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Barthel指数(ADL)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VAS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期)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放血+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进行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疼痛、肿胀及运动功能的评价,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入院治疗第20天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同时段评分(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均有效,但针刺放血组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胡科  张保朝  樊书领  白方会  刘冠雄 《新中医》2021,53(19):204-207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使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使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推拿治疗,比较2 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 评分均降低(P<0.05),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 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 评分、DASH 评分较低(P<0.05),FMA 评分、MBI 评分较高(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上肢疼痛情况,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穴位注射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每组35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评分(FMA)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昌民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699-699,73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两个月后治疗组的手功能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能有效缓解肩痛、手肿等症状,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min,温针灸每次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FMA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电针联合镜像疗法能明显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缺血性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对照组采用推拿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血清P物质(Substance P, SP)含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高于对照组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GRP、SP含量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抑制血清炎性递质释放,改善患者疼痛、肿胀、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遗留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肢体肿胀评分、食指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肢体运动能力,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及康复训练,对照I组采用中药热敷包及康复训练,对照Ⅱ组仅采用康复训练,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程度评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上肢水肿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治疗组水肿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此类患者共计126例,以随机分配法则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63例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63例患者另加以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增添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通过McGill疼痛问卷表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的肩痛、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后在McGill疼痛问卷表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方面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7%,高于对照组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功能,缓解肩痛、水肿、患肢的僵硬感,延缓患肢的肌肉萎缩,大大提高肢体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7.
占戈  田园 《北京中医药》2007,26(9):589-59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昧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与水肿分级目测比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并进行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减轻疼痛与水肿症状,提高FMA、BI评分,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8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淋巴引流技术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结果。方法:选取60例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灸结合淋巴引流技术,而对照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水肿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统计治疗后肩手综合征Ⅱ期、Ⅲ期发生的概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水肿情况及远期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淋巴引流技术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进行30 d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2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5)应用康复训练,观察组(n=34)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头穴透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率100.00%,对照组康复率88.57%,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