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横纹穴"是小儿推拿临床及研究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其在脾胃系统疾病诊治中疗效显著,故历代医家在文献著作中对其多有记载和论述,但是古今医家对于该穴定位的观点存在差异,这种定位观点上的差异性制约了小儿推拿学科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医小儿推拿经典古籍和现代小儿推拿文献著作的归纳整理,从解剖位置和功效主治两方面加以考究,得出"四横纹穴位于掌面食、中、无名及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的定位观点更具科学性"的结论,为今后临床和研究正确选用该穴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小儿推拿疗法是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小儿按摩经》载:"运五经,动五脏之气",五经穴是小儿推拿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较早且临床应用较广泛。本文试从穴位名称、五指配属、补泻宜忌、穴位配伍4个方面探讨五经穴与五行学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脊柱穴是小儿推拿主要的特定穴位。脊柱穴为背部督脉所行之处,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胸、腹诸脏腑,但又不同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有固定的属络关系,只是通过上、中、下三焦的布散与阳气的通达作用,发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其经穴主治范围广泛。交会于大椎,循行于脊里,统领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故有循达于体表则可卫外御邪;通达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因此,脊柱穴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强健身体之功能。推拿治疗脊柱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各腧穴也得到相应的治疗性刺激,可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故推拿治疗小儿脊柱穴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行及疏通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推经治脏是"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其在小儿推拿"五经配伍"理论指导下结合成人推拿特点,基于湘西刘氏小儿推拿五经配伍对脏腑功能的整体调节思想和传统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发展为成人"大五经"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上调节各脏腑功能,对慢性疾病CFS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小儿抽动症为例,从小儿抽动症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刘氏小儿推拿灵活运用"推经治脏"理论,通过"五经配伍",巧取五经穴调理小儿脏腑治疗小儿抽动症,小儿抽动症的病位以肝为主,但与脾、心、肾等脏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在临证之时,要有整体观念,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源于湘西小儿推拿术,是一个具有湖湘传统针灸推拿特色的学术群体。"五经配伍"是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是在经络辨证及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针刺我经及与我经相关的其他四经的穴位,通过补虚泻实的治法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方法。"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不寐与五脏密切相关。本文在"五经配伍"理论指导下论治不寐,望能为针灸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小儿推拿内八卦穴为小儿常用特定穴,其理论来源于传统八卦概念,取穴方位为后天八卦,小儿内八卦穴多取左手。究其原因,先后天八卦多有不同,后天八卦内涵更符合内八卦穴的应用实际,其卦象排布符合中医理论,衍生的中医内涵与内八卦穴更加接近,故内八卦穴取后天八卦方位;清代以前小儿推拿多"男取左女取右",而清代后"男女均取左手"被确定下来,取小儿左手内八卦穴符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针灸推拿手法原则和临床操作实际,故小儿内八卦穴多取左手。内八卦穴的操作分为顺运八卦、逆运八卦与分运八卦,顺运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之功,逆运具有降气平喘、行滞消食之效。  相似文献   

9.
正天河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为线状穴,最早见于《针灸大成》所载《按摩经》,是根据其治疗作用而命名的。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保婴神术》记载"心经有热运天河"、"打马过天河,生凉退热用之";《厘正按摩要术》也提及:"打马过天河,法主凉,能去热病"。《幼科铁镜·推拿代药赋》认为天河水"寒热性平,药之四性,推拿按拍,性与药同。用推即是药,不明何可乱推"、"天河引水,还同苳柏、连翘"。"天河水"作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主要适用治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等一切热症,退热效果显著。近年来,小儿推拿特定穴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的疗效显著,受到了广大学者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一般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手法作用于肢体,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状态。"天河水"作为常用清热穴位,其作用如何产生?本文主要从阴阳学说、经穴理论、八卦理论、全息理论、穴位解剖及现代研究等角度阐述天河水清热作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蜂入洞"是小儿推拿临床常用的复式手法之一。笔者通过整理历代小儿推拿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对"黄蜂入洞"的描述都不太一致,但少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小儿推拿体系从明朝开始形成,故笔者选取明清至近代对"黄蜂入洞"描述不同的九本小儿推拿著作,从原文记载、作者籍贯、操作部位等多方面入手,分析"黄蜂入洞"的演化历程,探讨其源流,以期更全面地认识"黄蜂入洞"这一复式手法。  相似文献   

11.
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经络系统中的穴位不完全相同,一般以点、线或面状分布,虽然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有一定的联系,但大部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与十四经腧穴没有关联,也不同于经外奇穴,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基于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治疗特点,通过小儿推拿特定穴配合艾灸治疗小儿风寒咳嗽,观察临床疗效以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胃经、板门穴为小儿推拿中常用于治疗脾胃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的选穴。但关于两穴的功能机制研究较少,因此也限制了胃经、板门穴在临床中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笔者从临床经验及古代小儿推拿文献等方面,浅谈胃经、板门穴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胃经1.定位。手掌大鱼际桡侧的赤白肉际处为胃经所在的位置。2.古代小儿推拿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胃经"最  相似文献   

13.
"运脾推治"是湘西刘氏小儿推拿"五经配伍"学术思想的一个分支,是源于经典八法中的和法,融合脾升胃降理论,协调阴阳表里以达调脏强体的临床诊治方法。是以调理脏腑为效、改善患儿健康状态和体质为佳的基础推拿手法之一。本文对湘西刘氏小儿推拿"运脾推治"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更好地为儿科推拿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存推拿文献中有关小儿推拿穴位资料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小儿推拿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①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穴;②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③是在小儿推拿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穴异名”、“同穴异位”、“同名异穴”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第二掌骨全息的穴区分布与小儿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有一定联系。文章从中医经脉理论、董氏奇穴和小儿食指络脉以及现代解剖理论等方面分析第二掌骨全息疗法应用于小儿推拿中的理论依据及可干预方法,以期为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芍药临床应用广泛,诸多医家认为其具有酸收敛汗之功。以《本经》《别录》的相关记载为切入点,借鉴《本草经疏》对芍药功效特点的评注,以及历代医家对"血脉不通"引发诸疾的病机认识,阐述芍药"通血脉"的作用机理;通过结合脏腑病理生理特点,探讨小儿常见病与"血脉不通"的相关性;并从发病时间、所涉脏腑、临床表现等方面,概括性地总结与芍药有关的常用配伍药物,为明确和丰富其功效主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儿推拿中的整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汝佳  杨金蓉 《光明中医》2008,23(8):1106-1106
阐明了小儿推拿中蕴涵了中医整体观念,并举例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解释小儿推拿特定穴和操作手法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说明了小儿各个脏腑组织之间是相互协调,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旨在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小儿推拿临床。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医家周于蕃辑录、整理的《小儿推拿秘诀》,系统地总结和阐释了明代以前的推拿手法和经验,确定了手臂等推拿部位与脏腑的联系,首次提出推拿渐进适应原则,确立了先后次序以及手法的分类及适应症,对发展小儿推拿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祝斌野  李雪  彭进 《中国针灸》2020,(6):652-654
梳理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流派临床诊疗理论和技术,提炼其核心理论体系。根据临床运用感悟,并结合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流派学术体系为"理、法、方、数"4个部分,即理依四诊八纲,抓小儿脏腑主症;法源五经助制,归经施治;方是遣穴择术、君臣佐使的关键;数是行之有度、取之有效的保证,为该流派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卢松  皮凌红  严金林 《四川中医》2012,(10):133-135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合并中药小儿醒脑口服液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穴推拿+中药)和对照组1(经穴推拿)、对照组2(中药),分别进行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1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2有效率为85.19%,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穴推拿配合小儿醒脑口服液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