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初次接受单侧THA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对照组(正常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组),每组40例。试验组从术前1天开始口服加味桃红四物汤(150mL/次,Bid),联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正常剂量,qd),对照组从术前1天开始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正常剂量,qd),均持续至术后第35天。术后第14天检测患者外周血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发生DVT 2例,对照组发生DVT 3例,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肢大腿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轻。两组患者术后14天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钙能减少THA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降低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全髋关节换置术后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西县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组均于术后12 h和10 d时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10 d时,2组在D-二聚体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及身倦力乏等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深静脉血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前状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血栓通注射液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治疗的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综合组,每组38例。试验组术后第1 d采用电针配合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配合足底静脉泵治疗14 d,综合组给予电针配合血栓通注射液、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综合治疗。结果:综合组治疗后D-D二聚体水平优于对照组、试验组(P0.05);综合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有效率为89.5%,综合组有效率为97.4%,综合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结论:电针配合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4.
陈超 《新中医》2014,46(8):98-10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组术后予血府逐瘀汤口服,用药均为30天。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及呼吸衰竭情况,检测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无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发生;对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肺动脉栓塞1例,无呼吸衰竭发生;2组间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T、APTT、D-D值均增加,INR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皮下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治疗组无以上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有确切疗效,且可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未检出深静脉血栓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95例)和对照组(9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连续应用2周。于2周及4周后复查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计算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1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4周后试验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陇中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THA患者186例随机分为A组89例和B组97例。术后12 h,在一般性预防血栓措施基础上,A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6 mL/次,B组口服陇中消肿止痛合剂50 mL/次,2组均2次/d,应用10 d。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行下肢彩超检查,并于术后3、7、14 d检测D-二聚体,观测2组血栓发生率、凝血指标、术后切口引流量等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术后共发生DVT 9例(A组4例、B组5例),B组肺栓塞死亡1例,8例治疗痊愈,185例患者平均随访3.4个月。B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与A组相当(P〉0.05),2组FIB、D-二聚体较本组用药前下降(P〈0.05);B组术后引流量较A组少(P〈0.05)。结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通静脉滴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以血栓通注射液10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静脉滴注;对照组腹壁皮下注射0.6m L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DVT的例数,皮下出血例数,并观察术后48h的引流量。结果:两组在预防DVT疗效及皮下出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通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但血栓通组48h引流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推拿按摩手法在预防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笔者所用的手法对患肢进行了推拿按摩,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术后第2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采用术前、术后7d监测深静脉血流速度的方法,实验组于推拿按摩后测量,对照组于主动活动前后测量。结果:实验组所测的股深静脉和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按摩手法可有效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太康济民骨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数字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术后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0 d、30 d的临床可能性预测量表评分(wells评分)≥3分高危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股静脉血栓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当归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12 h后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当归胶囊,2组均持续治疗7 d。检测2组术前以及术后3 d、7 d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观察术后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d、7 d时,观察组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值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用药期间都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未见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黑便、血尿等出血性并发症。结论复方当归胶囊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预防方案更能有效改善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流淤滞,明显延长凝血时间,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气通脉方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部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髋部大手术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试验组给予口服益气通脉汤,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周期2周,对比两组术后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股前静脉血栓1例,股深静脉血栓1例,DVT发生率19.04%;对照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股深静脉血栓1例,DVT发生率14.28%;两组在DVT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脉方具有预防老年患者髋部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益气通脉方减少了术后出血,为益气活血利水法有效预防DVT提供了临床依据,两者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DTV)的预防效果.方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150例患者分成3组,A组(50例)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盐水;B组(50例)为低分子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C组(50例)术后用5%GS250 mL 川芎嗪240 mg静滴,1次/d,3组均连用7 d,术前及用药后7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A组术后DVT发生率为20%,B组为6%(和A组相比P<0.05),C组为12%(和A组相比P<0.05);在发生血栓的病人中,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的比率A组为4:1,治疗组为1. 5:1.结论:川芎嗪可以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DVT的发生,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行气活血利水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采用内服行气活血利水方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对照组73例采用单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术后记录伤口引流量,于术后第3、7、12 d分别行下肢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评价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2组病例手术后48 h刀口引流量均在正常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行气活血利水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安全、有效预防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血灵方预防股骨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口服活血灵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2周后行彩超检查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及术后1、3、14天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3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天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血灵方与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相当。结论:活血灵方对股骨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连用14 d后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血肿及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1例患者发生非致命性肺栓塞,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治疗组3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症形成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血肿,1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血肿。两组患者血肿及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外敷配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预防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将134例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常规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并局部双柏散热奄包外敷,对照组术后仅常规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2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第12天APTT、PT、D-dimer、血小板较本组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血小板术后第12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较本组术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发生率为2.99%,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7.49%。结论:对于预防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药热奄包外敷配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预防股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试验组术后服桃红四物汤。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90%、试验组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预防股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抗凝对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腹部皮下注射2次/d预防深静脉血栓,乙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预防深静脉血栓,2组患者都于术后12 h开始给药。观察2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565 mL,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753 mL;乙组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459 mL,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624 mL。2组髋、膝关节置换失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相比,利伐沙班能减少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术后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术口引流量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明显延长PT、APTT,减少术后出血、升高血小板计数;对照组有2例发生DVT,治疗组均未发生DVT。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汤加减联合肝素抗凝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术后给予自拟舒筋活络汤加减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10 d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周径、血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2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大腿及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筋活络汤加减联合肝素抗凝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患肢肿胀,有助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