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不谋而合。针对糖尿病肾病高发人群,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临床价值。本文旨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以期在控制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以及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不谋而合。针对不同痔瘘疾病高发病人群,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临床价值。重视一、二级预防、把疾病发展控制在社区工作范围、甚至是自我管理,以缓解三甲医院的压力,亦是近年来医疗改革提出的新方向。患者对痔瘘疾病知晓率低且缺少保健意识,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定期门诊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健康指导,并利用好电视、网络等媒体。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中医中药在疾病预防、治疗方面仍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翟玉民 《光明中医》2009,24(9):1636-1637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v DC)病名由Ledet 于1979年首先提出,目前在内分泌界得到普遍公认.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  相似文献   

4.
5.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从情志、饮食、运动方面进行指导,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测定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变化情况,统计2组干预3个月后血糖控制率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73. 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6. 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FBG、2hPG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FBG、2hPG、Hb A1c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护理,对于血糖控制率,预防和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7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治未病理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可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理论。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对致病因素的预防,中医称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通过医疗手段控制疾病的发展,从而达到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目的,防止疾病发展,中医称为欲病救萌,防危杜渐。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让患者懂得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时预防病残,促进病变组织、器官的功能恢复,中医称为已病早治,防其传病。另外,对于术后患者,防止复发,也是中医治未病范畴。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56-58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思想内涵对早期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临床启示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如何早期防治糖尿病是当今医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前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     
"未病"是健康、亚健康状态。治未病,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上工治未病"是最先进的医学境界。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亚健康、肥胖、高血脂等人群采用中医调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三级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针对其病原体特效治疗方法 ,而有效预防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中医学在几千年的疾病 (尤其是传染病 )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治未病”预防思想。笔者在该理论指导下 ,结合SARS的特点 ,系统地阐述了其预防措施 ,为预防SARS提供参考 ,现介绍如下。1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一级预防 ,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 :(1)保养正气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正邪相争的结果 ,中医学特别强调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理论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儒道文化浸润下凝炼出的生存智慧,是伦理观与目标论的统一,防重于治,其方法主要包括食疗、导引、针灸、贴敷、汤剂等,在运用这些器物技术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精神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共调方能实现理想境界。实践上,不仅广泛地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防治施护,也开展了一定的前瞻性应用探索工作,也常被跨界应用。蕴含中国古代哲学恒动观和知几思想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当今健康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相契合,得到了包括政府层面的空前重视与运用,必将会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医学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释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所以很有必要将"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治未病"的提出最早记载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也就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要求我们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阻止人体健康状态的恶化。"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新中国一贯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卫生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理论是中国先民在与大自然的互动和融通中,通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所形成的生存智慧。通过考察古代文化,探寻出治未病理论和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1)中国先民改善卫生的生存实践是治未病理论的生活实践基础;2)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治未病理论的社会心理根源;3)"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是治未病理论的伦理文化根源;4)"致中和"思想是治未病理论目的论的文化渊源;5)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治未病理论方法论的文化渊源;6)道、气、阴阳、五行是治未病理论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梦丽 《河南中医》2011,31(4):428-429
道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身养性上,其主要观点有崇尚自然,顺乎自然;动静结合,形神统一;恬淡虚无,清心寡欲;保守精气,养性节欲等,这些观点为中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准则,对人类保持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要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心知";"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与时俱进,焕发"治未病"理念的璀璨光辉。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CKD)作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无特效药物能够控制延缓其进展,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治疗、延缓肾损害进展、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注重预防和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加之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体观和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思想以及多样的养生保健治疗方法与手段,发挥中医药优势,从中发掘有效防治CKD的中医药疗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在中医学称之为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