22/13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类型、脏层胸膜侵犯、Ki-67指数、4L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Ⅱ期)有统计学差异,肺鳞癌患者4L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肺腺癌。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鳞癌/腺癌)、肺膜侵犯、脉管癌栓、肿瘤标志物阳性、第5组淋巴结转移、第6组淋巴结转移、第7组淋巴结转移、第8组淋巴结转移、第9组淋巴结转移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是4L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鳞癌/腺癌)(OR=0.120,P=0.025)、第5组淋巴结转移(OR=18.784,P=0.007)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OR=5.233,P=0.044)为4L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侧肺癌出现4L组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肺腺癌更易出现,在评估周围结构损伤风险较低,且4L组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后应当予以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4肺癌侵及心脏大血管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1年9月至2007年1月间T4肺癌侵及心脏大血管接受外科治疗的136例患者临床资料,全组男114例,女22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58岁.根据肿瘤侵犯部位分为侵犯心房组,侵犯上腔静脉组和侵犯肺动脉组.根据手术性质分为完全性切除组和不完全性切除组.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分为N0、N1、N2组.结果 全组136例患者,均接受原发肿瘤切除术,其中83例同期实行肺动脉成形术,21例同期实行上腔静脉成形术,32例同期实行心房切除术.完全性切除120例,不完全性切除16例.全组5年生存率43.0%,肺动脉成形组5年生存率52.8%,上腔静脉成形组5年生存率18.2%,心房切除组5年生存率18.4%.术后病理N0组5年生存率74%,N1组5年生存率44.9%,N2组5年生存率15.1%.3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完全性切除组5年生存率37.5%,不完全性切除组5年生存率24.4%,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923,95%可信区间:1.172~3.157),而组织学类型(P=0.421)和切除性质(P=0.051)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T 4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提高T4肺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即病理N0-1的病例.对于T4肺癌,手术前应该尽可能明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肿瘤完全性切除可以明显改善T4肺癌的预后.肺癌侵犯心包外肺动脉应定义为T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不同临床特征的早期胃癌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病例23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区、肉眼分型、肿瘤大小、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以及神经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35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1.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侵犯深度、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2)和肿瘤分化程度(P=0.003)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胃下部癌,第6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8.6%);对于胃中部癌,第3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3.6%);对于胃上部癌,第1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结论对于肿瘤大小超过20 mm以及分化程度低的早期胃癌患者,不建议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年肺癌患者临床特点并进行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的126例中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中年肺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分析。 结果 126例中年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FDS)和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40.4%和45.2%。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肿瘤复发与淋巴转移(P=0.002)、病理类型(P=0.031)和TNM分期(P<0.001)有关;而多因素分析提示TNM分期为影响中年肺癌患者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并随着TNM分期的增高相对危险度增加(HR:I期0.148 vs. II期0.227 vs. IIIA期0.421 vs. IIIB/IV期1)。同时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转移(P=0.007)、胸膜转移(P=0.001)和TNM分期(P<0.001)与患者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胸膜转移(P=0.007)和TNM分期(P<0.001)为影响中年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 TNM分期和胸膜侵犯与中年肺癌患者预后相关,并且TNM分期是影响中年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测T1期结直肠癌(CR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4月弋矶山医院行根治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T1期的CRC患者共87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3例CR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4.9%(13/8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脉管浸润与早期CRC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含低分化)(OR=11.325,95%CI:1.897~67.621)、脉管浸润(OR=6.562,95%CI:1.611~26.725)是早期CR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1)。亚组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脉管浸润与T1b期CRC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含低分化)(OR=15.046,95%CI:1.248~181.424)是T1b期CR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含低分化)、脉管浸润是早期CR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低分...  相似文献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238-241
目的:探讨中-低分化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明确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标准是否适用于该型胃癌。方法:收集268例中-低分化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中-低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4.6%;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P=0.002)、组织学类型(P=0.013)、浸润深度(P=0.000)及脉管浸润(P=0.000)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OR=5.193,95%CI:1.446~18.649)、低分化为主(OR=3.000,95%CI:1.317~6.836)和脉管浸润(OR=6.394,95%CI:2.444~16.728)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中分化为主、肿瘤≤3 cm,无溃疡和脉管浸润的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中分化为主、肿瘤≤3 cm、无溃疡和脉管浸润的中-低分化型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风险小,可考虑行ESD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DNA拓扑异构酶2α(TOP2A)等8种分子在伴脉管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其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TOP2A、微管蛋白β3、胸苷酸合酶(TS)、非转移蛋白23(NM23)、P糖蛋白、增殖标记Ki-67、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蛋白表达,比较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上述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 81例(33.5%)患者有脉管侵犯,其中女性、肿瘤最大径≥5 cm、伴神经侵犯及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5)。有脉管侵犯者的TOP2A高表达率(89.3%)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72.9%,P<0.05),而微管蛋白β3、TS、NM23、P糖蛋白、Ki-67、ERCC1及HER2的高表达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TOP2A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女性(100% vs 72.2%,P=0.045)和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中(89.3% vs 67.6%,P=0.040)。 结论: 有脉管侵犯胃癌患者的TOP2A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提示TOP2A在脉管侵犯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阐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发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cT1-2N0期乳腺癌患者687例,根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对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687例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6例(22.7%)。单因素分析,年龄、cT分期、pT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分子分型等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年龄<35岁(r=3.440,P=0.010)、cT2(r=1.770,P=0.007)、浸润性导管癌(r=3.397,P=0.001)、脉管浸润(r=7.434,P=0.000)和Luminal型(r=2.212,P=0.015)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中,年龄、cT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和分子分型是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有无脉管浸润最为重要,术前全面分析和评估临床资料及术前获得的病理结果将有助于正确选择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脉管癌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预后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脉管癌栓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分析可能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生存分析阳性脉管癌栓和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关系。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癌栓的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01)关系密切,癌栓的发生同样和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P<0.001)有密切关系。Cox多危险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癌栓(P=0.001),淋巴结转移(P=0.025),TNM分期(P<0.001)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从Kaplan-Meie生存分析中发现:脉管癌栓阴性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存在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P<0.001)。 结论 脉管癌栓与淋巴结的转移关系密切,脉管癌栓阳性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并且脉管癌栓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我们认为针对此类高危患者,临床上应采取更积极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 cm vs.2.81 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 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 vs.7.5%,N3:27.6% 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 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 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 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 结论   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胸膜脏层浸润(VPI)被认为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本研究评估临床Tis-T1期NSCLC的VPI与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重点评价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为术中淋巴结切除范围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662例临床Tis-T1期NSCLC临床病理特征。根据脏层胸膜侵犯状态分为两组(PL0组和PL1/2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瘤栓、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淋巴结受累情况。结果在662例NSCLC患者中有145例(21.9%)确定为VPI,结果显示肿瘤体积较大以及血清CEA偏高患者更易出现VPI。脏层胸膜受累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31.7%(46/145),明显高于脏层胸膜未受累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10%(52/517),P<0.05,说明脏层胸膜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脏层胸膜受累病例中出现跳跃性N2转移的概率高于脏层胸膜未受累病例的概率。结论对于临床Tis-T1期NSCLC,脏层胸膜受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建议对于术前或术中高度怀疑存在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68例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临床资料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切除和纵膈淋巴结清扫范围.结果 肿瘤位于肺上叶,50.0%发生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33.3%发生隆凸下淋巴结转移;腺癌、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2.4%和14.3%(P =0.018),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鳞癌的1.73倍(OR值为1.73);淋巴结转移同瘤体大小密切相关,瘤体最大直径在1.0 cm以下、无纵膈淋巴结转移和无胸膜受侵,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尤为显著(P<0.01).讨论 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膈淋巴结清扫,精准合理的纵隔淋巴结清扫可提高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