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1月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80例,对其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病部位包括胃部、小肠、结肠、肠系膜、腹膜后;在显微镜下胃肠道间质瘤大部分呈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以及混合型细胞;CD117、CD34以及DOG-1大部分为弥漫强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а-SMA)为局灶阳性或者部分阳性,S-100蛋白阳性表达均为局灶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当中较为少见,以中年和老年人群居多,其病理组织排列结构呈现多样性,细胞形态多样化。然而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广泛表达能够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x43、FLT3、RET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1992—2002年间手术切除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69例,经复查存档切片及病理诊断确诊113例消化道间质瘤,并选出37例术后3 a以上进行随访者,用流式细胞术定量研究3种蛋白在消化道间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x4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有关,上皮型和混合型表达均高于梭形细胞型(P均<0.05);FLT3、RET在Ⅱ级和Ⅲ级的表达均高于Ⅰ级(P均<0.05);在有转移复发的胃肠道间质瘤RET、FLT3两种蛋白有转移复发表达均高于无转移复发者(P均<0.05)。结论CD117、CD34可以作为间质瘤的特异性标记物,也是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进行鉴别的可靠依据,但不能成为判断间质瘤预后的指标;RTE、FLT3可以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方法:45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生物学分型,同时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SMA和S-100。结果:45例GIST中,年龄15-79岁,平均53岁。发生于胃的25例,小肠14例,结肠5例,食道1例。良性10例,交界性15例,恶性20例。细胞梭形或上皮样形或者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CD117、CD34、SMA和S-100阳性率分别是91.1%、80%、35.6%和28.9%,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性无关。结论:GIST主要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胃和小肠,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提高其诊断率,免疫表型与危险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病理的病例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以及病理特征加以分析。方法对26例病例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治疗。通过运用回顾型的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检查、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病于37岁到75岁之间,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55岁左右。主要病发在胃(42.3%,11/26)和小肠(36.5%,9/26),结直肠的病发率较少(21.2%,5/26);其中良性有9例,潜在恶性的2例,恶性15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CD34、SMA、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21例(81%)、12例(46%)和7例(27%),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不相关(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与肿瘤的大小有关,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没有性别限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9例,直肠间质瘤1例。病理诊断2例为恶性间质瘤并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18例局限性间质瘤按Miettinen分级为低危5例,中危4例,高危9例。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腹部伤口裂开1例。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根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5例胃肠道间质瘤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SMA和S-100。结果:45例GIST中良性10例,交界性15例,恶性20例。细胞梭形或上皮样形或者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是91.1%和8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查阅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分析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此来评价CT的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学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平常的胃肠道病变的症状基本类似。以腹痛、腹部不适及中上腹不适伴黑便为主,占70%。20例GISTs 60%发生于胃部;65%良性;肿瘤形态各异,16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5 cm 13例,直径5~10 cm 2例,>10 cm 1例;4例呈不规则形。以腔内生长为主,有13例(65%);腔内伴部分腔外生长6例(30%),单纯的腔外生长比较少见。CT定位的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吻合度达95%(19/20),对20例患者均行手术后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所有患者的CD117结果显示为阳性,17例CD34结果显示为阳性。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良恶性肿瘤病变结果显示有差异,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借助病理学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MSCT表现,研究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由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的一临床资料,整理并予以回顾分析,对相关病例给予了MS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25例患者共计有25个肠胃道闻质瘤,具体地,12为患者的间质瘤位于胃部,9例患者肿瘤位于小肠,位于肠系膜的患者有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的有1例。而属于恶性肠胃道间质瘤的有15例,主要的CT表现为:其中有9例患者的肿块直径≥5cm,12例患者间质瘤瘤体内存在低密度坏死,且有3例患者的肿块边缘呈分叶状。良性10例,良性病患的间质瘤肿块直径〈5cm,瘤体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CT检查对于确诊胃肠道间质瘤100%敏感,定位的准确率为88%(22/25),定性准确率则达84%(21/25)。25例患者间质瘤属内生性的有12例,外生性的8例,内外性生长的则有5例。结论:CT可作为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检查方法,其对于胃肠道问质瘤的敏感度、定性的判断、定位的判断以及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林益群  罗明艳  钟子劭 《新中医》2016,48(6):199-20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医证型与间质瘤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共66例,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析,统一其中医证型;分析各中医证型在各组免疫表型、病理及在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之间分布特点,探讨胃肠间质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胃肠间质瘤以脾虚湿瘀型证最多;大于60岁者以脾胃气虚虚证为主,小于60岁者以脾胃湿热实证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与性别、肿瘤部位、出血坏死与否、核分裂数、肿瘤恶性程度等生物学特性及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有相关性,其产生本质为脾虚,其标有痰湿、热毒、瘀血等,初期多以湿热瘀实证为主,病久可导致正气亏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病理特征及免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D、Cr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决及便血。发生部位:胃20例、小肠21例、回盲部n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厮和Cy-clinDl,9例表达cD3和cD45R0,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2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1.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分析了胃肠道问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1例。腔外生长者7例,跨壁生长者4例,平扫:肿瘤成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6例,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者4例,不均匀强化者8例。良性者7例,恶性者5例。结论:胃肠问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对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恶性间质肿瘤中最常见的,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患者3例,对其肿瘤特点与临床症状,并总结分析胃肠间质瘤诊治与预后。结果:3例患者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部位主要骨转移、肺转移为主,以咳嗽、胸背部疼痛为主要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有皮下结节、肺内结节以及溶骨性破坏等症状。而在起源上,包括后腹膜、直肠、回盲部以及小肠等。同时,3例患者检测,CD117呈阳性,并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结论:临床中出现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的可能性较低,要求临床诊断中做好全面检查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D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对58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IST发病中位年龄为51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好发于胃、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CT、B超、一般内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诊断.率分别为40.9%、20.O%、13.5%和53.3%,一般内镜与超声内镜对GIS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8.3%和77.6%。结论GIST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及超声内镜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46例,术前均施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病变位于结肠1例、回肠2例、食管3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8例、胃27例。经病理诊断良性12例,交界性8例,恶性26例;以病理结果为对照,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准确率为91.30%。观察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其良性与交界性及恶性病灶在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生长方式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为肿瘤病灶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患有胃肠道间质瘤患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为临床经验积累提供基础,以利于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63例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根据肿瘤良性、恶性及交界性,将其平均分为3组,分析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性质不同(良性、恶性及交界性),其肿瘤平均直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随着间质瘤性质的改变,其肿瘤直径会发生变化;免疫组化特征中的CD34及CD117可能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特异性抗体,其临床诊断价值高.但是在诊断时,不能依靠其阳性概率来对间质瘤的性质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MSTs)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评价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1月经手术治疗的8例M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Act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8例MSTs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现腹部肿块、腹痛;肿瘤源于空、回肠系膜6例,结肠系膜2例,浸润邻近器官1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CD34分别为100%,75%;肿瘤的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8例均见核分裂相,易出血、坏死。结论MSTs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s)具有相似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和形态学表现,恶性度较GISTs高,预后比GISTs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间质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体部多见,瘤细胞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CD34+。结论:胃间质瘤主要依靠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来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8例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于胃30例,小肠12例,结肠4例,直肠2例,根据核分裂象及肿瘤大小分为良性5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31例,恶性12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43例,CD34阳性34例,SMA阳性13例,S-100阳性4例,Desmin阳性5例。结论GIST是一种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2例病例中,7例高危,7例低危,13例中危,5例极低危。治疗手段采用外科手术,其中8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其中合并右半结肠切除2例,肿瘤局部切除16例,其中1例合并胃大部远端切除。术后随访10~36个月,3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而死亡,29例获得完整随访,无肿瘤生存。结论: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仍然以内镜检查和CT最为有效,确诊则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而治疗手段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但手术方案应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